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千年古都地产梦碎 首付2成也卖不动

日期:2023年03月03日 11:15 来源:每日人物 作者:佚名

 

洛阳,作为千年古都,河南省第二强市,中原城市群的一颗明珠,从2021年下半年起,却因房价下跌变得黯淡。

在此之前,洛阳经历了近5年的狂飙,房价从5000多元的均价猛涨至近万元,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古城的另一面拥有了现代化的美感,城市里诞生了无数的拆迁户,外来的投资者们涌入洛阳,试图分享这座城市的辉煌。

但在持续的下跌中,洛阳的本色显露出来——一座没有产业、没有外来人口,却离郑州近在咫尺的三线城市,房价如同一个美丽的泡沫,当它破灭时,人们的眼中也失去了光彩。

如今,洛阳的房子卖不动了,投资客离开,连刚需的年轻人都瞻前顾后。今年二月,洛阳正式宣布把首套房首付降至两成,刺激购房需求。但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后遗症,远不止这些,可以说,洛阳的身上,有着几百座三四线城市共同的影子。

陷入纠结的买房人

宁德时代要落户洛阳了。

2023年的初春,这条消息几乎传遍了洛阳人的朋友圈。最强大的传播媒介,不仅仅有新闻媒体,还有房产中介。一位久居北京多年的洛阳中年人,也在1月的某个周末,收到了老家中介这条来自800公里之外的“喜讯”。

房产中介话里话外,就是两个意思:宁德时代落户了,房价一定会涨的;以及,洛阳房价还跌着,房子真的该买了。

河南省洛阳市,一个坐落在中原大地的千年古城。《洛神赋》里的洛河和隋唐遗址里的800岁古槐,静静注视着这个城市。它们迎送过茶马古道时期的洛商,如今看着洛阳在游客们的笑声里再次热闹起来。今年春节,有600万游客聚集在洛阳古老的石板街道,比洛阳市区的本地人多3倍。行走在洛阳的街道,随处可见额间点牡丹花钿的汉服女孩,和写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等诗句的题刻合影。

但当游客散去,旅游淡季的洛阳城,便很快恢复成一个普通的地级市模样。

显然,游客们的热闹,很难带来楼市的繁荣。和全国各地的三线城市一样,洛阳的房价,也在2022年“沦陷”了。一个坐落于洛阳新区里视野最好、最开阔位置的新楼盘,房价曾在开盘时飙升至每平方12800元,如今降到9000元左右,每天都在几年来的最低线试探。一位一直在这个新楼盘安装中央空调的工人曾经观察过,过去一年,售楼部经常一天也等不来一个看房者。

中介如此催着买房,不是没有理由的。在房价飞涨的时候,讲究“追涨不追跌”的国人,只会烦恼于没钱入手一套房,有钱则毫不犹豫;但在房价下跌的此时,买房和卖房,都成了一件更让人纠结焦虑的事,所有人都陷入了观望。孙鹏所在的房产中介,是洛阳市里有名的连锁机构,这两年,2000多个员工,离职了接近三分之二。

洛阳青年褚莫先,就是纠结的买房人之一。他是洛阳市涧西区人,今年29岁,恋爱谈了3年,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买婚房提上日程。去年4月,他和女友看上了一个新楼盘,刚修好的地铁线经过这里,一些特殊楼层的售价已经降到了每平9000多元。除此之外,为了促进成交量,房地产商还打出了更诱人的招牌——首付最低只要10万。

对于褚莫先来说,10万首付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数字。他还没有凑够首付,但10万也就差一点,“硬着头皮”能买下来。但真到了要买的时候,他又犹豫了:此时入手,是不是接盘侠?之后的房价,是不是会跌得更多?

