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本站创始人白衣士2015年前有关佛道文集

日期:2015年03月11日 18:48 来源:原创 作者:白衣士


心不放逸,便能了道 
2014-04-28 18:03:41
 
仁者,心不放逸,便能了道,真实不虚,缘何如此?

心放逸者,心在造业,造业不停,生死不断。心放逸于眼则有色,心放逸于耳则有声,心放逸于鼻则有香,心放逸于舌则有味,心放逸于身则有触,心放逸于意则有法。心不放逸六根者,则无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耳鼻舌身意则无色受想行识。无五蕴者,无贪嗔痴。无贪嗔痴者,名了幻三昧。了幻即真,不假方便,全真即道,真实不虚。

心放逸六根者,是名不戒,不戒者无有定慧,是有漏法,乌足道。反之心不放逸者名戒,全戒者,心不放逸六根,则精气自盈,甘露自降,身心清凉,方知一切解脱者,皆因心不放逸故。

一即一切,一门深入三昧,无有异同  2014-04-27 12:18:16

今日偶然浏览佛音论坛,有篇比较火的文章《持名念佛不能代替一切修法》原文如下:

持名念佛虽然殊妙,就简便易行而言,确实“三根普被,利钝皆收”,但是不能代替一切修法。参禅、诵经、持咒、拜忏等等一切修法,都不能互相代替。修法,好比药铺里各种各样的药,对治各种各样的病。此药与彼药,平等无高下,无好坏,不能互相代替,对症下药,当机得益。此修法与彼修法,平等无高下,无好坏,不能互相代替,对机则妙,当机得益。任何修法,当下契合你的根机,这个修法,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修法,但你不要指望这个修法,契合别人的根机。你感冒了,要吃感冒药才能治愈。别人头痛了,吃感冒药有用吗?没有一种药,能够包治百病。同理,没有一种修法,能够代替一切修法。

对患有感冒的人群说,吃感冒药才能治愈,吃别的药没用,但你不能对患有头痛的人群说,吃感冒药才能治愈,吃别的药没用。同理,对契合持名念佛的人群说,持名念佛最见成效,但你不能对契合参禅的人群说,持名念佛最见成效。

时下许多修习持名念佛的人,非常偏执,认为持名念佛可以代替一切修法,甚至自赞毁他,否定别的修法,造下谤法的罪业。若不忏悔,决不能往生。恰当的做法,赞叹自宗的修法,暗护他宗的修法。

持名念佛不能代替一切修法。

以上是原文,所言者不知法性无二,一切法即是佛法,佛法即是一切法,是以出此之言。

仁者,一即一切,一门深入三昧,无有异同。缘何如此?《楞严经》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号者,口念心行,心则清净,乃至梦寐,无有间断,故名净念相继。心者六根之统持,心念佛号不断,以一念代万念,心佛相印,则心不放逸于六根,故心清净。心清净者则六根清净,六根清净者六根得度,故名六度。六度成者,甘露自降,身心清凉,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净土非小乘,一门亦能深入三昧,三昧者转贪嗔痴为戒定慧也,此宗虽为简易,世人难以相信罢。

无上无为无漏清净甘露妙法    2014-04-13 16:20:17
    2014年4月13日朱善机撰于广州

夫甘露法,乃先圣诸佛之秘要,正觉解脱之本源。此法无为无作,无行无漏,熄灭欲火,消解饥渴,宿疾俱除,驱除睡魔,灭诸烦恼,开启智慧,身心清凉,奇妙无比,故名妙法。

无上妙法,有七度:一舍,二恒,三伺,四阳,五明,六离,七慧。

舍度有二,一者,舍恩爱情欲名利。二者,舍六根六尘六识。此度成者,应物不迷,不随物转,与物不诤,六尘不入,无复诸相,清净无为,如如不动。

恒度有二,一者,初心不变,从始至终。二者,住戒不易,无有守破。此度成者,不入诸趣,心恒空寂,无为无作,无入无出,无过去现在未来,心常恒一。

伺度有二,一者,聚累精气,培养根元。有漏者六根,故精气不盈,根元不固,回天无术。六根总持者心,心之放恣者意,故首当自净其意。六根之要者耳口目,亦当制之,方能言伺。二者,无为为先,身心不动,六根合一。何者为合?不动者合。眼根不动,眼不见色为合;耳根不动,耳不听声为合;鼻根不动,鼻不闻香为合;舌根不动,舌不生味为合;身不动,身不著触为合;意不动,意不逸法为合。六根合者,方名伺度。

阳度有二,一者,初成戒体,元阳回归,身如火热。二者,阴精化气,其气为阳,故名阳度。阳气由下而上,至顶复下,如须弥山上,降清凉甘露。初得甘露,无热烦恼,身心清凉,方名阳度。

明度有二,一者,明诸法皆幻,心物皆幻,修者无所修证,得者,无所得失。三毒即甘露,烦恼即菩提,实无差别。二者,无诸昏沉,降伏睡魔,无颠倒梦想,故名明度。此乃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足不困,莫须睡眠,遂成无漏,自然而已。

离度有二,一者,离一切法,一切法皆为非法,一切法皆虚幻故。离者无法,实无所离,亦无离所离,故名离度。二者,身处浊世,犹如莲华,慈悲喜舍,不著不染,内外平等,远离六贼,三毒诸恶。

慧度有二,一者,通达无为,明通三教所有经文。慧用无方,敷演佛道无有差错,用者无忌,能降伏众生心者,即名慧度。二者,慧而不用,永不退转。夫无用故,万物并用,心为源泉,身是宝瓶,无身心故,天降甘露,洗涤尘垢,是名慧度。

七度乃成,甘露法成,永不退转,三界火熄,清凉自在,顺逆无碍,真如显露,无有虚幻,真实不虚。

后记:缘何甘露妙法有七度?

无舍者,水源不清。譬如饮水,水源污染,浊秽不净,不可饮食。

无恒者,半途而废。譬如酿酒,米虽发酵,时间不够,不成佳酿。

无伺者,无有准备。譬如煮药,若无水药,如煮空铛,不成良药。

无明者,得而复失。譬如吃药,病情转轻,复再犯病,如同不愈。

无离者,执者失之。譬如病人,病愈舍药,以药当饭,无有是处。

无慧者,为道愈乖。譬如病愈,还复自弃,恣情纵欲,终又病倒。

一切有漏名之为苦  2014-04-25 07:26:40

仁者,心放逸于六根者,则精气神从六根泄漏,故名有漏。精气神有漏者,则精气神不足。精气神不足者,则易困乏,易劳累,易饥渴,易生病,易衰老,易老死,故名之为苦。是以一切有漏名之为苦。

仁者,一切有情若能舍弃六根无用,无眼耳鼻舌身意,则无色受想行识,是故无漏无烦恼。无漏则精气神充盈,无困累饥渴,无生老病死诸苦,就像木头般,故名“槃”。无漏者,无苦,无苦即乐,又能名真乐。

若有人言自己快乐者,此乃苦中生乐想,又名邪想见。乃放逸身心所致,于苦中自欺欺人,妄生妄想妄见,遂生乐想。不知一切有为,乃第一苦谛。何为第一?有为者,造业法,生死法,生死轮回,苦不堪言,于诸苦中最为第一,故名第一苦。有为者,五蕴也,五蕴虚幻,无真实义。是故经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亦谈什么是真正的佛弟子  2014-04-22 21:16:52

仁者,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佛弟子,在于此人身心是否戒与不戒。戒者则是佛弟子,不戒者非佛弟子。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用,是故心戒则身戒。身者,地风水火,四大和合,四大皆空,不异虚幻,是故身戒心不戒者,不名为戒。心戒者,心不放逸。心不放逸者,须看发心。发心善者,行善中不得已有破戒行为,不名破戒。缘何如此?行者,五蕴之一,不异色空,破空者不名破戒。破戒知悔改者,非不戒,非不戒者即戒,戒者名佛弟子。破戒不知悔改者,不戒,不戒者不名佛弟子。

若有人言,心不破戒,而贪著六根,放纵身心,为己私欲坏佛戒律而不知悔改,是人口是心非,为魔所化,不名佛弟子。

仁者,著相行善,耽于福报,不名全戒。是故佛言,无相布施,功德无量。无相者即全戒,全戒者,心不放逸六根,不入六尘,故名六度。六度成者,甘露自降,甘露者又名法乳,得饮法乳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记:

写罢此文,犹恐世人惑于善恶,复加以阐释。

善者,不为己私,利益众生,无畏众生。何为无畏众生?众生畏死畏失,不侵害众生性命与一切财物,使众生无所畏惧。

恶者,为己私欲,损公肥私,不能平等,损众利寡,侵害众生。

为善者当得善报,是生天上;为恶者当得恶报,必下地狱。

善恶者,业力也。业力者六根所造,六根者,是名六贼。六根总持者心也,是心作天堂,心造地狱,仁者当知,欲出生死,当了此心,此心不了,十二因缘,生死轮回,无有出期。

护心者,是名护法。  2014-04-20 21:25:25

心法者,心即是法。护心者,是名护法。护心者,心住于戒,是故若能让众生守戒者,即名护法。若有人言,护山护水,即为护法,是波旬说。缘何如此?地风水火,四大皆空,空者不异色,色者五蕴之一,五蕴虚幻,以幻为真,故名迷执。若如此护法,则是护空,护空者实无意义。

又若有人言,此山此水,菩萨来过,住过,修行过,涅槃过,护此山此水,即名护法,即护三宝,则是迷惑世人,是波旬说。缘何如此?菩萨者,无人我众生寿者相,若有山有水者,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不名菩萨。若无山无水者,何须保护。是故护此山此水者,是名护山护水,不名护法,无关佛法,实无意义。言护山护水,名护法者,是魔入心,是波旬说。复以护三宝为名义者,实是惑众。仁者,佛性中即有法僧,为度众生故,分别说佛法僧。归依三宝者,是心归依,心归依者,心得自在。依山依水,名依三宝者,护山护水,名护三宝者,无有是处,是波旬说。

总结四颠倒想见  2014-04-19 09:20:21
《大般涅槃经》卷七四倒品,读罢余味犹存,复加以总结,以飨众修。

四颠倒者,名邪想见。

一者,非苦生苦想、苦中生乐想、乐中生苦想。

二者,无常想、常想、常无常想。

三者,无我想、我想、我无我想。

四者,净想,不净想,不净净想。

一,非苦生苦想者,本性无苦,是名非苦,非苦生苦想者,执著有我。苦中生乐想者,三界火宅,不得安宁,故名知苦。苦中生乐想者,执著有心。乐中生苦想者,本性无苦,无苦即乐,乐中生苦想者,想离苦得乐,故名乐中生苦想,又名著相求法。

二,无常想者,本性常住,世间无常,自计一切无常,坠无常想,故名无常想,又名顽空。常想者,自计本性常住,不修空寂,执著人我心物,故名常想,又名著相。常无常想者,本性常住,世间无常,想以无常身修证常住性,故名常无常想,又名著相求法。

三,无我想者,此身四大和合,不知本性真我,故名无我想,又名顽空。我想者,不知本性常住,执著有我,有我无佛性,故名我想,又名著相。我无我想者,本性常住,佛法无我想而修无我空寂,故名我无我想,又名著相求法。

四,净想者,本性清净,世界浊秽,性如莲花,计清净故,而生净想,故名净想,执著有心。不净想者,世界浊秽,种种不净,不知法界清净,故名不净想,又名著相。不净净想者,世界不净,身心尘垢,以不净修净观想,故名不净净想,又名著相求法。

佛法不二,远离两边,离一切相,无四颠倒,真实不虚,是名正见。

垢即是净,是矫乱语,是波旬说。  2014-04-17 15:44:20

新浪网友于《涅槃者,真常乐我净》一文:“世界杂乱,净垢交织,如恶叉聚,种种不净,污秽不堪,无有可乐。涅槃不尔,远离净垢,故名真净。”

留言云:“世界杂乱,净垢交织”?——此言差矣!不二之法,尝试观之,净亦是垢,垢亦是净!何净之有?何垢之有?净垢不二!

仁者,垢即是净,净即是垢,是矫乱语,是波旬说。缘何如此?

