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道教经典之:《还源篇阐微》

日期:2015年08月29日 12:11 来源:24FA整理 作者:zhushanji

骸;魂魄亦不安居于本脏,反欲播弄夫精神而为心之主。

  夫魂木离肝而居心,则火发而性受克;魄金离肺而居心,则被铄而情以流;以致魂失其仁而返逞夫忿,魄违乎义而遂肆其欲。从此忿愤恐惧好恶忧患憧扰于中而猝难惩窒,实由于神不守舍而魂魄得攘其权以为心主也。故修炼之士,知魂魄之不可以为心主也,必先团练夫精神,坚持夫正念。正念凝而心肾自交,精神即包藏于意中而不散,魂魄亦恋精神而同归于意中,是即攒簇齐全,正念即权为心主。

  念兹在兹,如如不动以行清静自然之火,俄觉一阳来复,默默运起周天,魂魄自不能妄参识见,阳气更无所摇荡,径自上冲与神交会,正念亦混合而成神,丹头于是乎结矣。此为采取交结之要诀,与下文六十章参看,益足征正念之不可不先立也。

  ○ 上第四十五章。此承上章,悯世人之不知,而示以陶魂铸魄凝聚精神之正诀。 ]

  心下肾上处,肝西肺左中。非肠非胃腑,一气自流通。

   此承上章而言。默默运初爻是运转此阳气也,然究如何运法、运归何处,尚未道破,恐人因疑生妄则误事非细,故复将一身中通之处指明。却又不言一窍,而谓只在心下肾上、肝西肺左之中,又非肠胃六腑。似乎在脾矣!而上文三十八章又云“脾胃非神室”,则是身中有物之实处,皆非正气归复之乡。只是此中虚无密处,等于太极,大包六合之空中,一气自会流通,并无积滞,亦无运转之劳,一任气以养神,频来频复,积久能成遍体之阳神,人更可以恍然于一窍之说也。

  ○ 上第四十六章。此持发明人能虚心气自流通之正道,以辟除寻孔觅窍之疑团也。 ]

  妙用非关意,真机不用时。谁能知此窍,且莫任无为。

   窍,诀窍也,密蒂也,不必作孔穴解矣!言此结丹之道,固责成于吾之真意本清静以为体,至于精来合气,气即炼精以成神。此际妙用,只由精气二物妙合而凝,非关矜心作意。即如阳气发生,第二章虽有采取要知时之说,然其所谓时者,只是有密中妙觉之真机,并不用钟鸣漏滴之时刻。如此先事退藏之密窍,果然谁能知得?则当此交结之际,正是有用用中无用;未交以前,只在无功功里施功,此吾之正念所当为于无为者——不到分胎温养时候,且莫竟任无为而落于漭荡,自失机宜焉。

  ○ 上第四十七章。此承各上章,发明真机之至,不可任其无为,失机走险。所以吾人正念务要刻刻操持,静以存养正之功,动必加省察之力,庶无失误。万一有失,深恐诸弊丛生,丹倾命险,前功尽弃,再炼需时。昔者南宗五祖白子,以未悟《悟真篇》旨,尝三炼而三倾。夫固天纵之资不致生弊耳!(阳林向年功夫,但知洗心,未晓持念,而退藏于密。譬如逐贼,竟将自家主人一并逐去。以致静不能专,动无以直,遇事犹豫。是此心半为魂魄所主,而精神亦不能以意包。及至辛卯年冬,感蒙我师耳边一句,不啻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当即迎主归家,渐觉静虚动直,果然日用功夫颇觉省力,遇事顺应亦不烦难。然犹未悟先机,此心终难常应常静,刻自以逾闲为堤防。迄又三年,蒙师指授此篇,令自斋心退听。及至斋无可斋,妙来半个字,顿觉一齐开。师固深造之于道,欲阳林自得之也。苛非其时,固尝听而不闻者。谨附述困学功夫如此。) ]