在差点买下房子的关键时刻,褚莫先的女朋友拉住了他,觉得那里地段太偏,房价还是贵了。说起来,褚莫先觉得自己挺幸运,因为现在这个楼盘,已经降价到了7000多元,“还可以随便挑楼层”。

26岁的洛阳女孩米诗,也准备和男友结婚了。对于买房这件事,她的纠结点在于利率。

几年前,洛阳的房贷利率能高到6.37%。从2022年开始,便跟随着房价不断下降,4.5%、4.2%,开年之后,稳定在4.0%。从去年底开始,关于利率反弹的传闻,就在洛阳的房产中介们口中疯传。

听到这个消息,米诗慌了。她跟异地的男朋友打电话,要求他抓紧买房,由于男友的犹豫,两人在过年期间爆发了无数次争吵。米诗说,那段时间,为了能够抓住房子的利率窗口期,她甚至决定,不要彩礼,也不办婚礼仪式了,“都是虚的”,不如直接把这些钱都拿来付首付。

只是,开春之后,利率并没涨。米诗的看房节奏也放慢了些,但另一方面,“利率反弹”就像悬在米诗头上的一把剑,让她时刻担忧。

中介们似乎也抓住了这种心理。这两天,洛阳的房地产圈里,正在流传一个郑州某家银行将提高利率到4.3%的新闻。一位中介把这条新闻截图发到朋友圈,附文是,“珍惜洛阳利率4.0时代”。

纠结的也不止买房人。一位想卖房的业主,有一套90多平方的老房子,一开始标价在90万,但无人问津,打听之后才知道,类似房源的成交价仅仅70万左右,都是一降再降才能脱手。整整20万的悬殊,成为了这位业主心里过不去的坎儿,但此刻不卖,未来降得更多,又该怎么办?

将目光放远一点,在郑州,在河南各地,在这片广袤的国土上,除了少数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普遍陷入了一种胶着——各地降低首付、降低利率,给出各种优惠和补贴,但买房人们迟迟不愿出手,等着更低的价格和更好的政策,一旦成交量上来,或听多了房价即将上涨的声音,又会立马陷入错过上车机会的焦虑。

2月2日,“洛阳发布”微信公众号发布“重磅消息”,《洛阳市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正式下发,提出20条举措,其中一条是个人首套房首付比例按照20%执行,并推动银行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正式加入两成首付的行列。

买房的人不急,但这座城市,是真的急了。

投资买房的外地人

打算买房的洛阳男孩褚莫先,有着典型的洛阳年轻人画像——大学毕业后,曾在外打拼几年,后来回到洛阳立业、结婚,需要买一套婚房。在洛阳,婚房依旧是结婚的“刚需”。一位70多岁的阿姨,已经给自己19岁的孙子买好了房,“因为没房,姑娘的面都见不着”。

买房之前,褚莫先也曾试探地问过父母,有没有给自己准备一点积蓄,能支持他多付一些首付,父母面露难色。褚莫先理解父母的难处——父母都是工人,一家人一直生活在工厂大院里,在一套工厂分的老房子里,住了很多年。前两年,45岁的母亲早早退休,父亲虽然还在岗,但厂子里已经没有订单,两人的退休金和薪资都在2000元左右,家里积蓄并不多。

某个夜晚,母亲走进褚莫先的房间,说出了和父亲商量之后的决定——儿子结婚后,老房子暂时作为小两口生活的婚房,而他俩则搬出去,租房子住。老两口觉得,洛阳的房租并不高,收入能够覆盖房租和生活费用,租房子住,再继续攒钱买房,这比起困窘地借钱,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听完母亲的话,褚莫先先是用沉默来逃避,而后选择了接受。

这样的家庭,在整个洛阳涧西算得上常见。在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之前,洛阳曾是一个盘踞在中原大地上的重工业基地。上世纪5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洛阳涧西区可以说是从零建造起来的,走在这里,能听到来自全国的口音。

但这段光辉的历史,伴随着产业升级,在这个世纪初宣告终结。褚莫先记忆里,上小学时,家门口总会停满一排排的大货车,上初中后,再没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新世纪的聚光灯,打在了房地产身上。