仁者,无分别心者,净垢无二。净垢者,分别幻心产生,佛法不净不垢,不染不著,乃不二之法。

言不净即垢,不垢即净是逻辑推理者,从而推出,净即是垢,垢即是净,无有是处。一切逻辑推理者,意识所生,意识虚幻故,无以契般若智,是故当依智不依识。譬如,不生即死,不死即生,从而推出,生即是死,死即是生,是语矫乱,无有是处。譬如开风扇或开门,不关即开,不开即关,从而推出,开即关,关即开,是语矫乱,无有是处。以是义故,不戒即戒,心则狂乱,惑菩提性,造地狱业。

仁者,佛法不二,是故《心经》云“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皆离两边。而不言,垢即净,净即垢。增即减,减即增。以是义故,乃至大即小,小即大,有即无,无即有,虚即实,实即虚,明即暗,暗即明等等,亦复如此,是矫乱说,不应此说,如若此说,是波旬说。

后记:

写罢复与友人谈论,友人觉得此人,不认可《大般涅槃经》常乐我净之净意,缘何如此?《心经》云:不垢不净。不知不垢不净者,即是真净。以是缘故,误会垢即是净,是语矫乱。

仁者,不认可涅槃真净者,则不认可真我,缘何如此?我者四大和合,终归于无,若无净者,则无有我。以是义故,则无乐、常。若涅槃无常者,涅槃则无意义,是谤佛,是波旬说。仁者诫之。

又:

不净即垢,不垢即净,此净者,真净,远离垢净两边。逻辑推理者,不净即垢则只能推出,垢即不净,而不能推出垢即是净。不垢即净则只能推出,净即不垢,而不能推出,净即是垢。推出垢即净,净即垢者,无有是处。

涅槃者,真常乐我净。  2014-04-17 07:32:14

世界物质,成住坏空,皆为无常,虚幻不真,如梦似幻,有终归无。涅槃不尔,常住不变,故名真常。

三界火宅,生老病死,不得安宁,世间欢娱,如蛾扑火,更无可乐。涅槃不尔,无苦得乐,故名真乐。

我身虚幻,四大和合,四大分散,我身不存,迷失真我,故无有我。涅槃不尔,入于法性,故名真我。

世界杂乱,净垢交织,如恶叉聚,种种不净,污秽不堪,无有可乐。涅槃不尔,远离净垢,故名真净。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2014-04-14 22:06:34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佛法是了脱生死轮回,一切善业恶业,种种有为,皆是轮回种子,故名魔业。当思三界犹如火宅,无有安时,人生苦短,猛勇精进,早日出离,仁者诫之。

菩提心者,无相无为,随顺众生。善法者,人我众生障。弃恶从善,故名善法。著人我众生相者,著相求法,心冀果报,耽著法障,故名魔业。

后记:友人看罢不甚明白,复加阐释。

忘失菩提心者,与物有诤,不能随顺。有诤于物者,不能平等慈悲喜舍,不名应物不迷。迷于物者,人复被万物所盗,六根迷失,精气走失,故名有漏。则不能空身心性法,心生则种种法生,则种种罪业生。心生者心放逸于六根,遂成五蕴,五蕴虚幻,故名魔业。忘失菩提心者,则见人我心物,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不能无相布施,著相求法,虽有福报,实无功德。功德者只关心性,心性者不生不灭,心生者非本心,故名迷失本性。

修诸善法者,有为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虚幻无意义。有为者五蕴,色受想行识。执著五蕴,净垢生灭,修诸善法,是佛道障,又名魔业。

鸡足山的执著与反思  2014-04-11 23:40:39

今日偶读凤凰网文《佛教界必读:从鸡足山隐修僧看佛教精神的回归》,文中提到《鸡足山事件中的隐修僧》记录片,复搜索此视频观看。看罢甚是无语,不禁又想起释道宣在《净心诫观法》里的偈言:凡是诸经律,甘露亦毒药。

以前总认为此偈,言之过偏,如今看来,事实如此。缘何如此?

仁者,佛法是破除迷执,非是让人贪著迷执。若是让人迷执者,则是毒药,与毒药无异,饮之沉迷,遂成痴狂。

仁者,凡诸经律,亦复如此。读之不迷,口诵心行,能破诸幻,则能行平等慈悲喜舍,不染不著,清净无为,犹如甘露。反之,知法不向心,解经行转薄,舍弃戒定业,文字起知著,沉迷成痴狂,犹如毒药。

是故《金刚经》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恐后人执著佛法,又云,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亦破世人迷执佛法之意。

仁者,著相求法,不舍诸幻,是心不能守戒,心放逸于六根,心被境所转,认山为法,以山作依,无有是处。末法时代,以戒为师,自性自度,当度六根。六根不度,造业不停,无有定慧,遑论法乳,山又何益。

奈何世人求法迷法,迷者如人入暗,不能得见光明;又似作茧自缚,愈缚愈紧,无有脱时。纵躲进山洞,坐得蒲团破坏,不解无为,滞于有作,不能平等慈悲喜舍,无相求法,与物无诤,亦是自欺欺人,以致三毒内聚,四大不和,终成疾病,流浪生死,岂不痛哉。仁者诫之。

孝当生前,死后无意义  2014-04-10 22:26:03

仁者,若无父母,则无汝此身,父母恩重如山,此生难报。是故孝者,乃百善之首,立身之本。若生前不孝敬父母长辈,死后勤加祭奠者,无有是处。是以,孝当生前,死后实无意义。死者如灯灭,亡者神识,一日之内,念生为生,念灭为死,万生万死,七七四十九日,随业流转,投胎转世,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清明习俗,凭吊前人,以表孝心者,点香拜祖,焚烧纸钱,大多为己求福求保佑。仁者,骨灰如同尘土,实无两样,求前人者,乃安己心。心若无愧前人者,莫须安心。求祖先骨灰尘土者,莫若求己,心若作善,当有福报,心若作恶,必有恶报,因果不异,丝毫不爽。

仁者,应当警惕,一切众生,生死轮回中,改头换面,常是亲人。是故慈悲者不杀生,杀生者即杀亲。若真修行人,以此为咎,当念人生无常,一切皆归尘土,当舍世情,无为无求,速参佛道,成就般若,以离生死,摆脱轮回。

修真之士,切莫贪耽睡眠  2014-04-08 07:26:01

仁者,人生苦短,平常之人睡眠占其三分之一。睡眠者,神去离形,神无所拘束故,放浪不羁。故醒时守戒律者,若心性未纯熟,梦中忘却佛戒,迷失本心,放逸身意。是人于梦中,随其宿业,幻化梦境,迷失幻境,以幻为真。其人若心地未清净,精气充盈时,则触扰其神,幻化种种淫女,前来欲与交媾,梦中迷失自我,无法把持,难以禁制,一泄方休,遂成有漏。淫根者,隶属六根之中身根也。淫根有漏则六根有漏,有漏者有烦恼,不名无漏。无漏者方名戒定慧三无漏学,有漏者,不名戒定慧,无有清戒。有清戒者,精气充盈,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神足自然不困,不困者是以无须睡眠,困者方需睡眠。无睡眠者,或睡而无梦者,心清净故,自然无梦,无有走失,遂成无漏。

是故修真之士,切莫贪耽睡眠。《佛遗教经》曰: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悟!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仁者,应当戒之,切莫贪耽睡眠,方能精进。贪耽睡眠者是梦中人,梦者终究虚幻,以幻为真,无有是处,难起真如,与真无缘。

自画三毒转化图与解释 2014-04-06 21:50:56

内行菩提,无相无为,不著不染;外行慈、悲、喜、舍,四平等法,随顺世间,与物无诤,则三毒转化为戒、定、慧,天降甘露,成就般若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网易网友:关于南怀瑾,净空,你可是否略微小谈?  2014-04-06 00:07:19

网易网友留言:

你于佛道颇有研究见解,衷心钦佩。道同而相为语,关于南怀瑾,净空,你可是否略微小谈?

仁者,末法时代,以戒为师。

仁者当知,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南怀瑾,净空者人也,当依法不依人,一切知解文字者识也,当依智不依识。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能通达无为者,终究有别。别在何处?代表者,甘露也。不能得饮甘露者,是心放逸于六根,尘心不断,道心不坚,道不敌魔,遂成有漏,与凡夫等同,无有戒定慧,故名尚在门外。缘何如此?盖戒定慧者,虽分为三,实为一体。缘何如此?无戒者无有定,无定者无有慧,无慧者无有戒。有漏者,不名三无漏学,无有戒定慧。无有戒定慧者无戒,无戒而妄言佛道者,是名学者,不名释弟子。故《楞严经》云:身披袈裟,心不入道,不名出家。

又云,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又,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仁者,天人寿命将尽亦有五衰之相,何况人乎?无戒定慧者,有漏。有漏者,精气不足,年老时则显衰老之相,眼睛无神,耳聋耳鸣,说话无力,肌肉松驰,记忆衰退,种种衰相,纵然锦衣玉食,亦难免此相,生死病死,无人能替,欺人者终究骗不了自己,仁者诫之。

后记:

撰完此文,与友人聊及无有戒定慧者无戒。友人不苟同,复加阐释。

仁者,戒定慧,实为一体。譬如,有人守戒律,九百九十九条,唯独色戒不守,不名为戒,故无戒。故不全戒者,无戒。全戒者,心不放逸于六根,故精气不漏,化为甘露,得成无漏,成就戒定慧三无漏学。不得饮甘露者,精化不化,终沦为漏,遂成有漏。故无甘露者,有漏。有漏者无戒,无戒者,不名释弟子。

如此行,如此证。  2014-04-05 20:32:14

网易网友留言问:知之如何行之又如何证之?

仁者当知,无上经典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如此行,如此证。

世间恩爱情欲深重,当以金刚之心,一断永断,不复眷恋,如此凡心退则道心进。金刚者,世上最坚硬之物,有此金刚之心,方能降伏诸魔,驱除万恶,粉碎六根之贼,转贪嗔痴为戒定慧,化三昧真火为清凉甘露,饮此甘露,名为般若。以此般若智,渡生死苦海,究竟到达波罗蜜彼岸。

自画十八层地狱图与解释  2014-04-05 17:32:34


心有贪、嗔、痴,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则为十八界,造恶于十八界,则对应十八层地狱,又名十八泥犁。火泥犁有八,寒泥犁有十,合为十八。十八层地狱梵文音译,分别是: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

仁者,一切唯心造,心能作天堂,亦能造地狱。一念清净,正觉当前,则地狱化天堂;一念恶业,放逸六根,遂成六尘,转复六识,如浮云遮月,地狱显现,如头冒金星,虽云实无,循业显现,真实不虚,苦不堪言,痛难形容,惨难描述,诫之诫之。

何为顽空,真空不空  2014-04-05 11:37:34

夫顽空者,一,口说心不行,执著有为,耽于枯坐,有为者色受想行识,五蕴虚幻,终究成空。二,落于无作,而不修行,心不守戒,放逸身心,沉缅六根,三毒内聚,沦落诸趣,身虽修行,心不入道,如此之辈,顽固不化,终究成空,故名顽空。

真空者,心无一物,心无得失,心无阻碍,心住于戒,心不放逸六根,无作无为,精气自盈,甘露自降,洗涤身心,开启智慧,无有虚幻,真实不虚,故名真。于本性中,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自给自足,自性自度,无漏无烦恼,成就一切,能生一切法,随顺妙用无碍,敷演一切法而无有差错,故名真空不空,又名真空妙有。

说法当离四种矫乱虚论  2014-04-05 10:53:04

仁者,说法当离四种矫乱虚论。何者为四?一者,也有也无,也无也有。二者,无。三者,有。四者,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缘何如此?

一,既言有者,不应言无,既言无者,不应言有。先有后无,先无后有,出尔反尔,是语矫乱,虚论惑众,难以服人。

二,言无者,因无得证,故一切言无,无心无佛,无修无证,落于顽空,亡失本性,惑菩提种,不守于戒,身心放逸,不能精进,无有禅定,更无般若,无有是处。

三,言有者,因有修证。故一切言有,执著有为,不知心幻,有种种心,生种种法,是法缚人,不得自在,六尘五蕴,终究虚幻,如梦泡影,以幻为真,无有是处。

四,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者,自相矛盾,语无伦次,自欺欺人,尚不能服己,更不能服人。

是以说法者当离四矫乱虚论,佛法是不二之法,俱离有无两边,本性真如,不生不灭,不偏不袒,中道了义。

解释三昧真火  2014-04-05 10:19:40

今早与友人散步,偶忆起昨日所看电影《大闹天宫》,孙悟空跳进三昧真火中,于是问友人,理解三昧真火否?友人迟疑片刻,言天地人三昧真火也。意犹未彻,由此因缘,复加阐释。

仁者,地风水火,周遍法界,循业发现。三昧真火者,天地人本有,于人心为恶则为贪、嗔、痴,故名三昧,昧者,愚迷意。此三昧如火,故名三昧真火,又名天火,心若有火,无法安宁,造业不停,生死轮回不停。心若无贪嗔痴三昧,则转为戒定慧。有戒定慧者,心不放逸于六根,精气不从六根泄漏,精气自然充盈,自然化为甘露,仿佛从天而降,熄灭天火,身心清凉,故名人胜于天。甘露者,又名清净法乳。若无三昧真火,则无清净法乳,是以有火中生莲之说,莲者喻其清净纯洁。然初戒而未得甘露者,则精气如三昧真火,故初戒有成者,身如火热,若无甘露,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若道心不坚,不能禅定者,则道不敌魔,沦丧诸趣,终成有漏,不名为慧,终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道心坚定,则如金矿经火反复锻炼,终成真金,不复为矿,终得法乳,降伏诸魔,身心清凉,智慧日开,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以经三昧经火锻炼者,方能炼就火眼金睛,真金不怕火,一切妖魔,在其面前,无所遁形。

本性之说,回复新浪网友留言  2014-04-04 18:47:10

新浪网友于《佛法不善不恶》留言如下:

人性不善不恶。
    善恶是对人的言行及其社会效果的人为判断,而并非人性本身。这就譬如我们不能因水可饮用,灌溉,发电等给人类造福,就说水性是善;也不能因为水能冲毁堤坝,淹没良田,卷走人畜等给人类致害,就说水性是恶。人性即人的本性,是生来具有的特性。这种特性就是自我的欲望,是生命的本能及延续。人出生后就要进食,成熟后就要求偶,蚊虫从眼前飞过就要眨眼,遇到灾难时就要避而求生,这就是人的基本欲望,即人的生物性。人们在吃饭、穿衣、避难等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后,其欲望之潜能就会不断地开发,进而追求爱情和友谊,追求道德和情操,追求理想和抱负,并为完成自我的社会欲望而奋斗,以期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在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总合下实现的,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人的生物欲望是生来具有的,人的社会欲望是在社会条件下人的动物潜能的开发。因此,可以说:人之初性本欲。