  有物非无物,无为合有为。化权归手内,乌兔结金脂。

   乌兔指日月,以喻天地之性情。金脂者,喻专气致柔之象,如金在熔,其柔如脂。即白子所谓“天地日月软如绵”、陈泥丸所谓“软如绵团硬如铁”是也。言精气为物,是有非无,当其汞见铅生而相凝,铅得汞并而直透,皆属有为之法。然有为之二物,若任其留连转顾,彼将下流而未肯上达,为斯不善矣!但由我无为而治之正念,摄合二物之有为,先自退藏,则心无畔援,而同归于密,则为斯善矣!此造化之微权,已归于我主持者之手,前后三大交关自然合法,遂可与造物者游而柄其终始。吾之性情既正,则天地之性情亦正矣——子思子所以传述中和之道,纯阳子所以有医世赞化之说也。

  ○ 上第四十八章。此特发明正念常存之功用,其盛大有如此,以总结上文四十七章之意。其下十五章,教人炼取谷神之法;自六十四章至七十章,教人炼就阳神之道;自七十一章至七十八章,教人炼合元神脱化还源。义镇法简,有志进修者,更当简炼,以为揣摩久而纯熟,自能入妙也。 ]

  虎啸西山上,龙吟北海东。捉来须野战,寄在艮坤宫。

   虎本喻身之属阴,今曰虎啸,借喻阴精之将足。龙本喻心之属阳,兹曰龙吟,借喻阳气之方生。西山之上,乃先天艮位,渐至纯阴之象。北海之东,乃先天震位,一阳初生之象。

  野战者,白子以谓“制伏身心”是也。师曰:“后天方位,戌亥之交,其中有乾是阳为阴包,故坤之上六有龙战于野之象。”所以汉儒以乾为野,全真先辈以戌亥之交谓之野。孔子文言曰:“阴凝于阳必战,故曰野战。”

  艮坤宫,即四象之太阴。艮为宫阙,坤为阖户,有闭户深藏之象。教人此际耳目口三宝闭塞勿使通,是揣摩密藏之妙,即是烹炼之法。

  言人当偃息之间,夜气方生,正是真阴将足之际,心坎之上已翕聚一点阴精在内,俄而醒觉即是阴极阳生,坤体之下自有一点阳气发动,阴精便自凝阳交战。尔时正念觉着,急自退藏密窍,便是制伏身心,自然精气混一,盎背上冲,正位凝命,旋即发为神水,遍布周身。吾仍凝定片晌,即是寄在太阴之宫,仍是退藏于密之道。曰捉曰寄,皆不过于事后追想二物初合之景象,由我静定之力量浑如捉而寄藏者。当夫行炼之时,断不可稍自计较也。

  ※《易经·坤卦·文言》曰:“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二句古本作“阳凝于阳必战,为其兼于阳也”。疑作凝,嫌作兼,无无字。全真汉唐以来诸前辈皆承其旧,兹故仍之以解上品丹道自然凝结之实据也。

  ○ 上第四十九章。此言及时持念先藏,以制伏身心为采取交结烹炼之妙法。说时迟,结时快,全在得之清静。觉即退藏,凝定片时,即是捉来寄着。其所谓艮坤宫者,亦即指此凝定之时,非有溟阴之处也。断断不可着迹寻求,有违刀圭正旨。 ]

  复姤司明晦,屯蒙直晓昏。丹炉凝白雪,无处觅猿心。

   复为阴极阳生之卦,以喻人身静极而动、阳气初生之际。姤为阳盛阴生之卦,以喻人心动极而静、阴精自生之时。屯卦震下坎上,震动坎险,取象人身阳气初动即有阴精凝入,正是险难当前,速藏正念,退听此气破险直上,方能通透。蒙卦坎下艮上,坎险艮止,取象人心见气方生即欲兼并,此乃危险之时,急冥其心,先自退藏,勿夺此气,方是养正之道。

  明晦昏晓,言其动,如天时之由夜而明为晓;动而复静,由天时之自昼而晦为昏,皆任气自流行之象。曰司曰直者,言正气自能司直,即静专动直之谓。吾惟收摄身心勿任摇荡,即张子所谓“饶他为主我为宾”。以他指气,以我指心,则丹炉自然凝成,白雪遍布周身,更无杂念相乘。即欲洗心,亦无从觅其起灭之迹矣。白雪即神水,其义已见第五章。猿心即未得诀时,一切穿凿之见并一切妄想杂念也。

  ○ 上第五十章。此承上章,申明采取交结之法。 ]