最古老的洛阳城,建立在洛河东侧,21世纪初,洛阳向南跨过洛河,打造了洛龙新区,市政府搬了过去。十年之后,洛阳又再次向东,跨过伊河,建立起了伊滨新区,也是房产中介们的宣传里宁德时代即将落户的地方。不过,洛阳打造新区的脚步没有停下,没多久,又在偏西南的涧西区划出了一块高新区。2020年,洛阳试运行了地铁1号线,当时,很多人都为之骄傲,“洛阳是三线城市里,第一个有地铁的城市”。

建新区、修地铁所带飞的楼市,曾经正是洛阳的希望。各个新区都在建楼,人们则争相押宝,新的CBD究竟会出现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洛阳人有不一样的答案。有人认为就在东边的伊滨新区,但也有人认为,新CBD会出现在洛阳北边,一个同样出现无数新楼盘的区域,“起码能有10万人入住”。当然,可能性也存在于房价飙升到每平12800元的洛河边上。甚至曾有洛阳本地媒体形容:“洛阳的四面八方,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形势好的时候,这些有机会成为CBD的地方,都曾迎来投资者的青睐,也都见证过洛阳房市的狂热。

中介孙鹏说,市场最好的时候,政府不得不限价,把伊滨新区的房价限制在10000元以内。由于伊滨距离老城区很远,车程超过40分钟,去那里买房的人,都是家里有闲钱的投资者,这样的群体,下手也果断,二话不说就拿下一套,根本不需要他开口介绍一句话。

那时的洛阳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买房。

郑州人罗津,在洛阳买下房子的时候,正是洛阳房价开始上涨的2017年。2008年,刚毕业的罗津到洛阳工作,期间一直没有买房的念头。但在洛阳高速发展的那几年,他没忍住买下一套三居室。他觉得,这次买房是一种“半投资”,如果以后要离开洛阳,房价还能再涨涨。

和罗津一样,前两年,来洛阳买房的郑州人不少。他们之中,有的是纯粹的投资者,有的是冲着相对较低的房价。中介孙鹏说,他有个客户,就是买不起郑州的房,才把眼光瞄准了洛阳,两地的通勤时间只有20多分钟。

而许昌人杨六安几年前买下在伊滨新区的房子时,只花了3天时间。

2018年,专科毕业的杨六安,刚刚到上海做房产中介。正是房市一片大好的时候,杨六安带着客户看房,房子再贵,也有人买,因此成为他眼里最有价值的资产。有一回,他去看了一套小别墅,走台阶的时候,他感觉,这楼梯怎么能这么长,从地下室往上看,能够看到阳台的玻璃装饰,在太阳照射下闪着光,好看得不得了。

“我也得抓紧买房。”杨六安第一次有了这种意识,他给在洛阳开小餐馆的父母打去电话,催他们赶紧也在洛阳买套房。在杨六安眼里,父母是外出谋生的农村人,“眼界有限”,从来没有在异乡买房的念头。在儿子的催促下,父母赶紧出了门,热闹市区里的房价爬到高点,买不起,只够买伊滨的房——这里的房价是旁边洛龙新区的二分之一。

那个时候,想在这里买房,不是一件容易事。有摇到号的客户放弃了,杨六安的父母才“捡漏”拿到了付款的资格,根本容不得思考,不超过3天时间,杨六安甚至没从上海赶回去,房子就买了。

好在杨六安买得早,价格只有5000多元,但后来有不少人在8000多元的高点买下,现在这里的二手房均价已经跌到6000多元。

当投资热退潮,如今,真正愿意并且需要在洛阳买房的,大多仍是像褚莫先这样的年轻人。

躺平又焦虑的年轻人

家里同样没有房子的米诗,用“躺平又焦虑”,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26岁的米诗,代表着留洛的一类典型年轻人——她的老家不在市区,而是一个洛阳下辖的周边区县,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大学毕业后,米诗留在市区当了教培老师。她始终觉得,如果不买房,也能在洛阳过上非常舒适的生活。