白衣士回复:

欲者,色受想行识,五蕴虚幻,毕竟成空,非人之本性。本性者,不善不恶,不净不垢,不是不非,不增不减,不动不摇,不生不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如还不明白,可看《楞严经》,如你所说,蚊虫眼前飞过,我头自动,而本性尚无有不动,更别说有动。是故欲者非本性。


戒定慧解释  2014-04-04 07:18:29

《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今日翻看《坛经》顿渐品,经文曰: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仁者,谛听:

戒者,心不放逸于六根,无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香、味、触、法者名戒。

定者,不著人、我、众生、寿者相,不起人、我、心、物见,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无色、受、想、行、识者名定。

慧者,无无明,无有漏,无烦恼,不退转,通达一切法,敷演一切法而无有差错者名慧。

后记:

友人读罢此文,不以为是,认为不起人我心物见,属于戒不属于定。由此因缘,复加解释。

仁者,戒只关心与六根,与其它无关。心不戒六根而妄言戒者,无有是处。缘何如此?不度六根者,不成六度,不成六度者,更无般若智。人、物者非六根,故不属戒,不起人我心物者,无人我心物,如如不动,故名定。

三身四智本义  2014-04-03 18:50:25

今日偶翻《坛经》机缘品,原经文曰: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看罢有所感悟,复问友人,明白三身四智否?答曰:三身者,过去身,现在身,未来身,四智者实不知,愿闻其详。

仁者,三身者,一,过去无数劫中,不生不灭之清净法身,即人之本性。二,过去业力牵引,四大和合而成之现在报身。三,现在业力演化,未来变迁之化身。

四智者,一,通达一切法,明通三教一切经文之智。二,敷演一切法而无有差错之智。三,得成无漏,无诸烦恼之智。四,成就一切,永不退转之智。

三身者,众生皆有。四智者,本性中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方有。

论《坛经》一错别字  2014-04-03 07:52:42

众所周知,六祖不识字,《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乃门人法海笔录大师所说而成。缘由笔录之人,非见性之人,于心源上未能臻达究竟,故而出现相悖佛法误字。礼敬佛经故,本不欲指出此错别字,又恐门人一时之错,而误导后世千万人,由此因缘,故撰斯文。

《坛经》忏悔品第六曰: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其中“常思于后”是错别字,应是莫思于后。缘何如此?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减,无法追回,故莫思向前。现在将逝,无法挽留,故莫思当下。未来将至,无法阻挡,终成过去,故莫思于后。若有思过去、现在、未来者,是心放逸于意根。思者想也,五蕴之一,同于空幻,放逸意者,不住于戒,不成六度,终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有过去、现在、未来三心者,著人我众生寿者相,著相求法,无有是处。

仁者,当知佛法乃不二之法,不断不常,若有断有常,是二法,是生灭法,非佛法,若依此修行,是法缚人,不能念念圆明,自见本性,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法不善不恶  2014-04-02 19:52:14

善恶是世间法,非佛法,佛法不善不恶,是不二之法。缘何如此?

仁者,心若作善,则有善报,得生天上。心若作恶,则有恶报,坠落地狱。天堂地狱,生死轮回,三界火宅,无有出期。佛法是了脱生死轮回,跳出三界。

是故佛法不善不恶,若有善恶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是心放逸于六根,遂成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虚幻,以幻为真,无有是处。是以不度六根者,不成六度,无有六度,则无有般若,更无波罗蜜多,不名佛法,名世间法。著心著净与清净无为  2014-04-02 17:56:30

今日偶翻六祖《坛经》有句经文: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复问友人,其诣与清净无为相悖否,答曰否也,然不知同在何处。

仁者,著心者,有为也。不著心者,无色受想行识,即无为。著净者,著诸相,则为垢,不名清净。清净者,无色香味触法,不著诸相,亦不著清净之心,不著不染世间一切,不知清净、浊垢为何物,是名清净。

是故著心著净者,著相求法,不能清净无为,为道愈乖,即为障道,反之名进道。

无幻偈 2014-04-02 08:26:04

偈曰:

幻实无幻,灭实无灭。

幻生于幻,以幻治幻。

不离不弃,幻灭于幻。

幻灭即无,无幻即真。

心生于物,死于物。心实无生死。心生于物,心生者幻,物者亦幻,幻生于幻。心死于物,以物治心,物易心变,物无心死,以幻治幻,幻灭于幻。心死即无,幻灭即无,无则无幻,无幻即真。

六根、三毒、五恶、十恶、六度、六波罗蜜(自画万恶图)2014-04-01 23:12:02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三毒者又名三垢、三火,贪、嗔、痴,乃妄心所生,相应身口意三根,故又名三不善根,乃造业之本,万恶之源,是以有转三毒为戒定慧之说。五毒者,杀、盗、淫、妄、酒。其中酒原意为放恣诸根,乃六根所生。十恶者亦六根所生,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嫉、恚、痴。其中身根应杀生、偷盗、邪婬。口根应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根应嫉妒、瞋恚、邪见。

从以上得知六根乃万恶之根源,丧人元阳,败人道德,造诸恶业,坠落地狱,生死轮回,皆因此六根所生,故六根又名六贼。六根统持者心,是以得知三毒、五恶、十恶,一切恶源最终归咎于心。是以欲度六根者,必须度心,心得度者,六根得度。度心者,为六根而度,故相应于六度。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即六波罗蜜。

其中布施者即檀波罗蜜,檀有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持戒自检,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则财施。众生见者,慕其所行又为说法,令其开悟。又自思惟:我当坚持净戒,与一切众生作供养福田,令诸众生得无量福。如是种种,名为法施。一切众生皆畏于死,持戒不害,是则无畏施。 

由上可能见,檀波罗蜜即布施,即随顺人法物,不侵害意。原意为度贪嗔痴,随顺者,心不诤不害,故能与物无竞,应物不迷,不随物转,方能转三毒为戒定慧。

是以得知戒定慧者,即六波罗蜜,戒者相应布施,持戒,忍辱,定者相应精进,禅定,慧者相应智慧,即般若。是故戒定慧者,三无漏学,千古功法,无出其右。

后记:

善恶者,皆心所生。万恶者,反义则名万善,故不画万善图。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2014-03-31 20:37:12
 
传说东方不败之所以武功盖世,天下第一,皆因一本《葵花宝典》武功密笈。密笈第一页明显写道: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仁者,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六根之中,淫根尤恶。淫根不断,六度无望。欲断淫根,莫若断心。心能断欲,淫根自断,挥刀自宫,自残身躯,无益修行,无有是处。缘何如此?六根之贼,恶源于心。除末不除本,末去本犹在。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如何是好?偈曰:

六根总持心,不迷即闭关。

慧剑斩心源,一断永不复。

金刚锤人我,心物皆粉碎。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法乳。

依此修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记:

撰完此文,犹恐后世之人,误解偈言本义,由此因缘,复作注解。

六根者又名六贼,眼、耳、鼻、舌、身、意,盗人元阳,败人道德,造诸恶业之关键也。其总持者心。心者,生死之门,佛道之枢。然世人愚昧不知日用之心非自本心,错乱用心,矫乱本性,反给六贼盗走精气,不得长生,沦丧诸趣,造地狱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故有智慧者,莫不闭关六根,如杀六贼。故闭关者,莫须躲避山洞,空腹枯坐。盖应物不迷即为闭关也。应物不迷者,物不能竞,心不随物转,心不著迷六根。心不在目,视之不见,心不在耳,听之不闻,乃至心不在六根,则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六根者,是名闭关六根。是以慧剑斩情丝者,须是从心源上斩断,若只斩情丝,丝断心不断,有如挥刀自宫,实无意义。断淫根者,不如断心。断淫心者,非藕断丝连,须是一刀两断,一断永不再复。不再复者,持之以恒,永不再有。故佛经云: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心源一断,则无情欲,身心寂静。复以金刚之锤,破人、我、心、物诸幻。四大假和,无异空幻,能破者皆无,故云粉碎。能破者,身、心、性、法俱空,不著人我众生寿者相,清净无为。

如此,吃饭睡觉,食物经人体吸收消化,自然转化为精气。只要身体在,就有精气在,留得精气在,不怕没法乳,亦如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精气充盈者,不从六根泄漏,清净无为,自然转化为法乳,仿佛从天而降,一饮身心清凉,智慧日开。无论男女老少,贫贱富贵,得饮法乳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笑问觉者何异于人  2014-03-31 12:03:55

今日,友人笑问觉者与玄空大师有何不同之处。由此因缘,故撰斯文。

譬如三人同行,偶见一绝色女子,妩媚性感,不可方物,不慎半露酥胸。

一行者见之,两眼发亮,双脚发软,心跳加速,脸红耳赤,头脑发热,神魂颠倒。

二行者见之,神色异样,当作非礼,扭头朝向,不敢观看,复念佛号,惭愧不已。

三行者见之,如见鲜花,无有非份之想,身心与平时无异,见如不见,如如不动。

三位行者各自返回,晚上入睡。

一行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睡后作梦,遇见白天所见美女,与之翻云覆雨,遂成梦遗。醒来身心疲惫,舌干口燥,茫然若失。

二行者,安然入睡,晚上亦作梦,遇见白天所见美女,身心松懈,忘却戒律,与之翻云覆雨,亦成梦遗,故名有漏。醒来身心疲惫,舌干口燥,懊悔不已。

三行者,安然入睡,晚上无梦。精气充盈,不成梦遗。醒来神识归体,四肢肌肉坚实有力,精气自然化为甘露,从喉而下,清凉无为。

一行者,常人也。心放逸于六根,见美女而生色欲心,精气由四肢流向阳物,欲冲头脑,故四肢发软,头脑发热,心跳加速,梦中无顾忌,一泄方休。

二行者,玄空大师与诸众修也。见美色而知止,守戒则不敢观看,远离色欲,暂得静定。心性不纯熟故,梦中迷失。

三行者,色不能干,情不能扰,清净无为,不著不染,不偏不袒,无得无失,无梦或梦里无碍,得饮甘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正觉者。

无漏狭广义之说  2014-03-30 17:53:02
 
夫无漏者,乃戒之硕果,六度之统摄,法乳之兆基。得无漏者,身心寂静,通达无为,元精凝固,不复烦恼,神明自来。盖造化本意,欲令一切有情衍延生命,六根之中,大开身根,精气泄漏于阳物,生男育女,故身根乃六根之重,宿世之累习,此根不拔,则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由此因缘,无漏故有狭广义之说。

一者狭义:动于情欲或迷于梦境者,精气则顺阳物而出,遂成有漏。反之,持戒不动,制情于理,欲不能扰,身心清净,精气凝聚,聚而不散,遂成无漏。

二者广义:六根清净,不著诸相,心不放逸于眼、耳、鼻、舌、身、意,则精气不从六根中走失,无色受想行识,精气无从泄漏,无泄漏故,六根得度,无复烦恼,无烦恼故,得成无漏。

得无漏者,是人胜于天,法乳自然从天而降,洗涤身心,开启智慧,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间有佛道,弃之如敝屣  2014-03-29 20:15:47

人间有佛道,弃之如敝屣。

凡夫愚迷,追名遂利,贪著身心,妻儿钱财,知著见解,相竞攀争。虽言学佛求道,至诚至真,长年不懈,而始终不肯舍弃六根,虽言六度,而实无六度,实是于佛道弃之如敝屣。

圣者通达无为,六根清净,无修无证,不著诸相,虽云佛道,实无有法,不著诸法故,亦弃之如敝屣。

是以感慨,人间有佛道,弃之如敝屣。

后记:

撰完此文,友人对圣者弃佛道如敝屣不以苟同,复言大小乘佛法,因人而异,不应舍弃佛道,应忘于佛道,较为恰当。由此因缘,故加以阐释。

仁者,心有佛道,不能舍弃者,是心放逸于意,与放逸世间学问无异,故不能六度。若有一法、一知、一解、一得、一失,则身、心、性、法不空,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著相求佛道,无有是处,不得正觉,故不名圣者。《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能舍弃佛道者,终究囿于法缚,不得自在,不能通达无为,终不成佛道。

小乘佛法者,声闻缘觉,执著有法,人我不空,不能通达无为,六度不全,无有甘露,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究沉沦,故不名圣者。

是故圣者于佛道亦弃之如敝屣,而无舍弃之心,反之非圣者。仁者言忘,真忘者无有,有者非忘,无有者即舍弃,有者非舍弃,是故仁者言忘即舍弃意,忘与舍弃,字词不同,意则无异。若忘者复忆有,则身、心、性、法不空,则著人我众生寿者,著相求法,皆竟虚幻,无有是处。

是故《道德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无为,无分别心,不著相取物,则刍狗即百姓,百姓即刍狗,敝屣即佛道,佛道即敝屣。若有分别,著相取物,则有知著见解,乃至色受想行识,五蕴皆虚幻,实无意义故,故无分别。

枯木禅与断常  2014-03-28 22:17:02

今日与友人聊道,言及曾目睹雷州高山寺一僧尼,打坐时有如一根枯木直挺,甚为罕见。友人言,打坐身心如枯木,百无所思,毫无生气,是入魔相,是枯木禅。复言觉者应是庄严安祥,让人看了心生欢喜才对,言下犹不知真诣所在。

仁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幻。《金刚经》云: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枯木禅者、庄严者、不庄严者,众生分别幻见故,故分庄严与不庄严。缘何如此?

