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

日期:2022年08月20日 19:36 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佚名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赵燕菁】

1.养老制度的集体本质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个制度的特点是需要跨代进行统筹——我们现在交的养老金,养的是我们父母这一代;我们今后的养老金,是由我们子女一代负担的。这一本质不同于我们很多人的认知,在大多数人看来,老年领取的养老金,就是自己年轻时缴交的养老金。而真实的情况是,养老金统筹的实质是我们的养老金大部分来自于下一代的缴交。

那么问题来了,有的家庭生育子女多,有的家庭生育子女少,甚至没有子女,未来的养老金应该怎么兑付?按照现在的统筹模式,退休时获得的养老金和你有没有子女是无关的,这就意味着不生小孩的人是靠别人家的小孩“供养”的。在小孩抚养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让抚养小孩多的家庭在社会再分配中多分配一点不应该吗?这不是政府逼大家生孩子的问题,而是社会基本正义和公平的问题。如果一个制度隐含着“惩罚”多劳者的安排,最后大家都不付出,结果是所有人都会被“惩罚”。

2.为什么不能通过个人账户养老?

实际上,这也正是很多养老金破产的国家采取的做法。我国在1993年也开始引入养老金个人账户。但在现实中,即使个人养老金没有违约,能完全兑付,也不能实现有尊严的养老。特别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做到这一点尤其困难。

设想一下我们父母工作时每个月交的几百块钱,在当时完全可以衣食无忧,但如果现在还是按照当初约定每个月发几百元,那就会连最低生活保障都达不到。我们上一代如此,我们也会如此。如果我们一直拿着工作时交付的养老金额度,养老就是一个走向贫困的过程。

这还不是一个通货膨胀的问题。就算今天的猪肉、蔬菜、水电价格完全不变,市场上新出现的手机、4G、地铁……这些新产品我们用不用?这些并不是奢侈品,甚至是生存的必需品,而我们当初缴交的养老金并没有为这些新增消费做准备。

实际上也无法准备,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当时要按照未来的高生活标准,向私人账户缴交异常高的养老金。富人可以购买各种保险,但大多数家庭是负担不起如此高额的养老金缴交的。这也就意味着一定的代际统筹无可避免。那种以为人口减少,人均资本就可以增加并以此致富的场景,在一个孤立的经济循环中根本不会出现。

3.现代增长就是稀释当前财富的进程

从更底层讲,所有现代增长的国家都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的本质是债务,是未来收益的估值。养老金必须与资本而不是现金挂钩,才能保持在信用扩张的过程中不被稀释。根据美国教授杰里米·J·西格尔的统计数据,拉长周期来看的话,1801年的1美元在210年后只值5美分,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在过去210年的时间里侵蚀掉了95%的现金购买力——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养老金都在股市里。

中国社保、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有严格限制,中国的核心资本市场不是股市而是房地产市场,但养老金很难持有房地产形态的资本,这就决定了中国依靠个人养老金账户追上财富增长是不可能的,也意味着一定的代际统筹不可避免。如果个人储蓄可以对抗财富稀释,那么个人储蓄就完全可以实现跨期养老,也就是根本不需要建立集体养老制度。

在这个意义上,缴交养老金是在尽赡养义务,养孩子才是在投资自己的养老。既然是集体养老制度,个人生育就不是一个无关他人利益的自我选择,生育就是为集体养老制度里所有人投资,不生育在这个意义上就是占有其他人的投资。

那么今天投资多的人在未来分享社会财富的时候,是否有资格多分一点呢?我们这一代是人口高峰,相对于人口较少的上一代,我们可以提高父母一代的养老金发放标准,然后通过代际统筹弥补养老金缺口。而一旦我们的下一代人口开始递减,新就业人口就要大幅度提高缴交标准才能养活我们,否则,就要通过举债弥补缺口。

如果他们的下一代人口继续减少,债务就会陷入庞氏循环——这就是发达国家养老金制度里所发生的,大家一方面指责政府过度举债,一方面不肯降低养老金,那是不是应该鼓励一下那些投资未来较多并供养我们的家庭呢?