和所有老去的重工业城市一样,洛阳也有很多早早退休的中年人。在城市的休闲中心——周王城广场上,从早上到夜色落幕,都能看到休闲娱乐的中老年人。其中的很多人,都是退休之后没有事做,才来到广场上唱歌、聊天、听豫剧,一待就是一天。一位17岁进工厂、如今已经70多岁的阿姨,组建起了一支女子歌唱队,她们每个人都有歌词本,最爱唱的歌里有一句,“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另一个围观的、操一口北京话的大爷,在聊天时骄傲地说起,他当年负责采购全厂的热水瓶。

洛阳的物价也很低。这里的人爱喝汤,一碗牛肉汤,喝个大饱才6块钱,带鸡肉的鸡汤米线才7元。一位曾在北京工作过的中年人,回到洛阳之后,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不愁看电影了,“早几年《复仇者联盟4》首映,北京一张票据说炒到了1000元,郑州炒到300元,洛阳还是19块9”。

就连房租也很便宜。如果租个老旧小区或者回迁房,邻近地铁的二室一厅,还不到1000块。这成为很多外地人的选择。

习惯了这种安逸、随性生活的洛阳年轻人们,不愿意用房子,过早地把自己套牢。在洛阳做了8年中介的孙鹏说,洛阳放开二成首付后,成交量并没有产生太大增长,一个原因也正在于此——首付付得少,就意味着要还更多房贷。洛阳年轻人会觉得,如果不是非得买房,就不想每个月背上那么高的贷款过日子。

米诗也说,如果不是因为要结婚,买房根本不会过早地写进她的“to do list”。有的时候,这种退休生活的慢节奏会让人联想到鹤岗,所谓“躺平的生活”。米诗有很多朋友,的确过上了这样的“养老”日子。

但是,洛阳终归不是鹤岗。

事实上,相较于一些因为房价狂跌而火起来的地方,比如乳山的银滩和东北的鹤岗,洛阳并非是一个枯竭的城市。在2021年,洛阳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706.9万人,这相当于8个鹤岗。洛阳2021年的GDP要高于中西部大部分省会城市,如太原、贵阳、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在全国排名45位。而在2021年成为河南省副中心之后,洛阳的发展速度并没有放缓,在2022年又被确立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这也是米诗感觉到“躺平又焦虑”的根源。

在她看来,一线的大城市,房价高、工资也高;一些四五线的小县城,工资虽低,但房价也低。作为三线城市的洛阳,物价和房租虽低,但房价高,工资更低。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最让人难受。

米诗周围的大多数朋友,每个月到手薪资不过3000块。她在教培行业,工资反而高些,也不过四五千,却已经是很多朋友羡慕的对象。

但米诗还是不太满意。她所在的教培机构,是根据城市规模来发放工资和五险一金的,洛阳属于三线城市,而郑州属于二线。二者的对比是明显的——她在洛阳只能拿到8%的公积金,最低工资只有4000元左右,但去郑州,公积金是10%,最低工资可以接近6000元。虽然在刨除房租之后,两个城市的收入差不多,但一年下来,公积金就能相差6000块,“如果想在洛阳买房的话,这笔钱就很重要”。

而这或许也是国内很多三线城市的共性——它同时糅杂着二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特点,一半安逸,一半卷。

当一部分人骄傲于洛阳成为三线城市中第一个有地铁的城市时,也有一部分人至今不理解地铁的修建。周王城广场上,一位中年人问,“坐通洛阳全程的公交只需要1块钱,为什么还要花2块钱去坐地铁?”

米诗说,回到洛阳两年之后,她已经沉溺于洛阳的慢节奏。对于必须买房的她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想要尽快攒到首付,她首先就要离开洛阳,去赚钱更多的地方。

这也是离郑州太近的尴尬——洛阳能留得住年轻人,但是留不住想要奋斗的年轻人。

失落的新区

一位土生土长的洛阳本地人,这样解释这两年房价狂跌的原因——“房子太多了”。

如今,潜在的CBD争夺者们,已纷纷成为空城。夜晚,高耸入云的楼盘里,有的烂尾,有的只亮起一两盏孤灯。伴随着房价的下跌,曾经看到洛阳发展潜力的投资者,不少选择把房子转手或闲置。