枯木禅者,打坐时若能舍弃身心人我,亦能一时无人我众生寿者相,离相求法,一时无为。此人心性未能臻达纯熟,复随物转,精气充盈时,如金玉满堂,莫能守之。正魔交战时,不敌魔军故,迷于情欲,或梦寐之中,迷失自我,遂成有漏,故无甘露,不能六度,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譬如金矿,不经火炼,纵经千百万载,终不成金。其人亦然,执着枯坐,不能通达无为,终著人我众生寿者相,著相求法,不名庄严。

是故得知,断常者无庄严。枯木禅者,有断有常,一时无相,一时著相,是二法,非佛法,不名庄严。

再,庄严相者,若执著我相,身心不空,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著相求法,无有是处,不名庄严。

是故佛言,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破世间执相故,恐后人执著诸相。相者色也,终究虚幻,实无意义。庄者正也,严者守戒不入。正觉者,诸戒俱足,不入色香味触法,不著诸相,如如不动,故名庄严。

平常心是道  2014-03-27 22:12:09

马祖云: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造作者一切有为,色受想行识,毕竟虚幻,皆是妄为,故名造作。无造作者无为。

是非者分别心。若有分别,则有人我,则有善恶,故有是非。无是非者无诤。

取舍者得失心。若有得失,则著诸相,著相求道,故有取舍。无取舍者无相。

断常者是二法。佛法不二,不断不常,生灭不断,故有断常,无断常者无生。

凡圣者分别心。光体无二,本性相同。著相分别,故有圣凡。无凡无圣者无相。

平者,如水无涟漪,是故能应物不迷,无著无染,无相无为。反之,心随物转,如水起波,不名为平。平者,又如天平,不偏不袒,是故无甚分别,无善无恶,无是无非,于法平等,不取不著,不舍不弃,究竟无为。常者,恒也。不断不常,名之恒。断者不常,有常者,终有断,不名为恒。恒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本来如此,永远如此。

平常心者,吃饭睡觉,种种日常,不假思索,不起妄念,七情六欲,不萌不生,不假造作,故能精满不溢,自然转化为甘露,无求无修无为,成就六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新浪博友珂苼巳的问题  2014-03-27 08:36:39

珂苼巳问道:

善知识!请问得胎息的当下与四禅时的定力是否相同?因为我了解四禅也是停呼吸的。还有我记得您曾经证得胎息,我想问您用的什么方法?

仁者,切莫著相求法,胎息、四禅者乃心识所产生,色受想行识者,无异虚幻,离幻即真,离无所离,不假造作。禅本无一二三四,本来无禅,若有禅者,禅见何处?若无禅定,凭何解脱?

仁者,鱼在水中,不知水为何物,禅者亦然,心在禅中,不知何谓禅,若知禅者,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不名为禅。呼吸者,身心入禅,自然微妙,若执著呼吸反是促息。古有语:元和内炼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仁者问法,实无有法,实无所得。若有一法,若有一解,若有所得,若有得失,是法缚人,不得自在,不能通达无为,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究沉沦。


亦谈无所能心  2014-03-22 16:51:35

昨日浏览新浪微博,偶看到归元禅寺方丈隆印法师的微博文写道“悟道证道,破除所能。不少修行人用功很精进,粗的妄想已经很少了,可是,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慢慢发现,自己的功夫再也无法提升了,老在原地踏步,时间久了,急躁的情绪就会生起,反而将原先的那点受用丢光了,甚至退心。要开悟,必须破除所能之心。 ”读罢,觉得如隔靴搔痒,不能臻达究竟,由此因缘,故撰斯文。

无所能心,亦如六祖解释第一波罗蜜般: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能所者,即所能,字序不同,意则无异。能者会有,所者一切所有。若还有一法,一解,一得,一失,即为能所,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则身不空、心不空、性不空、法不空。著相修行者有为,无相修行者无为,是以能所者有为,一切有为者,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以应当舍弃。舍弃者应无舍弃心,故不名除,而名无。缘何如此?若有除能所心,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仍是著相修行,不名通达无为。无能所心者,无一切能所,亦无除能所之心,故名无为。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者,色受想行识也,相应于六根,若无六根,则无色受想行识。是以得知,有为者,不舍弃六根,则精气从六根走泄,精气无法充盈,或精气充盈者,不能臻达清净无为,贪著六根,则精气不能转化为甘露,终究沦丧。精气不能转化为甘露者,无甘露洗涤身心,不能开启智慧,故无般若智。精气不能转化者,精气在身体内作怪,扰乱身心不宁,是故生急躁心,惑菩提性,生退道心。

是故无所能心,则是降伏其心,则无六根,无色受想行识,通达无为,故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者,囊括六度,即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名第一波罗蜜。

凭何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过隙?  2014-03-22 09:26:54

俗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纵观当今之世,众人所倚重者无非金钱,所关心者无非名利。缘何如此?名利者,即钱也,有名有利则有钱。花花世界,即金钱世界,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者,美女娇妻,唾手可得,豪宅名车轻易拥有。无钱者,住井底洞穴,风寒饥饿,生病无钱进医院,烦恼忧愁,生不如死。

然,无钱者既如此凄惨,得道之士凭何能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过隙?莫非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自欺欺人,口是心非,自吹自擂?

仁者,莫作怀疑,金钱如粪土,名利如过隙,并非诳汝,钱财名利于得道者,没有意义,实无用处,故能可有可无,有钱与无钱无异,缘何如此?

钱财者,无非解决吃、住、病、欲。缘何如此?俗云:民以食为天。食能精饱者,则思住,住有豪宅者,则思无病,无病健康者,饱暖则思淫欲。人生在世,钱财能解决者无非如此。

倘若能解决吃、住、病、欲,则无钱者与有钱财者无异,则钱财无用。

仁者,得道之士,正是如此。吃、住、病、欲,一一解决,故能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过隙。

得道之士,常饮甘露,聚而不散。此甘露乃精气所化,精气乃食物经人体肠胃吸收消化而成,是故甘露乃食物精华中之精华,故名食母。此甘露愈聚愈多,聚而不散,能解饥渴,不饥不饿,是故不吃。不吃者,气足也,气能化神,生化不已,则神亦足,是故不困,不困者不须睡,不睡者是故不住,不须豪宅。常饮甘露者,洗涤身心,宿疾俱消,是故无病,无须就医。常饮甘露者,精足,精足者不思欲,淫根缩如童子,故无欲。古人云: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诚如是乎。

是故得道者,不吃,不住,无病,无欲,心恒清净,无相无为,无诸分别,无有寒热,无复烦恼,六根无用,钱财自然无用,故能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过隙,笑傲江湖,逍遥自在。

常饮法乳者,得无漏。  2014-03-21 20:59:54

《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云何常饮法乳者,亦得无漏?缘何如此?

法乳又名甘露诸名,甘露代表六度,六度者相应于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相应于戒,精进、禅定相应于定,智慧相应于慧。是故,法乳者亦代表戒定慧,是故能成就无漏。

此法乳者乃精气转化而成,能饮者,人胜于天,欲归于无,则无精气可漏。精气者,又名阴精,此阴精乃食物经肠胃吸收消化而成,此精属阴,故名阴精,常在身体内作怪,扰乱身心不宁,如龙似虎,难以降伏,此乃造化本意,欲令一切有情衍延生命,是故能转之者,则是人胜于天,则无精气可漏,常饮者,常无精气可漏,故成无漏。

四十岁生日自题  2014-03-20 09:22:40

落魄红尘四十载,佛道痴心未曾改。

人我心物无梦醒,一味醍醐来灌顶。

离戒言佛道,所言无意义。  2014-03-19 20:09:15
 
仁者,佛道是修,而非言。离戒言佛道者,无有是处,纵然说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无有益处。修者,是心修。修心者,心正。正者不邪。心不邪者,心不入六根。缘何如此?六根者六贼,入六根者,丧其元阳,败其道德,不名为正。是故一切圣贤皆当戒之六根,不戒者,是心放逸于六根,心放逸六根者不度六根,不度六根者无有六度,无六度者即无六波罗蜜,无六波罗蜜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实无所得。因实无所得故,世人愚迷,妄解圣意,以为圣凡无异,无须修行,不守清戒,贪著六根,造诸恶业,流浪生死。殊不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矿成金,真金不怕火炼,是故遇色而不迷,逢情制于理,不著不染,如如不动。凡夫之人,遇色欲则情迷意乱,义理全无,纵情恣意,造地狱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是故得知戒乃正顺解脱之本,戒乃万法万宗之基,无戒而妄言佛道者,自欺欺人,所言不可信,不可行,实无意义。

阐释:无饮法乳者,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14-03-18 20:17:58

今日写罢《如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思文中“无饮法乳者,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于晦涩,不易理解,故复问友人,后世之人理解否?友人答,否也。缘何如此?皆因法乳,能饮之者,世所罕见,无人知晓,是故无法理解,因无理解故亦无法接受,是故否定。由此因缘,复加阐释。

仁者细思,法乳者甘露也,甘露代表六度。六度者代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人言无六度亦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无有是处。缘何如此?六度者六波罗蜜,无六度者,即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者则贪、嗔、痴。贪嗔痴者乃邪乃迷,邪者不正,迷者不觉,不名正觉。是故若无法乳则无六度,若无六度则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法乳是果。有因方有果,无果者,无因也。是故得法乳者,得六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反之,无饮法乳者,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简单点说,人在精气最充盈时,正是情欲炽盛,天人交战时,此时最能激发心底最深的欲望。此时能保持清醒与无欲乱想,则是以理制情,欲归于无。如果心未清净,梦中则易幻见种种美女与诱惑,因梦中无法律与伦理约束,故心无所顾忌,无法制控,常人精满则沦为遗精走漏,正觉者无欲乱想,造化无能左右,人胜于天,故精满自然化为法乳。是故法乳者,非正觉不能得饮,无法乳者,不名正觉。

如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14-03-18 14:33:37

仁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六波罗蜜也。缘何如此?

六波罗蜜者即六度,六度相应者六根。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又名六贼。六贼者,盗人元阳,坏人道德,故名贼。知贼之可恶,故转六贼成六度,即持之以六波罗蜜。是故六波罗蜜者,达摩云,无相无为,六根清净。此乃原意,为方便渐次,故演绎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仁者,若无六波罗蜜,是心放逸于六根。心放逸故则精气不充盈,精气不充盈则无精气可转化,则无法乳可饮,无饮法乳者,不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缘何如此?譬如,以火炼矿,不经火炼,纵千万载,矿不成金,矿终是矿。如若无火,不出真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复如此,若无六波罗蜜,则无真火,不显正觉,则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得知,六波罗蜜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俗云,玉不琢不成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诚如是乎!

自吟法偈  2014-03-18 07:32:40

身在红尘心出尘,身不出家心出家。

身心两字囊所有,法乳一饮无一事。

得法乳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014-03-17 22:20:47

今日偶然再翻看《达摩破相论》读到“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下豁然开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转后天成先天也。缘何如此?

盖法乳者,又名甘露、玉液,等等诸名,此乃后天精气转成先天,化为液体从喉而下。然非心地清净者,不能至此境,故云清净之乳。得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正觉也。非正觉者,后天不能转成先天,一触邪念,后天之气便沦丧为浊精,顺生殖根窍而出,遂成有漏。或于梦中走失,故有梦遗,是故终不能饮此法乳,至死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智慧不开,终不成佛道。

仁者,后天转先天之际,便是天人交战之际,非正觉者,不能以人胜天。此时之人,梦寐之中,心若不清净,则易幻化种种色相,迷失自我,丧其无阳。譬如金矿,不经火炼,终不成金,既成真金,不复为矿。得法乳者,亦复如此,如矿成金,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实无所得。缘何如此?譬如金者,实矿中物,矿就是金,金就是矿,所不同者,经火提炼。金不曾多,亦不曾少,是故曰实无所得。

水、甘露、六度、与无漏  2014-03-16 19:01:27

今日浏览新浪微博,偶看到微博上转发“「甘露水」其实是代表佛陀的六度功德、或者成佛后所具备六度圆满的功德,水的本质就是代表六度,具有觉醒的功德。 ---- 法王噶玛巴”,为正圣意,由此因缘,故撰此文。

水者,一切有形生命之本,无水则无有形生命。然水者,乃甘露之基,却非甘露,水不是甘露,甘露不是水,因此甘露乃液体,故又名甘露水。

甘露者,又名玉液、长生酒、法乳,等等诸名,清凉微甘,并非平常之水,亦非平时口津,此乃精气所化,珍贵无比,故又名天水、神水。然此甘露与六度有何关系呢?

六度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也。可以这么说,若无六度则无甘露,缘何如此?