  黑汞生黄叶,红铅绽紫花。更须行火候,鼎里结丹砂。

   心精已顺从身气而上透,故喻为黑汞。身气已吸取阴精而成神,故曰红铅。曰生黄时者,言黑汞已含阳气同归于纯阴坤土之内,凝定片时,已得土气滋培,故生黄叶——即黄芽初放之嫩叶也。瞿君以谓“叶秉阴质得阳气以发荣,以喻阴凝于阳而有结丹之联兆”是也。绽紫花者,谓红铅亦赖黑汞,同息片时,已得火气薰蒸,故绽紫花——水火之间色为紫,瞿君以谓“紫花者,果实之胞也,以喻水得火济而有结丹之初基”是也。此际若遂肆意外驰,则神气仍散,何能永定以成谷神?急须放下身心,坚藏正念,含光默默,以为烹炼之火候。如婴儿之专气致柔,勿忘勿助,观其目在,则心气充足,有如鼎里凝结之丹砂。其德性坚凝而气质之性亦定,方可谓是谷神,然未能保其不死也。

  ○ 上第五十一章。此承上章,申明交结烹炼之法。 ]

  木液须防兔,金精更忌鸡。

   木本喻性,心由性生,故曰木液。兔于地支属卯,其时卦气得“雷天大壮”——阳旺过中之卦。取象人修到此,心已正大,一见小人,如恶恶臭,忿随世生,火发于木,必反克性,故须防之。若待忿已生而后惩,则性已乱而谷坤危矣!故君子非礼勿履,所以定性也。性定,则大者壮矣!防之以去理障。

  金以喻情,身因情生,故曰金精。鸡于地支属酉,其时卦气得“风地观”——阴长过中之卦。取象人修到此,身已茁壮,一遇物触,如好好色,欲动情胜,水泄金枯,遂难制情,当更忌之。若待欲既动而后窒,则情已牵而谷神险矣!故君子观我生,所以遏欲而忘情也。情忘,则观自在矣!忌之以绝情魔。

  抽添当沐浴,正是月圆时。

   如此防忌以为抽添,身中自有真气流行,薰蒸沐浴,从此以进。即如泽天夬卦,务取法其卦德,神以驭气,顺以应健,使我性情和悦,神气充畅,正如月之将圆气候。然切戒夫自诩自满,暴气劳神,仍当退藏深密,效法乎君子之施禄及下而不自居其德,则心广体胖方保满而不溢矣!

  ○ 上第五十二章。此承上三章,教人沐浴之法。 ]

  万籁风初起,千山月正圆。急须行正令,便可运周天。

   万籁喻周身之孔窍,千山喻遍体之经络。言人之身心性情冶炼到此,则神完气充,周身关窍爽透,遍体经络清彻。正如初起之风旁吹万籁,乍圆之月正照千山,已交译天夬卦气候,将到纯阳乾卦地位,是元命将复之时,识神将化之际。若不严密内守,则此身已万窍齐开,三尸九虫正窃窥伺,有隙可乘遂肆侵夺,挟我谷神透身出奔,不知其散而为飞、为潜、为动、为植、为胎、为卵、为湿、为化,惟其生平嗜好之所近以投之,正念亦随而迷遁,人即不死亦呆矣!此知进而不知退者之所以有悔也。故于此时,急须申明正令。防忌加严,密密绵绵操持照顾,守括囊之箴,凛跃渊之象,致虚守静以俟元命之来复,则识神自化,便可广运周天也。

  ○ 上第五十三章。此承上章,教人持密之道。 ]

  药材分老嫩,火候用抽添。一粒丹光起,寒蟾射玉檐。

   药材指来复之命,气过时为老,不及为嫩。言人气质之性各有不同,到此持盈之际,性情稍欠中正,深恐元命来复之时,刚者勇往先迎刚失之骤,柔者畏葸莫措即失之怯;骤者取之速则药尚嫩,怯者得之迟则药已老,皆失火候之中。是以吾之正令须审察我气质之性,“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务绳之以平康正直,密守规中,待时而动,则得药适中,此后温养亦易。故此时火候必须抽添得宜,仍自戒严处密。俄而一粒丹光透起,但觉体中如雷如电,即是元命来复之凭。尽饶一直上冲巅际,遂栖天谷,即是下文六十四章所谓“留汞居金鼎”也。顿觉脉停息止,溟漠片时,便觉心广体胖,肌肤爽透,宿疾全消,更无梦寐。盖魂巳熔化于神气之中,而谷神已与来复之元命混化而为阳神之初基。此际天气虽已归体,但阳神方结,正如冬至以后一点蟾光,尚须温养。第可光射玉檐、未可出檐之象,故曰“寒蟾射玉檐”也。