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很难说清楚是因为外地人不来买房了,本地年轻人又买不起房,所以洛阳的房子越来越多,价格越来越低,还是因为下跌的房价同时消灭了投资和刚需。

从老城区出发,跨过洛河,再跨过伊河,我来到了最受争议的伊滨新区。方圆几公里,全是几十层的建筑,抬眼时,这些在建的、建完的高楼,密密麻麻排布在一起,有着不输一二线城市的现代感。但一旦将目光下移到街区,则能直接感知它的萧条,这里没有车,也没有人。

在这里,我见到了只花了3天时间就买下房子的许昌人杨六安。如今,他就在家门口摆摊买炸串。和杨六安一样,周围的商贩既是业主,也是商户,组成了这个小小的商圈,但再往外走出去一点儿,就没什么人了。

但父母所有的积蓄,以及杨六安的生活,都已经和伊滨牢牢绑定。

前两年,杨六安结了婚,新婚的妻子在洛龙新区上班,每天需要骑几十分钟电动车才能赶到单位。房贷还没有还完,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再在洛阳买一套房。如今,杨六安不但每天出摊,也把自己的消费压到最低。上个月,夫妻二人去北京玩了一圈,要上班的妻子赶着坐高铁回来,他舍不得,独自坐了10个小时火车,票价只要105元。

伊滨还是太冷清了。杨六安也想过找别的工作,但这个还没发展起来的CBD,除了楼什么都没有。去年年底,杨六安打听到,同楼的住户,在做电商卖货,杨六安动了心,特意去他家里看了一次,甚至买好了电脑。但对方要抽成,回款时间还得14天,相当于一次性压上十几万的货,对于背着房贷的人来说,这是一次太冒险的挑战,杨六安只好放弃。有的时候,他也会后悔,但“在这买了房子,不住还能去哪?”

褚莫先的家人也很后悔。2010年左右,褚莫先还在读高中,洛阳正在加紧建设前一个新区——洛龙新区。那时的洛龙,还是一片庄稼地,没有人看好它的发展。如今,洛龙已经变得高楼林立,成为洛阳房价最贵的地方,有一个名为泉舜的商圈,年轻人最爱聚集在这里。

我问褚莫先,那个时候,家里有没有想在那边买套房?褚莫先说,或许也是受限于眼界,以及工厂大院分房、分工作的生活习惯,父母都没有想到过,河对岸的房价会涨得如此快。褚莫先上的高中是厂矿子弟的学校,一个班里,只有一个学生的家人,在那边买了房。

没有人知道,时代的风吹过,新区也会有如此不同的命运。

靠烟花来提振士气

不知是否是巧合,我在洛阳出行的短短5天时间里,遇到了不下8位拆迁户,其中一半都是网约车司机。其中一位司机告诉我,他所属的网约车团队里,20个人,有17个人都是拆迁户。有一回,团队组织线下培训,大家做完自我介绍,都吓了一跳。

光是2022年,洛阳就又新开工了9个回迁房项目,并预计在2024年交付11.6万套回迁房。而当市面上出售或出租的回迁房太多,二手房的价格被压得很低,导致洛阳房子难卖,房租很低。

如此大片的拆迁面积,打破了洛阳人对拆迁户的想象,他们甚至产生了一个共识——“在洛阳,拆不出暴发户”。很多时候,拆迁户的生活甚至还有些拮据。一位来自伊滨新区的网约车司机老刘说,两年前,他所在的村子也开始拆迁了,直到现在,还租住在两室一厅的出租房里,因为承诺的回迁房还没有建好。每个月,他能拿到每人250元的过渡费,一家4人,1000块,刚好是一个月的房租。

老刘家里4口人,按照人头算,能够分到200平米的房子,相当于2套回迁房。当然,也可以选择要钱,但给出的拆迁款只有700块每平米,最终到手不过12万,距离洛阳最低6000元的房价,实在差得太远。

说到这里,老刘反问,是你,选择要钱还是要房?他选择要房子,以后,两个孩子一人一套。而和他做出一样选择的拆迁户,人数可观。老刘说,只要回迁房到手,就没有再买房的必要了。他呵呵一笑,提前规划起了自己的晚年生活。