仁者,若无布施、持戒、忍辱者,是心放逸于六根,精气散于眼耳鼻舌身意,则精气无法盈,精气不充盈者,则无精气可化,故无此甘露。若无精进、禅定者,则不能降伏其心,心被物转,则精动于情,溃于身,则无精气可化,更无甘露。若无智慧者,贪著六根,迷于情欲,精气涣散,精气尚无,更无甘露。

是故得甘露者,六度具足,诸戒具足,理制于情,人胜于天,欲归于无,是以精生则精化,精气化则成甘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洗涤身心,智慧日开,通达无为。

然甘露者,并非无漏。譬如吃饭,一顿饭饱,不名终生饱。是以有退转,与不退转。退转者,转为有漏。无退转者无漏。无漏者,永远无漏,今日无漏,明天漏者,不名无漏。得甘露者,其理亦然。

六度所应者即三无漏学,戒定慧也。得此甘露者,戒定慧具足,无漏指日可待。

仁者,佛道真实不虚,甘露代表六度,但甘露不是水,未能饮此甘露者,切莫妄解圣意,以讹传讹,误后世人,造地狱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无逮无失是曰正觉  2014-03-16 12:59:47

今日浏览《大正藏》偶阅《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有句经典名言:无逮无失是曰正觉。细玩味之,精妙无比,复问友人,犹不解其意,是以加以解说,以飨众修。

逮者,行也,捕捉意。逮者有为,有为者妄为,有逮即著人我众生寿者相,著相有为者迷,不名正觉。失者无戒。无戒者,心放逸故,故有得有失。若有所得,若有所失,则有生有灭,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生灭者虚幻,著相者迷执,故不名正觉。反之,无逮无失,不生不灭,不偏不袒,故名正觉。

长生酒图与解释 2014-03-15 13:45:05

长生酒,又名甘露、玉液、法乳,等等诸名,名虽有异,实为一物。此物乃精气所化而成,清凉微甘,能洗涤身心,驱除病疾,消除饥渴,延长寿命。此长生酒,非世上可见之物所能比拟,虽万两黄金,亦难得一两,故极为珍贵。唯有道德之士,能降伏身心,制情于理,欲归于无,身心合一者,方可得之,不然纵万里寻觅,穷其毕生精力,为道愈乖,至死亦了无可得,造化之妙,不可思议。

自画无相图与无解  2014-03-15 10:14:23

无相者无图。无相者无人、我、心、物。无过去心,无现在心,无未来心,是故无相图无解,若有解,则心有所住,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则身不空,心不空,性不空,法不空,不名为解。一切有为,皆是妄为,同于虚幻。  2014-03-15 08:13:46

仁者,一切有为,皆是妄为,缘何如此?一切有为者,五蕴也,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同于虚幻,是故有为者虚幻,实无意义。乐于有为者,乃心放逸于意,意者,五根成而生,若有意者,则有眼耳鼻舌身,则有受想行识,则五蕴不空,执于五蕴者,如水中捞月,毕竟成空,是故一切圣贤皆都舍弃有为,归于无为。

自画无漏图与解释  2014-03-14 23:35:12

无漏者,精气神无漏,其总持者在乎心。有漏者在乎九窍,九窍相应者六根,双眼,双耳,口相应舌,生殖根窍应身,五根合成生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应持者六度,即持之以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则身心调伏,是故达摩云,六波罗蜜者,无相无为,六根清净。此乃原意,与戒定慧异名同归,本意无非制伏六根之用。布施、持戒、忍辱者应戒,精进、禅定者应定,智慧者应慧。戒定慧者,《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人我似梦中,佛如梦醒者,是故名为觉,觉后无虚幻,无虚即是实,故名为实相。  2014-03-13 08:08:10

仁者,芸芸众生,生死轮回,无有止休,何似梦中之人,梦梦不停,迷失自我?佛者,犹如梦醒之人,无诸颠倒梦想,故名为觉。觉者,醒后之人,无虚幻梦,真实不虚,故名实相。实相乃一合相,合者,不可分,能分者为二,不名一合。一合者,不分彼此,无有彼此,彼即是此,此即是彼。是故杀生者,生者即是己,杀生即杀己,爱民者,民即是己,爱民即爱己。是故觉者,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诸相,则有分别,若有分别,则有彼此,不名一合相。是故一合相,不可言说,不可见。若有说,则有是非,则有彼此,不名一合相。若有见,则有分别,则有彼此,不名一合相。乃至善恶、是非、明暗、大小、高低等等,皆无分别,是故佛法又名不二之法,不二者,无分别,无彼此,乃一合相。

一切皆虚幻,如梦终究醒。梦实无意义,是故无所为。  2014-03-12 07:22:09

前言:如果汶川地震给予生命短暂与无常提示的话,那马航失联则给予一切皆是虚幻的启示。

仁者,人、我、心、物,皆虚幻者,何不虚幻?既为虚幻,则一切实无意义。一切皆成、住、坏、空,永恒如此,永远不变,所不同者,唯有时间。

时间者,过去已逝,无法追回,现在即逝,亦无法换留,未来将至,亦无法阻挡。事实是如此无奈,无论如何亦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但事实毕竟是事实,要面对的,终究须要真正面对。

自画心图与解释 2014-03-11 22:02

解释:

此图灵感源自于注解《百字碑》时,妙手偶得心物虚幻一句,继加上金刚经之无人我相,外配以九字心法,则成此图。

世人如若明了,人、我、心、物皆为虚幻,则不假造作,离幻即真,离无所离。如此,则无人我众生寿者相,则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不生不灭,无为。马航失联事件的启示:无道不成佛 2014-03-09 05:20:14

距马航失联事件已经超过24小时了,我们在祈祷当中,不禁陷入深深的反思:154名中国乘客中,有100名是刚参加马来西亚大法会回国的佛教信徒。这无疑是给当今众多佛教迷信者当头一棒,求菩萨怎么不灵了?

仁者,无道不成佛。缘何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佛者觉也。若佛不守戒,则佛下地狱。若菩萨有仁义,则菩萨著人我众生寿者相,不名菩萨。是故求菩萨者,不如求己。缘何如此?

仁者,光体无二,佛性相同,离性求佛,无有是处。性者,人人皆有,无须外求。愚人不反求自性,执迷外物,认泥作佛,求菩萨保佑,不知求己,是以执迷者,求菩萨亦无能保佑,便以为无有菩萨,生退道心,惑菩提性,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仁者,佛道真实不虚,佛者乃觉而与道合一,道者永恒不变,是故佛无生死,若无道,则不成佛。道者不偏不袒,是以佛亦不偏不袒,若有偏袒,则不是佛。是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佛亦不仁,以众生为刍狗。众生者,一切生灵,猪鸡鸭鱼,亦为生灵,生灵者,天天生死,时时生死,佛亦不救,是以亦不救人,若有言只救人,不救众生灵者,则有偏袒,不名为佛。是以造业者,业亦由己受,身心不能相代,求佛者,终归求己,若非如此,纵千佛出世,亦无能为力。

迷信佛教者,是时候醒醒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无戒即著相,无相非无戒  2014-03-05 08:25:39

仁者,无戒即著相,无相非无戒。若有人不守清戒,不遵律法,犯杀盗淫,不思惭悔,复妄言呵斥者著相,此人即造地狱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缘何如此?盖无相者,不著人我众生寿者相,若有杀盗淫,若有贪嗔痴,即著人我众生寿者相,不名无相。是以无戒者不名无相,无戒即著相。《楞严经》云:摄心为戒,能戒于眼耳鼻舌身意者,无色受想行识,心不放逸,即为全戒,全戒者,诸戒俱足,无复有人我众生寿者相,是名无相。是以如若有人,离戒言无相者,如离水说鱼,纵说得天花乱坠,终究成死鱼。戒者,乃正顺解脱之本,万法实相之基,离戒说无相者,无有是处,无相终究不可得,著相守戒者,无相方可冀,守戒无相者,无相则生实相。

本人注解《百字碑》 2014-03-03 08:56:27
2014年3月 朱善机注解于广州

【 养气忘言守】
人之凭依者精气。气者,精所转化,有气谓之生,无气谓之死,若欲长生,必先蓄精养气。精气泄漏者九窍,九窍所应者六根,是以持戒六根,心不放逸于眼耳鼻舌身意者,方能留住精气。养气者,莫过于无人我。无人则心不攀缘,尘缘自了;无我则舍弃六根,凡心自了。无人无我则无心话语,语言自然不出,则能忘于口,乃至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相忘于耳口目三宝,乃至皆忘于六根,无眼耳鼻舌身意。守而不知其守者曰忘,忘而无所忘者曰守,能守忘者,无复有我,无受想行识,则精气自盈,初阳自现。
【降心为不为】
精气充盈者,心愈加猖獗狞恶,犹如龙虎,不可遏止,难以制伏。是以缘生种种有为法,息灭种种迷妄心。息心者心降伏,降伏者终归无,是以有为终归不为,心灭种种法灭。不者无,无为者,无一法,无三毒五恶,心自降伏,是以无为而无所不为。
【动静知宗祖】
精气充盈者,无为静候,则有一阳初动,动极生静,静而生阴,静极生动,动而生阳,一阴一阳,一来一往,一生一灭,其中不可言说,不可见,无大小,乃父母生身之初,无明之始,故名宗祖。
【无事更寻谁】
知宗祖者,则知一切众生,由此而生,死复归此,此处乃天地之根,生死之窍。能至此者,无中生有,调和阴阳,扭转乾坤,颠倒造化,虽非无生,亦能生灭灭生,生生化化,生化无休,故身不死,得以长生,亦无须再复寻找谁人。譬如油灯,长添油脂,则长明不灭,长生之道,其理亦然。
【真常须应物】
真者不假,四大皆空,身心俱幻,唯有此道真实不虚。常者不变,世间脆弱,此身易灭,唯有此道长恒不变。真常之道非躲避深山,空腹枯坐,修真者当须应物,若不应物,则不知心物虚幻无二,不知真常,无以了心。
【应物要不迷】
应物者,心不随物转则不迷,心随物转则迷。心迷物者,放逸身心,沉溺六根,恣情纵意,不爱惜精气,不知回光返照,不守清净戒律,反之不迷。
【不迷性自住】
应物不迷者,性自住,性住者,实无所住,不住色香味触法,是以不迷于物者,亦不迷于心,心物不二故,不迷于心者,心无所住,亦无所得失。
【性住气自回】
性住者,心无所迷,心不迷者,六根清净,情不能扰,物不能竞,万物不能盗之元阳,人反盗万物精华,是以起居饮食,肠胃消化吸收,无须造作,精气日足,自然充盈。
【气回丹自结】
气者,乃后天精气因无欲无念,六根清净,无作无为,则自然转化为先天。此先天之气,蕴含阴阳,蓄而不散,自然合二为一,结成金丹。
【壶中配坎离】
壶者譬如身,肾中水如坎中阳,心上火似离中阴,性住不迷者,留住肾中水,则精气不泄;六根清净者,降伏心中火,则情欲不生。若情欲方萌,则水走火飞,变成浊秽。反之,清净无为,则坎离相配,阴阳相交,水火相济,化作甘露。
【阴阳生反复】
阴阳相交,则生天水,如天下雨,气聚成云,云化成水,水化作气,周而复始,故名反复。精气亦然,生则化无,无复又生,生又化无,如此反复,则激发天机。
【普化一声雷】
阴阳相激,天生闪电,人身亦然,阴阳反复,先天之气愈聚愈多,自然顺后脊督脉而上,如春雷一响,大地苏醒,普天之下,化生万物。
【白云朝顶上】
先天之气冲至头顶,有如水聚成云,云飘峰顶,飘飘渺渺,万簌俱寂,一灵独存,只可感受,难以言述。
【甘露洒须弥】
阴阳之气,相激相搏,合而为一,至头顶顺任脉而下,如须弥山上洒落甘露般,经过喉咙则化为液体,洗涤身心,遍体清凉,宿疾俱消,此液体清凉而微甘,故名甘露。
【自饮长生酒】
此甘露者,唯有自饮,公修公有,婆修婆得,身心不能相代,是以不能分享。因能长生不老,清醇如酒,故名长生酒。
【逍遥谁得知】
有此长生酒,身心安康泰然,烦恼不侵,无忧无虑,是以能视名利如粪土,笑傲江湖,逍遥无人知。
【坐听无弦曲】
修真之士,阳生来复,闲则静坐,清净无为,生则自然化为无,阴阳变化,犹如无声暗逆流,又似无弦弹之曲,从有至无,以无制有,有复归无,如此而已。
【明通造化机】
如此则能,生自化无,无又再生,生生化化,自然明通造化玄机。造化者,自然规律,无偏袒,无漏余,无更易,不生不灭,如水结冰,冰化成水,水本是冰,冰本是水,永恒如此,永远不变,顺之者生,逆之者死,实无生死,众生妄见故。
【都来二十句】
仅此二十句,囊括所有,一切渲泄无余。
【端的上天梯】
明白此二十句者,依此修行,则与天上神仙无异,故名上天梯。

知道容易行道难的困惑与对策  2014-02-26 22:45:01

纵观古今,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常常慨叹:知道容易行道难。言下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自以为性根迟钝,妄自菲薄,于道生退心。

仁者,光体无二,性无利钝。道者,非关学识出身,只关心。行道者,乃心行,行道难者即心难行。心能行者则不难行,不能行者名难行。

是故心能行则道能行,不名行道难。然而,世上之事,往往事与愿违,身不由己,患得患失,虽云道好,却不知道好于何处,既知道好,却未体道好,是以心未能行于道,生退道心。

仁者,不进则退,不断则连。藕断丝连者不名断,断者不连,断者无所连。心断者则心无所连,心无连系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者,心恒清净无为,则心能行于道,能行道者行道不难。