  愚按:金丹三百日功夫,起于此时,才得先天真气凝结成神,可以一直进道无魔而已。近见别种丹书叙述到此,迅笔带出阳神现形一语,则仍是神驰矣。若说现于体内,犹终嫌有语病。如云现形,吾不知其幻相之从何而得也。纯阳子敲爻歌云:“三铅只得一铅就,金果仙芽未现形。”此可以为证矣!

  ○ 上第五十四章。此承上章,发明急行正令之意,即是分胎之道。盖其夙夜筑基于宥密也久矣!故到此元命来复,方为谷神成功,可以留形不死,正阳神初结之时也。温养功夫载在六十四章以后,此下九章皆发明还丹之要旨,并申劝勉之辞。 ]

  蚌腹珠曾剖,鸡窠卵易寻。无中生有物,神气自相侵。

   言微物尚知静专以迄有成,似蚌含珠,似鸡哺卵,皆属无中能生有物。可见人之丹道须要恒诚,只在神注不移,专气致柔,密密绵绵,自相侵射而已。

  ○ 上第五十五章。此以物譬人,并寓以分胎后自然温养之道,可以人而不如物乎? ]

  神气非子母,身心岂夫妇。但要合天机,谁识结丹处。

   此因前代师传丹书,每有子母夫妇字样,以喻神气身心。子母之喻未免支离,夫妇之喻陷入妄作,故特点明是喻神气身心,非真子母夫妇。教人勿泥其文,但要知时明令合天之机,始于有为终于无为,凝炼阴精化作阳神。神凝气聚,自然丹成。若问结丹之处,只在无相幽独之中生完实相,不过养气之实者致之静虚,凝神之虚者还吾笃实,久而刚健,遂有光辉,故得阳神现而天气归焉——谁能识之?

  ○ 上第五十六章。辟除觅空妄见,阐明运用真机。 ]

  丹头初结处,药物已凝时。龙虎交相战,东君总不知。

  言当气得精兼而上透,精遂凝气以成神,此为丹头初结之处,即是药物以凝之时,当知精凝于气如龙虎之交战,吾之正令早已退藏于密,不识不知,故气自战胜。张子所谓“战罢方能见圣人”也。

  ○ 上第五十七章,此再点明交结烹炼只在一刻之中,并以破除四十九章内捉奇等语,教人知来藏往,勿忘勿助而已。 ]

  旁门并小法,异术及闲言。金液还丹诀,浑无第二门。

   言此金液还丹正诀,乃与佛祖大乘正宗、孔门中庸至道同一不二法门。不比旁门异术令人惹祸招殃,小法闲言令人徒费功力也。(阳林谨按:旁门异术,我师向未指明,林未知其详。惟读南宗四祖陈泥丸真人《翠虚吟》勘辨邪正,犹如杲日之丽青天,附述于后以备参考。)

  ○ 上第五十八章。教人学道择诀须明,必须正邪两辨,方不误入旁门也。 ]

  贵贱并高下,夫妻与弟兄。修仙如有分,皆可看丹经。

   言此修仙之道,不论贵贱男女,只要安分勤业发个肯心,即是有分之人,总是仙家眷属。此等丹经,人人皆可看也。

  ○ 上第五十九章。乃劝勉大众之辞,谓皆可与共学也。 ]

  屋破修容易,药枯生不难。但知归复法,金宝积如山。

   上章既言人人可修,犹恐世间髦士误听异术闲言,自叹药枯不作修仙之想。殊不知全真上品丹道,取材只凭神气,神气通天贯地,并无老少之分。但有一刻之神思凝静,即是一刻之谷神,有一刻之志气清明,即是一刻之元气。肯安此刻之神以自守,即养此刻之气以周行。从此密密绵绵,久而弗懈,则气以养神,神凝气聚,而精自生气。精日滋而神自旺,神水灌注,气海充盈,自有阳气升腾上透,凝精成神。神完气足,返老还婴,即是归复之法。药主何难?故特以屋喻身,但肯修筑,便易完好。身中之药要生不难,只要正念收摄身心髦藏于密,自得神归气复。日积月累,犹夫屋中金宝堆积如山,紫阳张子所谓“真金起屋几时枯”,同喻此也。