4.现代金融导致家庭功能解体

所谓和资本挂钩就是还原家庭原来的功能。家庭就是非货币的跨生命周期配置资源工具,如果现代金融手段(比如社保、养老金、寿险)替代了家庭的功能,家庭就会解体,社会就会原子化。很多经济学家把金融对家庭的替代视作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比如陈志武先生《金融的逻辑》)。

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家庭这种千百年发展下来的社会资本会因此而消失。张五常先生在国内最早指出了社保的这种负面效果,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重视。从金融的视角,养老金制度实际上等于把所有人纳入了超级“大家庭”,按照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提出的理论,个体收益占集体份额很小,而付出却很大时,个体就会选择不付出。正是集体养老和家庭养老规模上的差异,导致现代社会普遍出现生育率下降,而且金融越发达(养老标准越高),集体养老规模越大,生育率下降越显著。

一旦个体选择放弃生育,集体互保的养老金代际统筹“必定会进入庞氏循环”。为了对冲金融对家庭功能的替代,还原被金融资本替代的生育功能,就必须将金融和家庭而不是与个人挂钩,唯此,家庭的价值才会存续。

生育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就是抚养后代对个人家庭而言必须是有效益的,充分条件就是抚养后代的成本必须低于家庭因此获得的效益。新加坡是少数意识到金融对家庭有替代危害的国家。为了鼓励家庭功能,在社会福利和住房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家庭同住或毗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把组屋获得资格和是否结婚挂钩。

5.破解生育率下降的底层密码

为什么世界上那些原本生育率较高的国家,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生育率也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下降?解释的理论很多。我的理论是,只要国家进入现代增长,解决资本约束是前提条件。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必是资本过剩、劳动不足;与此相对应,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欠发达”,必是劳动过剩、资本不足。但只要货币经济足够发达,金融功能就有可能替代家庭功能。这就是发达国家家庭缩小,生育率下降的深层原因。这意味着生育率下降是现代增长的副产品。

为什么会出现家庭?为什么越穷越生?这是因为在以前非货币分工的经济里,人们只能靠家庭成员互保,对冲生命周期带来的风险。所以“孝”在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我们赡养父母,子女赡养我们,是几乎所有家庭的“契约”。

随着经济发展,资本和货币增加,金融就可以更好地代替家庭的这些功能,比如养老金、社保、医保、人寿保险等等。这时候家庭和子女的效用就会被市场替代。如果抚养成本还要增加的话,投资后代的收益就会下降,一旦进入负收益区间,就会导致家庭解体,拒绝生育。养老金的代际统筹随之进入庞氏循环。

要想把生育和资本结合,就要把原来被金融资本替代的生育功能,还原给生育。举例而言,住房是贴现未来公共财富的主要工具,政府保障房租给所有纳税人,而那些完成子女抚养义务的允许其房改获得完整产权,这就相当于给有子女的家庭一次性注资。也可以将国企股份划拨有子女家庭参与分红,子女就业后,股票可以解禁套现。将资本和生育结合是一个开放的话题,不可能产生于教室和课本,而是要各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我只是提出一个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向。

6.生育奖惩的方式与工具

2021年7月28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宣布向生二三孩家庭发补贴,每月每孩500元。很多人都能接受“多生多奖励”的政策,而不是少生扣社保和养老金,其实奖励和惩罚是一回事。政府的财富来自于纳税人,自己并不能印钱。假设公共财富总数是一定的,一部分支出增加的同时,一定是其他支出的减少。奖励一部分人的同时,一定意味着“惩罚”另一部分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社会大众接受对多孩家庭补贴等于接受少孩家庭福利的减少。奖励和惩罚其实是社会接受度和方法的问题。

其实我从没说过不生育就要被扣养老金和社保的说法,我的建议是给多子女家庭奖励。选择少生是选择放弃奖励的自愿行为。在发达国家针对子女抚养的鼓励政策很多,不愿意生育相当于自愿放弃奖励,完全是自愿的。遗传或身体原因生不了孩子更要靠其他家庭孩子“养老”,给多子女家庭一些补助和奖励相信他们都是能接受的,但这不会影响这些人既有的养老金和社保。

为什么奖励要从公共福利入手?这是因为政府能控制的财富主要就是公共服务,因此,对生育的激励措施也只能从公共服务入手。我提到的这几项(教育、交通、医疗)只是最主要的公共服务,但是从其中哪几项入手?怎么挂钩?都可以研究,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降低生育的成本。

只有当生育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时,才能有效激励生育行为。很多人觉得这样对残疾人、遗传病人太残酷,这部分群体人数有限,可以通过慈善渠道给予(甚至更大的)补贴和福利关照。不过有一条是基本原则,即政府的税收是一定的,每一个公共支出的增加都意味着其它公共支出的降低。由于中国不是直接税为主的国家,这种隐蔽的财富转移经常让人误以为只是政府的支出增加而已。