是故世尊教人,当以金刚之心,断世间烦恼。金刚者,坚利无比,无所不摧,无所不断,是以金刚心能断世间名利情欲,妻儿恩爱,能断者方能行于道,是故金刚在先,般若智于后,若无金刚心,决无般若智。是以得知金刚心乃行道之本,解决行道难知道容易之对策。

仁者,是以修真之士,舍神为先,舍者即断,断者即无,无心三界者则道心生。是以能舍者名舍神,如立地重生,成就佛道。

一悟无生法,始知情欲本来空  2014-02-26 20:23:12

仁者,常人之心,念念相迁,生生灭灭,无止无休。心有生灭,则身有生减。是以心生则身有精生,精生则有阳举,阳举则有欲生,欲生则有情生。顺乎情,则生人,逆于情则成仙成佛,是以张三丰云:“顺为凡,逆为仙,只在其中颠倒颠。”

仁者,精生之际,阳动之时,当守无为,则精自化为气,气化为神,神归于无,无则无生,无生则不灭。是以得知无为之道,乃转有生为无,无者不异无生,无生者不生,不生者则不灭,是以无为亦能不生不灭。

仁者,若心不生,则身不生。是以身无精生,无精生则无精可化,则无龙虎可降伏,无阴阳可调,无情欲可遣,因无降伏,故无修;因无生,故无得,因无得,故无失;无得无失故无修无证。是故得知,情欲本来空无,得无生法者,情欲不起,不生不减,莫须去除,无有去除,不生不灭,无修无证,定然了义。

有愧之人,则易生诸功德  2014-02-26 12:26:58

仁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凡夫之人,心生一念,如浮云蔽月,念生念灭,生灭不断,造业不停,是以沦为无明,坠生死海。是以修真者,常当惭愧,有愧之人则易生诸功德,有愧之人则能常行精进不懈,于尘世逆境中猛勇无阻,是以过去业则如尘灰,罪自渐消,魔自渐灭。若无愧之人,不知悔过,则道心不起,难以精进。

《金刚三昧经》是了义经,甚为难得的大乘佛法。  2014-02-24 13:53:45

今日在搜索《金刚三昧经》时,竟发觉国外有人说此经是疑伪经,为正世人视听,是故于此明确指出此经是了义经,且是甚为难得的了义经,殊胜无比,直了心源,非正觉者不能臻达斯义。是为记。

无相生实相,实相非无相。    2014-02-23 17:46:21

缘起:《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一文中,曾无意间顺手打错成“实相无相”四字,早已纠正,因思实相与无相,易于混淆搞错,故撰此文。

仁者,人我众生寿者相,乃至大千世界种种相者,乃众生妄生分别,本来无相。无相则生实相,实相乃一合相,一合相者,无有彼此,不分彼此,是故无有左右,无有前后,无上无下,无东南西北中,无过去现在未来。一合相非是无相,一合相者不可说,不可分,不可见,故强名曰道。一合相含生万相,万相非是一合相,一合相非是万相,是故实相非是无相。

是故应云:无相生实相,而不云,实相无相。

发现《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乃不了义经,有伪经之嫌  2014-02-23 07:55:17

昨晚在搜索《金刚三昧经》时,发现了一本《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初看名字,觉得有道教的味道,于是下载来看看,发现有明显不了义之处,有伪经之嫌。

一者:“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何等一法。所谓欲贪。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应当除灭。……”

仁者,欲贪者色受想行识,五蕴本空,何须用除?本性清净真如,无相则生实相,著于人法相,不能生实相,是以不了义。又,佛法乃不二之法,不生不灭,既然不生,则何来灭?是以名除灭者,乃仁者心生心灭,有生有灭,乃断灭法,非是佛法,言名大乘,却不了义,无有是处,是知有伪经之赚。

二者:“善男子。彼未来世诸众生等。若得闻此希有法门。……当知是人决定当得清净佛土。当知是人临命终时定当得见阿弥陀佛菩萨大众之所围绕。”

仁者,譬如有人呼张三,你应否?否也。因你非张三。又,你没呼李四,李四应否,否也。若言没呼有应,无有是处。南无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心念阿弥陀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方得清净佛土,持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方得见阿弥陀佛。若言有人无须持念阿弥陀佛,亦能见阿弥陀佛,自欺欺人,无有是处。

三者:“善男子。有一种法。菩萨摩诃萨常当守护。何等一法。所谓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一法菩萨摩诃萨常应守护。何以故。若菩萨摩诃萨守护此法。即是守护诸佛如来一切戒藏。如诸菩萨。自爱命者则不应杀。自爱财者则不应盗。自爱妻者不应侵他。自爱实语不应诳彼。自爱和合不应间他。自爱正直不应邪绮。自爱柔软不应恶骂。自爱止足终不于他而生贪欲。自爱仁恕终不于他而生嗔恚。自爱正见终不教他令生邪见。善男子。如是菩萨发意说言。我今敬顺如来正教。应当勤心守护此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守护一法。善男子。我见如是诸菩萨等。欲求无上大菩提者。悉为乐故而求菩提。无有为苦求之者也。善男子。是故我说己所不欲勿劝他人。如是等法。菩萨摩诃萨应当守护。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乃出自《论语》的儒家思想。《金刚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自爱命者,自爱财者,自爱妻者,著人我相,是以不名菩萨,应名善男子,善女子,而此经却云如诸菩萨,是以不名了义。

以上几点明显之处,是以得知此经虽冠名以大乘,仍未免有伪经之嫌。

人与汽车之说 2014-02-22 11:55:27
 
人者譬如汽车,精气者譬如汽油,损耗精气者,精气从九窍中走失。有为者譬如汽车九孔漏油,无汽油则汽车无以启动。人亦然,无精气者则死则不动。戒者譬如堵油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能戒者则全,全戒者无漏油。无漏油,则汽车能长跑,精气亦然,无为譬如添油,无为则精气自然后天转化为先天。是以油添之愈多,车则能跑之愈远,先天之气愈足,人则生命愈长,乃至长生不老。

后世之人,如何得知我所言并非虚幻?  2014-02-22 06:19:54

仁者,后世之人,如何得知我所言并非虚幻?其实很简单。

只要是成年人,男者未衰老之前,女者未闭经之前,在精气充盈,不行房事前提下,男者继续再能保持几个月精气不遗泄,女者再能保持几个月不崩漏,自知我不是无病呻吟,所言一切并非虚幻,佛经道书真实不虚。

又,男者能保持半夜或早上刚醒来,常常阳物(俗称老二)无欲自然举起(注意是无欲)而不走泄,无念无欲无为,自然阳物软缩回来,则精气自化,后天自返先天。如此保持几个月不遗泄,则自知不放纵六根,耳口目三宝,固塞勿发扬之重要,则知戒乃正顺解脱之本,无戒精气不足。缘何如此?盖放纵六根者,应当明白,九窍之邪,在乎三要。修行之人,不行房事,心无邪念,无有走失。精气主要从耳口目跑掉,是以思虑过多,用心操劳过度,看电视电脑看书过久,说话过多、听歌过多,精气损耗过多者,是故半夜或早晨醒来阳物难以无欲勃起,更无有一阳初动的现象,没有后天精气的招摄,则无以激活先天。

如此,方知戒乃心不放逸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者为全戒,为清戒;方知全戒者无为,无为者自然无漏。方知闭关者原意为闭关六根,非是躲进山洞。方知六波罗蜜者六根清净,无相无为。方知六根乃生死之门,方知清净无为真功夫,方知无为而无所不为。方知一切有为皆是妄为,不可取,不可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方知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方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方知人间佛法,非是佛法,佛法非善非恶,乃不二之法。方知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者了义,方知佛道殊途同归,万圣一心,万佛同心。方知真有一阳初动,真实不虚。方知世上真有长生酒,能使人长生不老,真有法乳,能让人智慧日开,成就佛道。

如此,方知我所言并非虚幻。

戒乃断有为归无为 2014-02-21 06:02:44

昨日,与友人探讨有为与无为,遂成文《有为与无为之说》。文成,友人复言,无为之境,譬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岂是一日可遂,纵观于汝,亦长年累月,磨炼渐臻,那岂不是有为之功?又佛教戒定慧者,岂非有为之法?言下无为遥不可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仁者,修真岂必在年多。盖戒体无二,有二者非全戒,戒乃正顺解脱之本,戒乃断有为归于无为,全戒者则无为,不在于修行时间长短,是以白玉蟾曰:“学道本无先与后,新笋生同旧竹高。”缘何如此?

《楞严经》曰:摄心为戒。摄心者收心,盖言心不放逸意。

戒于色者,心不放逸于眼。戒于耳者,心不放逸于声。戒于鼻者,心不放逸于香。戒于舌者,心不放逸于味。戒于身者,心不放逸于触。戒于意者,心不放逸于法。

能戒于眼耳鼻舌身意者,则无受想行识,则无色声香味触法,诸戒俱足,故名为全戒。又因全戒者无所染著,无染著即心清净,故又名清戒。仁者,无色声香味触法者,岂非无为耶?有色声香味触法者,岂非有为耶?是故著于法者,有为。心放逸于法者,与心放逸名利者,皆不能戒于意,等无差别。是故《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诲人当舍有为,回归无为。又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诲人心不放逸于法,住于清戒,去除有为,回归无为。又云,于法实无所得。有得者有为,不能戒于意,六根不净,心放逸故,是以佛陀诲人,于法无所得,不滞于有为,不著诸相,六根清净,通达无为。

是以得知全戒者无为,清净者无为,全戒者无二,清净者归一,是以万圣一心,万佛同心,无有差殊。是以得知,心即是道,心即是佛,即心即佛,心外无佛道,心清净者无为,清净无为者,戒在其中,诸戒具足,不能守戒,而妄言佛道者,自欺欺人,无有是处。

有为与无为之说  2014-02-20 19:51:12

今日,友人就《评论大智化人随笔》讨论有为与无为。友人云:世人未臻无为之境,不解无为之旨,未体无为之妙,是以认为,无为属于飘渺,或云理虽无为,仍需有作,或笑作牛皮,故作神秘高深。是故不取无为,崇尚有为,执着有作,亦不足为奇。

仁者,所言甚是。

盖有为者,造业也。缘何如此?有为者,无非身、口、意所为,身口意有为,则造种种业,则有种种报,则有三界、则有十二因缘、则有生死轮回,无有止休。是故有一切有为法,俱是地狱人之说。

譬如,人在此岸,前面生死河,有为之法,不过只在岸边热热身罢,不下生死河,终究不能过此河,更不能到达彼岸,了脱生死。盖热身者是准备运动,非是目的,以热身为目的者,无有是处;是故有为为目的者,无有是处。仁者,岂止是岸边热热身,有为者,造业不停,业力越造越多,生死河挖宽挖宽,是以《道德经》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道者道愈乖,有为者适得其反。

是以《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盖差别者,造业与不造业也。有为者造业,造业者生死轮回之根,根不拔则无以脱离轮回之苦。无为者不造业,不造业者脱离生死轮回之本,本不离则终有脱离轮回之日。

有为者,著人我众生寿者相,执著人法,不能空身空心空性空法,是人不解佛意,有为者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故又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者有为,是以当舍,故名实无有法,无有法者无为。

盖有为者,尚在道门外,纵千万般造作,或有感悟,或有神验,亦心识所为,非真如境界,尚不能降伏其心,不能降龙伏虎,不能调和阴阳,不能后天转化成先天,是故不能无为者,尚不入道门。反之,无为而无所不为。

是以先圣曰:我无为而民自化。岂虚言哉!

评论大智化人随笔  2014-02-18 04:46:22

昨日,偶浏览博客,路过大智化人,观其博文,乃少有实修之人,奈何执着有为,有违圣意,不解无为之趣,是以心生怜悯,于随笔后,引经据理,略言几句,以警化世人。

大智化人:

悟前以礼佛、念佛、诵经、持咒、布施、持戒、忍辱、忏悔、精进、禅定来降伏粗重的业力习气。悟后以觉照来彻底清除残余的微细业习。这就是修行的全过程。

白衣士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大智化人:

问:学佛主要学什么?答:简要言之,一者修善,二者悟空,三者度众生。

白衣士评:佛法不善不恶,乃不二之法。

大智化人:

问:如何是佛性的妙用?答:觉照是消融一切妄想、执着、烦恼习气的有力法宝,也是了脱生死的唯一法宝。觉照是如来宝藏最大的妙用!