  ○ 上第六十章。此承上章,并以劝勉老年人亦可修炼。总之一息尚存,性命犹为我有,神能兀兀,气自绵绵,此志正不容稍懈也。其下三章,遂言归复之法。 ]

  魂魄成三性,精神会五行。就中分四象,攒簇结胎精。

   吾人性本一,乃天所付(上田下艹)于我心,而魂魄系肝肺之所藏,原不容与心井立。瞿君以谓:“人未修炼,是非之心固是本性。其枝节分歧,趋同纷扰,乃魂之所为;偏倚坚执,枉直不顾,乃魄之所为。”李善《文选》注曰:“魂者身之精,魄者性之决,皆能分真性之权者也。”此理甚为明确。是以常人遇事,初念极明,乃根于心,即是真意;倏转一念,乃魂所发,其中虽疑,尚不甚恶;及至三念而决,乃魄所生,其中纯阴,全是私意,夫人只一性,而心因物诱不能自辨贤奸,竟让魂魄与意参主于中,遂成一国三公之势,故曰“魂魄成三性”。

  然而东木之魂,实生南火之神,西金之魄,实生北水之精。丹道取材乎精神,精神实资生于魂魄,是魂魄为精神之母,精神乃性命之符。故必会五行而一之,方克成全乎丹道。经云:“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致则穷理而性见。”故修炼之士必先穷理尽性,大为之防,性尽则心自刚健,大权不复旁移。一面团聚精神立定笃信谨守之,主意就中分魂魄精神为四象。凝精以敛魄,安神以藏魂,精神资生于魂魄,魂魄遂收摄于精神。惟时意正清静,四象遂攒簇于宥密之中,则是会聚五行之气为一气,凝然大定结成胎精。张子所谓“两般合药方成,点化魂灵魄圣”是也。

  魂魄既化,精神自凝,而吾之性情可得而正定矣!此章与上文四十五章参观更妙。

  ○ 上第六十一章。此承上两章,发明穷理尽性为修道之要务,性定可与适道矣! ]

  定志求铅汞,灰心觅土金。方知真一窍,谁识此幽深。

   志者,我性中所指之事也,即吾之素志。

  土金者,谓静如纯阴坤土中藏一点乾金,即戊寄于坤而成坎,乃吾正念之初动时也。此承上章而言性定则志亦定,从此七窍归根于一,专志冥心,即是求取阳气阴精之法。气精既觉齐来,仍须冥心如灰,即是觅取真意、包藏精神之道。由是神凝气寂,同归于真实无妄一窍之内,自然混化成丹。白子所谓:“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灰心冥冥,金丹内成。”如此幽渊深沉之学,谁能识之?

  ○ 上第六十二章。此亦承上章,发明立命之功诀。命立可与立矣! ]

  造化无根蒂,阴阳有本源。这些真妙处,父子不相传。

   无名天地之始,造化以之为根蒂,有名万物之母,阴阳以之为本源。固矣!然此玄玄妙窍,但可以心领,未易言传。姑先就造化阴阳名义言之。夫造化者,天独操之权以生死人物,天然有为之道也;阴阳者,人与天地万物并根乎无极元始之一气,不生不灭、虚无自然中无为之道也。无中生有为之造,即有还无谓之化,以生灭言也。动极而静则为阴,静极复动即为阳,以通复言也。生灭属形质,通复属精神。

  夫人与物之形质皆由于精神之所凝,则人得阴精阳气于厥初而生神,即为有生之根蒂,何以此章特言无为根蒂耶?只因世人不知归复所本乎父母以天然精气构成此身,一届脱胎断脐即不啻根断蒂落。虽所得于大造之精神有多寡之不同为寿命之定数,贤者延之稍长,不肖者促之即短,智者愚者不延不促,而顺之囿之则尽数以终,迟早总归于消化,仍入于大造之炉中,故人物皆难逃乎气数。人之生年月日谓之命造,死年月日谓之化命,《劝善文》中有延寿长命,促寿短命,以及算尽则死之说,总谓有形必灭、有造必化,故曰“造化无根蒂”也。