7.延期退休与养老金缺口

延长缴纳养老金年龄,等价于抵消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养老金缺口,同时也涉及财富的公平分配。假设两个人按照相同的标准缴交养老金,你不会认为一个缴交40年的人和一个缴交30年的人,退休后领取一样的养老金是公平的吧。现实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就业的年龄越来越高,很多博士毕业往往要30岁才开始缴交养老金,但所有人都是60岁退休开始领取养老金,领取一样的养老金。这本身就隐含着某种不公平。

其次,养老金缴交年龄和领取年龄之比,是养老金是否能够实现平衡的重要因素。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就业年纪越来越大,但领取养老金还是从60岁开始,考虑到预期寿命的延长,缴交寿命占人均预期寿命的比重就会越来越小,这就意味着如果养老金缴交的标准不变,仅仅人均寿命延长本身就会导致养老金缺口扩大。每个人的工作(纳税)年龄都能适当延长,就相当于总就业人口增加,延期退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养老金缺口。

8.延期退休与人力投资回收

前面我们提到,生育率下降,养老金净贡献人口基数萎缩,所以要鼓励生育。其实延长缴纳养老金年龄和提高生育率效果是等价。而且延长的工作年龄是有经验、受过训练的高价值年龄。受教育意味着对劳动的投资,受教育越多,资本就越重,也就需要更长的工作周期才能收回投资,只有增加就业寿命占总寿命的比例增加,养老金压力才会减少,而人均寿命的延长为此提供了可能。

以我个人为例,我今年退休,但其实我身体健康,在我的专业领域比那些刚入职的大学生要懂得更多。作为一个依靠其他纳税人供养一直学到博士的人,本应比别人多缴纳养老金,但却很快从缴交养老金人口变为被供养人口,成为“社会性乞丐”。这在资本充足、劳动力渐趋短缺的今天,难道不是一种浪费吗?

当然你可以说,你愿意接受晚退休,但不要代表我们。这没错,但我们也许可以提供制度让大家自愿选择是提早退休还是延后退休。现在中国人均寿命大约76岁左右,选择60岁退休的人可以继续享受现有的退休标准,而如果你选择70岁退休,剩余6年所获得的医疗、康养标准远高于选择60岁退休的人。如果有递进的福利增加,我相信还是有人愿意选择晚退休。现在国外就有退休后到养老院当志愿者,为自己今后入院获得积分,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愿推迟退休的制度选择。

9.生育问题与公众讨论

养老和生育是涉及到每一个人利益的重大话题。从计划生育到鼓励生育,必定要经历集体共识和政策惯性带来的艰难转变。特别是过去两年,中国生育率出现断崖式下跌,这个话题必然会成为各种关注热点。不同观点的讨论可以起到压力测试的作用,帮助决策者在做出决定前捕捉到社会的反应,高水平的讨论本身也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方式。

作为一个学者,不仅要敢于面对权力,同样也要敢于面对公众,被批判乃是思想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格纪念王国维的这段话,一直是我做学问的座右铭。尽管网络上对我的批评铺天盖地,我也不会为了讨好公众而坚持或放弃我认为正确的观点。

话虽如此,但我仍旧感到其实这个话题并不特别适合公众讨论。一个是因为很多媒体或是缺少驾驭硬话题的能力;或是为了捕捉流量成心断章取义、扭曲问题方向。比如我提出的很多激励生育的建议,在发达国家早已实施,可是这些媒体非要说“我建议惩罚不生育的群体”。

第二是因为公众有时候过高地估计了自身对专业领域的认知,看到这个话题是自己熟悉的,就先入为主地加入讨论。就好比“1+1”对于我来讲是很容易的,但我不会因此就认为我也可以讨论哥德巴赫猜想一样。生育解释其实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即使多年研究人口的专家,也未必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我这里提出的也只是一种假说。

如果你特别喜欢这一话题,我建议至少可以先补充一些相关的金融和人口学的基础知识。我写过一个通俗版的软文《劳动与资本:一个人口分析的新框架》,这篇文章网上可以查到,也许有助于大家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赵燕菁: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原标题:赵燕菁: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com/n92816c55.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集体养老机制与个体生育选择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782) 热点(2687) 新闻(13495) 国际(5468) 娱乐(4965)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46) 音乐(2082) 民生(3985) 行业(416) 财经(1781) 股票(379)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9)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1)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5) 养生(105) 医学(372)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16)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1) 社会(10112) 观点(1047) 房产(1158) 汽车(314)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65) 展会(4) 数码(222) 足球(222) 体育(1104) 教育(1423) 高校(1724) 法制(2318) 军事(550) 游戏(261) 小说(958) 美女(20936) 欧美(38) 运营(18) 网络(407)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1) 历史(364) 人物(94)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