白衣士评:妙者无方,用者无为,是以于法实无所得。

大智化人:

修行者自悟道时起,定业已破,宿命亦破。定业破时,仅剩余习。宿命破时,随顺众生。所剩烦恼,只因余习偶起。所遇俗缘,只作众生相看。

白衣士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大智化人:

功夫够了,秘诀才有用。如果功夫不够,秘诀就不灵,即使知道秘诀也没用。

白衣士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大智化人:

问:做保任功夫应该如何把握?答:不紧不慢,一张一弛。一边看途中风光,一边做心地功夫。别迷路,别忘失就好。

白衣士评:中道了义。

大智化人:

如果没有真正地悟道就去闭关,即使闭一万年也不能成就。 

白衣士评:道由心悟,不在闭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大智化人:

问:何者是因?答:作一善念,行一善举,便在心中种一善因。除此之外,更无别因。此乃胜义之因。

白衣士评:心是因。

大智化人:

磨难过后得清净,未必真清净。磨难之中能清净,才是真清净。 

 白衣士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因此评论已给博主所删除,为留后世之人,作为研究之用,故凭记忆,撰写而成。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014-02-18 03:34:21

盖闻释道儒,三教合一,殊途而同归。其中,儒家有句甚为经典名言,即《易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张三丰亦极为欣赏此句,在《道言浅近说》中写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一步工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图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力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当年读此先圣名言,虽有三丰真人的解释,仍不深解义趣,今早醒来,豁然明白。

性者,情也,命者身也。情尽曰性,性起曰情。情灭理即非,理灭情即是。理灭情则情尽,情尽者则尽性。以至于,至者,到也,达也。理到情那,理达情处,理不容情,是故《阴符经》曰: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即以理制情,以无制有,是以情归于理,其心降伏,有复归于无,自然归根复命,精化为气,气化为神,后天返于先天。故能延其身命,如此而已,三丰真人诚不欺后人,果真有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

缘何三丰真人云: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盖内者心也,内能去除迷妄,则为尽性;外者身也,以内接外,心清净则身清静,身心合一,故能成大道。又,内者人小宇宙,外者大宇宙。内无无明,则无诸相,则生实相,实相乃一合相,无内无外,内外合一,故能成大道,仁者,思之。

修行与呼吸的关系  2014-02-16 15:56:08

今日,友人问道:修行与呼吸有关么?答曰:有关。事实虽曰有关,实无须理会。缘何如此?

《金丹四百字》云: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可见调鼻息,即调呼吸,为四象之一,不可缺少。

既然不可缺少,为何无须理会呢?

《道德经》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谓此意,意思是让呼吸绵绵不绝,好像若有若无一样,但不要有意用心努力去做。盖心调者,心自清静,心静则息自调,是以调心者即亦调息,心静者则息自绵绵若存,无须勤劳再复用心调节呼吸,如若再用心,则息反为心促,心动则息动,适得其反。俗云,心平气和,亦谓此宗,气不和者,心不平也。

是以呼吸者,无须理会。纵观诸气功、瑜伽者,吐纳,深呼吸,闭气者,装模作样,不知自然,舍本求末,不解圣意,糊乱用心,是以《灵源大道歌》曰:元和内炼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三破论与中国未来法难  2014-02-15 16:17:28

众所周知,自汉以来,佛道之争,从无间断。其中攻击佛教最利害者,莫过于南北朝张融的“三破论”即: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

仁者,缘何如此呢?

盖佛法者,言觉也,乃教人去迷除妄,识达本心,了脱生死轮回之法。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教认为此身四大假合,亦为虚幻,九孔常流,种种不净。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

先来看《佛遗教经》曰:“是故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

再看《楞严经》云:“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由此可见,佛教把身体当作臭皮袋,能烧指供佛,此身若灭,如除恶病,是以有智者除灭之,有如杀怨贼般欢喜,故后世之人,著文字知解,名为入身而破身。此乃后人不解佛意,唯恐后人执着有我,著我相、寿者相而言,故破此身。

入家而破家呢?仁者,亦来看看。

《佛遗教经》曰:“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佛当年涅磐之前,苦口婆心劝说的,是叫人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种植与财宝皆远离。仁者,试想一个家庭,没有房子与田园,不做生意买卖,不种谷菜,不养牲畜,没有钱财,那样的家叫作家么?故后世之人,著文字知解,名为入家则破家。此乃后人不佛意,唯恐后人迷执妻儿钱财,沉缅情欲,放纵六根,是以叮咛世人,舍弃身外之物,不著人相、众生相,回光返照,心内觅佛。

仁者,人尚能破,家更不存。家者,乃国之细胞,家家昌盛,则全国富强。反之,入一家则破一家,小家则尚如此,试想放之全国则岂有不破之理?是以家家入,则家家破,入国而破国。

仁者,再细细想,岂止“入身而破身,入家而破身,入国而破国”此三破,佛法者,是种种破,无所不破,不破者不名佛法。缘何如此?盖破者无,不破者有。不破者,著人我众生寿者相,身不空,心不空,性不空,法不空。能破者,即如《心经》所云:“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是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岂止破一切,亦破佛法,不破者,不名佛法。盖言不迷执佛法尔,迷执佛法者乃心之放纵,与追名遂利者无异,佛法乃去除迷执,若有所得者,非佛法,是故《金刚经》云:于法实无所得。

三破论得知如此,那与中国未来法难有何关系呢?

未来法难有两种:

一者自难,乃佛门弟子妄为所致,佛法沦为世间法,最终沦当权者统治的工具与手段。

《楞严经》中明确描述:

“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

又“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又“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

由上可见,屡次提到,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多此妖邪,所过之处,其家耗散。纵观当今和尚,不但不遵佛陀所教乞食,令其舍贪,反贪图钱财,迷缅六根,身心享受,不认三界为苦,不舍三界,是以寺庙越建越豪华,吃住睡卧,越来越追求舒适,佛法遂渐沦为迷信或学说,妄言此高彼低,争相吹嘘,贪著身心,舍本求末,此时佛法,名存实亡。

二者他难,佛法受到当权者的镇压。当今中国,佛法得政权扶持,从不断修建佛寺与几大网站开辟佛教专栏亦可看出,然此一时非终时,有扶持就有打压,就像建国初鼓励生小孩一样,故有如今如此严历的计划生育。当佛像越造越大,燃香越来越多,造佛像越来越多,当和尚尼姑者越来越多时,生产贸易之人大量减少,此时直接威胁到政权,当权者为保牢无上权威,自然变脸镇压佛教,佛法将临法难,不可避免,史上“三武一宗”,亦是如此,当以此为鉴。

仁者,缘因《楞严经》,道理明瞭,最为清晰,魔无所遁,是以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法难将再现,诚可痛哉!

精进的另一种解释  2014-02-13 20:37:04

众修周知,精进乃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中极为重要的一步,若没精进,修行则如原地踏步,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更无禅定,然其真诣究竟何在?如何方名精进?

《大智度论》“精进者,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为身精进;断悭贪等恶心,使不得入者,为心精进。”

如上所说,精进易于理解,一般人也易做到,缘何世上精进之人多之又多,而禅定之人少之又少呢?问题究竟在哪呢?

精者,左米右青,常人食物,米饭为主,经肠胃吸收消化则转化为精,此精属阴,故又名阴精。进者,入也,有进则有退,是以不精进者则精退,退者出也,精退者精出。

此阴精乃人体之本,精亏者则肾亏,肾亏者则体弱,体弱者则多病,多病者则易死,是以宝精者可保身,精足者可健体。然此精属阴,当阴精体内愈聚愈多时,阴精在身体内则易作怪,扰乱身心不得安宁,反应也越来越利害,越来越剧烈,常人给欲念冲晕头脑,身不由己,要生要死,欲不可遏,非一泄方休,纵然白天清醒之时,压制冲动,梦里亦一泄而快,故精足者易有梦遗。梦遗者,乃心不清静,幻化人境,心迷梦境,情动梦幻,情动是以精动,精动则精顺下而出,精出者精退,不名精进。

仁者,精足之时,乃精进之际。缘何如此?

盖精足之时,身心最难把持,是以自古英雄,跨下之辱亦能忍,唯独难过美人关,色欲最难忍。修行者平时持戒、忍辱,无不具足,不近女色,心无爱恋,然精足时,美色当前,或于梦境中,迷失自我,忘记佛陀,心遂念生,情动精溃,是以无以精进,无有禅定。譬如,修行者平时持戒、忍辱,无不具足,任人笑骂,受人欺凌,无动于衷,然突遭人挨打父母时,勃然大怒,嗔念大发,持戒忍辱抛之九霄云外,亦不名精进。

是以得知此,是时乃天人交战之际,亦生死转化之际,亦成佛成道,沦落地狱之际。能过此时之关者精进,不能过此关者不精进,反而破戒,是以此时不进则退,别无选择。

精进者,阴精则俱化为气,气沿督脉而上,顺任脉而下,经喉咙则化为清凉甘露,洗涤身心,如此阴精无有,宿疾俱消,灵台清彻,身心泰定,得以禅定,智慧日开。

综观缘因,不能精进者,道心不坚,心不清净故,身心不空,著人我众生寿者相,是以见色生心,遂境情迷,沦落诸趣,为道愈乖,终身不救。

寄语天下修真士:走出闭关的误区    2014-02-12 17:37:25

昨天看到腾讯网一组图片名为《藏地十四位隐士发愿终身闭关:230万长头磕穿木板》,感喟众生迷愚,瞎修盲炼,不知真诣所在,心生怜悯,念我佛慈悲为怀,是以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此略言闭关原意,以飨天下修真之士。

闭关者,乃身心闭关。非是躲进屋内,藏在洞里,足不出门,不与人见,与世隔绝。夫闭关者,戒之柄持,道之门槛,能闭关者,道门自开,不闭关者,是心放逸,心不住戒,流浪诸趣,溺于六根,造业不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缘何如此?盖闭者,无见;关者,不出。夫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用。心闭关者,心无所见,无有眼、耳、鼻、舌、身、意;无眼耳鼻舌身意者则无色、香、味、触、法,是以有目不见美色,有口食不知味,有鼻不闻香臭,有身不觉寒热,有意不分是非。是故先圣不言闭关而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诚如是乎!盖心闭关者,身自然闭关,身有九窍,身闭关者则精气不从九窍出,是以精气无从泄漏,精气得以充盈,一阳得以初动,天机得以复返。是以得知,闭关者无为,闭关者六根清净。有为者非真闭关,身闭关而心有为者,舍本求末,自囚其身,自入牢狱,无有是处。

《佛说四十二章经》有经典对话:“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仁者,闭关亦复如此,徒关此身,心不入道,放逸六根,毫无益处。若心住于戒定者,六根清净,应物不迷,不随外物流转,不著人我众生寿者相,清净无为,又何须装模作样,自封山洞,妄言闭关。

六祖云:佛法在人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纵观诸闭关者,长年枯坐,精气转衰,以致双目失明,身患疾病,犹不悔改,不思己错,复教他人,造地狱业,该醒醒了!

修行与打坐的不解之缘  2014-02-09 23:14:32

修行与打坐从来就分不开,无论是佛陀雪山打坐六年,还是达摩面壁十年,都离不开打坐。那打坐是否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打坐呢?

其实不然,且看王重阳论打坐“凡打坐者,非形体端然,瞑目合眼,谓之打坐,此假打坐也。 十二时辰,行住坐卧,一切动中,心似泰山,不摇不动,把断四门,眼耳鼻舌口,不令内入外出者,此名为真打坐也。”

由上可见真打坐而不单单局限于坐,行住坐卧,六根清净,心到之处,回光返照,皆名打坐。

再来看《坛经》中,薛简与六祖的问答: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其中经云,即《金刚经》所云,原文为: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由此得知,坐者非道,道不在坐,修行亦不在于打坐。修者乃心修,行者乃身行,心行则身行,心清净者则身清净,心清净者则心空,心空者心无所行,心无所行则身无所行,若心有所行,则心有所来,亦有所去,不名如来,是故修行者无所行,修行者无修行。是故修行不在于打坐,打坐不等于修行,是以世上打坐之人多不胜数,而修行有成之人少之又少。

既然打坐不是修行,那为什么自古迄今,历史上无论是高僧还是道士,都以打坐为常,常常彻夜打坐,甚至一坐便是几日几年呢?

其实对修行稍有所体会之人,都知道打坐是调节身心最好的姿势。为什么如此呢?下面谈谈个人真实体会。

当人心达到清净至极,一般觉则无思忧,睡则无梦,不妄作劳,一个月左右精气便自充盈。这之前都无须打坐或极少打坐,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与常人无异。精气充盈后再能保持不泄,心仍是清净,夜里睡觉时,忽然剧烈一震醒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一阳初动。是以《五篇灵文》中说“先天若无后天何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岂能变通,此乃无中生有。”只有在精气极为充盈、心极为清净的状态下,才能激活无中生有的一阳初动。

此时什么也无须做,只要保持身体不动,眼睛不开,不要说话,呼吸若无,不要慌张,心平气静,不糊思乱想,慢慢体会,身体自然会发应,自有一股强气流从督脉而上,顺任脉而下,经喉咙则把咙喉撑开,不断汩汩而下,周而复始,流转不息,在这其间,怕念头有差,可默念佛号或六字真言加持,全部时间加起来不过一个时辰左右罢。

自此之后,精神充足,神清气爽,没有困意,更不想睡觉。如若强迫睡眠,则易作梦,精气易走泄,其梦比往常所作之梦更清晰,宛若真实一般。梦醒则不如不睡前精神好,是故后来一般醒后不再睡,三更半夜,无所事事,便于沙发自然单盘,打坐打发时间,则慢慢无梦,亦无睡意。

往后,半夜只要有阳动的现象,只要出现一股清凉甘露从喉而降,困意则全消,便起床刷牙洗脸,沙发打坐,困了再睡,不困则不睡,没阳动不醒则睡到天亮,顺乎自然。

为什么要打坐呢?因为此时心性尚未纯熟,倘若不打坐,精气过于充足,躺在床上,阳物易于自然勃起,不如打坐姿势,上身压着阴跷穴与双腿,不让精气往下行走,是以无杂念阳物难以勃起,心易于入静,是以往后,我亦常常打坐,但总觉得与以前一味学人打坐不同,不同之处便是以前打坐可有可无,现在却必须如此,最易调节身心,这样坐身心最易安宁,最容易心无杂念,最容易清静,也最舒服。