只是,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一位家里拆出6套房的洛阳本地人,85后,也曾经在北京做了几年销售,但回到洛阳之后,他选择当了一名网约车司机。原因是,不愁吃喝之后,跑车最自由,每个月,能收两千块房租,够用就好。

一位从北京回到洛阳的年轻人,把这命名为“洛化”,得到了很多洛阳年轻人的响应。它指的就是,沉溺于安逸的生活,消解了人们买房、奋斗的欲望,或者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如果想要避免“洛化”,最好的方式,就是离开洛阳。

去年,郑州人罗津决定把洛阳这套房子卖掉了。他在一家国企工作,在洛阳的几年时间里,公司效益不好,自己的事业也没有什么起色。在35岁危机来临的时候,一个还想奋斗的中年人,不愿意在洛阳“躺平”,他决定回郑州看看新的机会,也能多陪陪在郑州的家人。

卖房子之前,罗津的妻子很纠结。她觉得,这套房子在地段很好的老城区,不如留着,还可以等着升值。但罗津说,升值建立在洛阳未来发展好的基础上,他判断,洛阳要有明显的起色,起码需要十年。“相当于花十年的时间,等待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的希望。”

经历了疫情之后,罗津更想落袋为安,不想等待了。同样不想等待的还有洛阳女孩米诗。新的一年,她也打算离开安逸的洛阳,前往郑州工作,为的只是更高的公积金。

也有一些洛阳的年轻人,在被一种更大的虹吸效应所吸引。郑州并不是他们最青睐的目的地,很多人选择去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米诗说,这并不难理解,在他们看来,洛阳和郑州都不是上选,毕竟同属河南省,高考是个难题。米诗的男朋友是东北人,她考虑的是,以后让孩子在洛阳念书,再去东北参加高考。

在米诗等年轻人们的规划里,洛阳依旧是那个“要在退休之后回去养老”的安逸城市。

2022年的这个春节,洛阳城放了一场热闹的烟花,绚烂夺目,人头攒动。有人觉得,这给洛阳提升了士气。

在等待洛阳崛起这件事上,只有伊滨新区的许昌人杨六安和本地的拆迁户们最为乐观,他们亲眼目睹过伊滨从漫天灰尘的庄稼地,变成了一个崭新的都市样貌。虽然这里依旧冷清,但他们觉得,这已经是很大的进步。那位住在出租屋里、等待回迁房建好的伊滨人对我说:“今天的洛龙,就是明天的伊滨。”

但相较于烟花,更提升士气的,还是洛阳新机遇的出现。就比如中介们大肆宣传的、宁德时代即将落户洛阳伊滨的消息。

杨六安也听说了这件事。他有些期待,如果能去宁德时代工作,那就太好了。到时候,他就不再卖炸串,哪怕工资低些,好歹有五险一金。

米诗则更看好旅游业,今年过年,她发现自己最爱吃的一家大棒骨,变成了一家古装服饰店,招牌都没来得及换。她的嫂子,也在洛邑古城门口创业,卖起了寿司,销量很好。米诗甚至开始有些后悔,大学时没有学历史,这样就能留在洛阳工作,为游客们讲讲洛阳的辉煌历史。

当然,一众对洛阳继续发展的渴望目光里,最殷切的,一定来自于这座,在千年的历史里,经历过无数次辉煌、落寞和重生的洛阳古城。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原标题:越跌越难卖,二成首付也带不动,千年古都洛阳的房地产梦碎了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97718c22.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千年古都地产梦碎 首付2成也卖不动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15) 热点(2662) 新闻(13340) 国际(5376) 娱乐(4762)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0) 音乐(2082) 民生(3862) 行业(370) 财经(1734) 股票(371)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7)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1) 养生(105) 医学(368)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3)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9996) 观点(1034) 房产(1146) 汽车(303)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0) 展会(4) 数码(220) 足球(222) 体育(1086) 教育(1405) 高校(1680) 法制(2249)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09) 美女(20286)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0)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