  若夫人身中之阴精阳气虽亦根于天之所赋,然天地亦本此阴阳以成象成体,天地不过能忘象忘体不以气质累其神,故遂资此阴阳造生夫人物。人为万物之最灵,知崇礼卑、效天法地、虚心实腹养其无形,其中二气之运行,即无极元始之一气一样盈虚消长,如鱼在水,刻刻贯通。不过不知归复者,如分水之一勺,如得土之一撮,玩弄不久,勺破撮散而水归大海、士委大地矣。能自归复者,则原自通乎本源,即此一勺水保之而忘其勺之用,则无时不逢其源,即此一撮土安之而克自敦乎仁,即无时不培其基,恒久而不已,则聚水成湖、累土成山,浸假而充湖之量以为海,遂涵虚而混太清,凝聚而扩山之广以为地,遂厚重而载华岳,皆此勺水撮土之本来面目也。人之积精累气以成神,凝虚养浩以成道,乃属本源内应得之事。老子所谓“谷神不死”,即与天地同根于玄牝之门矣!故曰“阴阳有本源”也——然此乃中品说法也。

  若夫上品丹法,自有一着先机、直捷孔道,可以一触而顿证之玄关,自然妙见妙知直体夫《道德》首章,而知人之神与天地同一造化,即同一元始妙无为根蒂。人之气与万物均秉阴阳,即均秉灵宝妙有为本源,更不比聚众积士之烦难,只本一念至诚、不贰不息,即是功无间断,返还甚速也。故但就造化言阴阳,则阴阳已落于后天,在人为色身;寿命不延不促,守死善道,即大人之“后天而奉天时”也。是以颜子不为夭,非言其有造必化色身也,指夫能“常无以观其妙”者言也;盗跖不为寿,乃言其有造必化之色身也,为夫不知“常无以观其妙者”言也。如统乎阴阳论造化,则造化悉本乎先天,在人为法身,慧命果能复其本、还其源,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即大人之“先天而天不违”也。是以众生之轮回于六道转轮,圣王之不得为如来,因其以法身殉阴阳之好恶,未能“常有以观其徼”也;文帝之一十七世身,老子之八十一化,是以法身循乎阴阳之动静,斯能“常有以观其徼”也。故曰:“色身凭造化,由天不由己”,以己无根蒂可凭出;“法身贯阴阳,由我不由天”,以我有本源可贯也。天亦佑之,吉无不利者也。

  然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固为有之本源,有即为无之根蒂。是则有无即动静也,动静即阴阳也;阴阳即造化也,造化即有无也。吾更不辨何有何无、何阴何阳、何造何化?但就我之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无恶无好,遵王之道。即色身以长养法身,则聚处为形,散处为气;本法身以稳固色易,静则为金丹,动即为霹雳。何生何死、何存何亡?孟子所谓:”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何尝有生死之分耶?又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在焉。”何尝有存亡之别耶?夫亦可以恍然于常应常静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top/DaoJiao/2015-08/10163.html,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zhushanji |
评论: 道教经典之:《还源篇阐微》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2550) 热点(2000) 新闻(2818) 国际(1593) 娱乐(2422) 视频(131) 综艺(1808) 影视(3155) 音乐(2066) 民生(971) 行业(58) 财经(315) 股票(139) 时装(9) 商机(19) 女性(393) 男士(75) 美容(42) 时尚(27) 珠宝(40) 饰品(25) 皮具(3) 品牌(12) 保健(54) 健康(237) 养生(99) 医学(76) 母婴(110) 亲子(56) 旅游(120) 购物(10) 美食(55) 创业(79) 社会(4271) 观点(563) 房产(96) 汽车(75)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47) 科技(218) 展会(4) 数码(96) 足球(185) 体育(257) 教育(510) 高校(629) 法制(947) 军事(284) 游戏(174) 美女(5518) 欧美(26) 运营(18) 网络(221) 读书(284) 励志(169) 灵异(52) 奇闻(155) 趣闻(147) 历史(127) 人物(83) 星相(383) 艺术(44) 两性(74) 情感(148) 文学(288) 武林(217) 道教(57) 佛教(141) 广州(97)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