再往后,心则慢慢易于调节,就是半夜阳动醒来,亦无什么剧烈反应,不需如何造作,只感喉咙一股清凉甘露仿佛从天而降,舒畅无比,亦无须起床打坐,只要身心不动,便无念无梦,清净宁和。是故张三丰说“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修行者,无所作为,实无所修。

是故道修行不在于打坐,但打坐是修行中,身心最佳的姿势,行住坐卧都无以代替,是故有人修行的地方,永远有人打坐。

身心两字,便是性命双修  2014-02-09 08:06:47

仁者,身心两字便是性命双修,毋庸置疑。缘何如此?盖若无此身者,心凭何依籍?若无此身,何来心修?无身者无心,若言无身者修心,则一切水火金土,空气光电者亦能修心,无有是处。是以修心者须亦修身,修身者须亦修心,若不修心,心不清净,则三毒五恶,内聚此身,身不安宁,不名修身。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用,心修即身修,是以修性者命亦在其中。缘何如此?盖修心者,心则清净,心清净者,则心空,心空者则身空,身空者若空池,空池方能储水,若池装满水,譬如人心有贪嗔痴,有人我相,则不能储水。是以空心空身者,则精气回返。又,人有九窍,譬如池有九小孔,天天有漏,是以池始终储不满水,皆因有漏。是以戒定慧者,名三无漏学,若无戒定者则有漏,有漏者池水难满,无漏者则池水易满,满者方能溢,是以精气充盈者方能有一阳初动。一切造化阴阳变化,观其缘由,皆因无漏。

纵观诸众修,身披袈裟者,不知一阳初动,不明阴阳变化,皆因未臻无漏,心尚有贪著,不能住于戒定,贪著六根,精气从六根泄漏,是以精气难以充盈,至死不见一阳初动,不明身心本不相代,性命无本分别,修性而命亦在其中矣。

性命双修的现实意义与唐后众修的认可  2014-02-08 19:04:15

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后,与本土道教不断磨合,直迄唐朝,具有代表意义的人物产生——吕洞宾,才发展成性命双修。从吕祖的《敲爻歌》中:“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是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性命双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驾法船。生擒活捉蛟龙首,始知匠手不虚传。”

从以上诗句,可以看出,吕祖极力推荐性命双修,指出只修性不命的缺陷,认为是修行第一病,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

众所周知,唐朝是佛教最为鼎盛时期,为什么会在此时期产生性命双修呢?其实不难想像,看看现在的一些老僧尼,有几个仙风道骨的样子?在世人眼里,都是与众人无异的糟老头与老太婆。再来看看《长阿含经》中所描述:“佛身疾生。举体皆痛。佛自念言。我今疾生。举身痛甚。”又“如来即起。着衣持钵。诣一树下。告阿难。敷座。吾患背痛。欲于此止。”又“告周那曰。汝取僧伽梨四牒而敷。吾患背痛。欲暂止息。周那受教。敷置已讫。佛坐其上。”

由最原始佛经《长阿含经》中描述,可见佛陀当年患背痛是真实存在。

生、老、病、死之中,生,生者已出,不可逆转。老、病者,佛陀尚不能避免,亦患背痛。死,自古迄今,唯见生生死死,未有不死之人,是以死亦不能避免。纵有涅磐之说,再即便涅磐,亦永不坠入轮回,是以永不返人间,与世间一切无关,无甚现实意义,于是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性命双修。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追求,哪里就有性命双修。

死后,也许不知道最终究竟如何,因为一切死无对证。但活时能避免老、病正是性命双修在唐朝后得到众修认可的主要原因。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张伯端为代表的南宗与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全真教,属称北派。两派中南宗先命后性,北派先性后命,无论先性后命,还是先命后性,均不离性命双修,修行中均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继后,张三丰、丘处机、刘一明、李道纯、黄元吉、李涵虚等人,个个主张修命双修,且亦有所成就,极具现实意义,个个仙风道骨,战胜老、病,老当益壮。

佛教认为此身是臭皮囊,是教人不执著意,不著我相。但无论如何,性命双修得到众修的认可,无论唐后,还是未来,性命双修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而性命双修主张的先导者吕洞宾,自然被后人称之为吕祖。

非禅不净,非净不禅  2014-02-07 07:45:52

仁者,缘何非禅不净,非净不禅?此乃心源上之说。盖禅净两宗,宗虽分二,法实无二。心若入禅则心净,心不入禅则心不净,是以非禅不净。又心净则心入禅,如若有说,心不净而入禅,心不入禅而心净者,无有是处。是以得知,禅宗者,不在争论,而在心源,亦至简至易,即心即佛,离心无佛,即心即禅,离心无禅,是以心若有法,有所悟,有所得,有得失者非禅,缘何如此?盖心有所法、悟、得、失者,心皆非净,净者无,无人、我、众生、寿者相则净,著四相者非净,非净者非禅,是以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净宗者,不在口念,而在心净,故六祖言,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佛经言心净即佛土净。缘何如此?盖心不净者凡夫,心净者佛,佛不念佛,汝心若印佛心,汝心即佛心,此心当无念佛,是以念佛者终无念佛,念佛者,无非方便之门,以一念代万念,一句佛号,除迷去妄,识达本心罢。

自饮长生酒与长生不老之术  2014-02-06 03:37:11

昨日,友人告知腾讯网站首页有篇文章言及张三丰性命双修,但不如吾所撰写清晰透彻,不懂吕洞宾“自饮长生酒”之本意,言下建议我去看看。于是找到原来是篇名为《性命双修,筑基培元:张三丰的内丹修炼理论》的文章,一看明显此文乃现代人所写,无甚现实意义。并非撰写此文作者文笔不佳,而是此文并非真修到一定程度之人所撰,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解说游泳技巧一样,纵然说得天花乱坠,与实际的情景还是有所差别。

其中一个明显的差别就是口津,即口水。其文言及张三丰以性接命的“阴阳栽接法”:“气血衰,宜补接,明师亲授口中诀。华池玉液逐时吞,桃坞琼浆随日吸。绝虑意,赤子心,归根复命仙人业。”其方法是用舌头抵住上腭,等津液满口后,不用漱口直接咽下就行。只要这样坚持,到一定时候,精气神就会饱满,然后就可以炼丹了。

这正是众修与所谓气功最大的误区,试想要是吞吞口水,如此容易就叫归根复命仙人业,那岂非遍地是神仙?事实并非如此,在此我一一慢慢来说。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此诗出自吕洞宾的《百字碑》,与张三丰的“华池玉液、桃坞琼浆”为同一物,此物乃人体精气所化,清凉且微甘,并非常见的口津。

为什么说此物是长生酒呢?

盖人体譬如一大水池,九窍比喻为九个小出水孔,假若堵塞此九孔,则精气无从渲泄,继而自然沿督脉而上,顺任脉而下,降到喉咙则化作水状物质,不同平时口水,而类似口水,故世人易于混淆。因此物能延年益寿,甚至返老还童,故名长生酒。因此物带有个人的DNA,能转化为身体所需的一切能量与元素,是以能治百病,能补气血衰,包括长生不老,非世上一切药品所能比拟,大自然造化微妙,不可思议,只有公修公才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然而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非易事。要想自饮长生酒,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一、精气极为充盈。二、四肢全身不动,眼睛不开。三、不能糊思乱想。

是以《金丹四百字》中说“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和合四象,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

第一个条件精气充盈,常人难以做到。就像九个小孔的水池一样,虽然常往池中倒水,但水天天从九小孔中漏,是以难以灌满,不满则难以有阳动,更没有长生酒可喝。其实,人每天吃饭喝水,经肠胃的吸收转化后成为精气,但人心贪著六根与情欲,眼睛看东西,精气从眼跑,耳朵听声音,精气从耳跑,口中说话,精气从口跑,出汗精气从毛孔跑,流泪精气从眼跑,鼻涕精气从鼻跑,更别说男女性爱,就像漏水的九个小孔一样,精气天天在损耗,是以常人精气难以真正充盈。精气充盈的状态,人体感觉四肢肌肉很硬,有力气,不困乏,眼睛有神,思维反应灵敏等现象。

如何才能做到精气充盈呢?主要是心。心清净无为,不妄作为,不行房事,男不遗精,女不月经,视个人体质不同,一般年青人快一个月,老人慢几个月内则精气自然充盈。《参同契》曰:耳口目三宝,固塞勿发扬。封闭耳口目,就像堵住三个漏水的小孔,是以亦是加快精气积累的好办法。

为什么会有此长生酒呢?其实细细想想,不难理解,大自然造物,无不生生不灭,动物繁衍后代,就是为了生生不灭,植物亦有开花结果,也是为了生生不灭。人亦一样,生儿育女,亦是生生不灭,假若人不生儿育女,那岂非人类灭种?是以大自然开启了另种生存的状态,如不生儿育女,精气不泄,造化则把精气转化作别一种神奇物质,亦让人能生生不灭,前人不懂如何称呼所以叫作长生酒诸名。

有此长生酒,是以名利皆可抛,情欲皆可弃,笑傲江湖,长生不老,逍遥无人知。

目击道存的现实意义与信心的产生乃至出离心的产生  2014-02-05 06:53:06

当年于广州棠下与老庄曾谈及以目击道存来征服世人,时曾言若吾年老时而相貌未曾老,身体与年青壮时无异,则世人信有佛道否?老庄答曰:信也。

纵观当今之世,科技日益发达,世人不信佛道,笑为迂腐,嗤作迷信,亦不足为怪,皆因去圣遥远,无法目击道存。纵有梦寐,或梦见菩萨,亦当作虚幻,难以信服,或有濒死体验,或见佛光等等,皆因如电影般,亦作虚幻,难以让人信服。

这也是现在社会人心不古,没有真正信仰的主要原因。纵有求佛拜佛之行为,皆是求福求名求寿,一切唯利是图,心底深处,压根儿不真正相信什么佛道,所以才出现春节寺庙里人山人海,而真正学佛道的人却少之又少,皆因没有真信。

《楞严经》中佛曾问阿难:“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这正是佛在世之时,阿难能目击道存的原因,看见如来三十二相,与众生不同,所以才相信佛是真实存在,才会产生真正的出离心,才能舍弃世间深重恩爱,从佛剃落。

是以得知,信心产生,目击道存为因,信为果,或无目击道存,则信心无从产生,若无信心,缘何出离?是以信者,乃道之根,若树无根,则一切枝叶无从生长,若无信,则一切出离之心无从产生。

自从佛涅磐之后,世人只见生生死死,生老病死,只见学佛道者与众生相同,身无有异,虽言有活佛、有道士,世人只见所谓活佛、得道者与常人一样生老病死,肉体不异他人,是以没有真信。若世间有佛道,那有佛道之人缘何亦老死?纵无老死,亦应能有千万岁,纵无千万岁,亦应有几百岁,缘何有佛道者,连几百岁亦活不了,与常人一样,百岁老死,岂非本无佛道?是以认为本无佛道,或认为佛道没用,不如名利实在,是以不信。皆因心没真信,是以口虽赞叹,心却不追随,皆因不信,是以心取此舍彼,取名利情欲而舍佛道。是以当今之世,汲汲名利者多,沉迷情欲者众,真信真修行者,少之又少。

年后三月底吾便跨入四十,有第二代身份证为证,又有诸亲戚同学同事朋友为证,或再过些年后,或二十年后,或五十年后,我若仍如现在般身体相貌如此年轻健壮,则为世人树立目击道存的榜样,其身可见可摸,真实不虚,则世人自谓世间有佛道,信心产生,信者从众,回心向道,亦不枉吾当初发心矣。

这正是: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为度众生,不肯涅磐。

一切才情皆为精气所化,不足为奇。  2014-02-03 07:31:18

仁者,我亦常常说,一切才情皆为精气所化,不足为奇。缘何如此?盖才情者,乃知、识、忆、感所化,若无知识忆感者,不成锦绣文章,若无知识忆感者,不成琴棋书画,若无知识忆感者,不成风流韵事。是以生者,方有知识忆感,死者冥然无知,不复才情。生之凭依者,精气。人若无精气则死,是以生者纵欲,有精尽人亡之说,死者没气,有断气之辞。
知识者,乃学而得之,不学则无知识。生者方能学,死者无知觉。是知有精气者方能学,无精气者不能学,是以年老精气少时,记忆力衰退,事事力不从心,不名有才;年老精气少时,见美女无感觉,不生缱绻之念,不生爱慕之心,难以要死要活,不名有情。反之,精气精足者,记忆力强,是以能学一,能学一者则能学二,是以有学识,见美女者,心难禁箍,要死要活,是名有情。

是以得知,才者精气所化,若无精气则无才,情者亦精气所化,若无精气则无情。有精气者,就像光一样,能照见种种光,见种种色,无精气者像无光一样,一切冥暗无见。有精气者,像充了电的手机,能接收信号通话,没精气者,像没电的手机,始终打不开,通不了话。

是以一切才情皆为精气所化,不足为奇。有精气者,用心去学则有才,有精气者,用心去爱则有情。世间有精气者,千千万万,皆因不用心,故无才情,若用心则知一切才情,不过尔尔,不足为奇。

何日修行好?下手速修犹太迟!  2014-02-03 06:21:26

有日,友人问道:吾何日修行为好?答曰:即时随时。在此复引用张三丰《无根树》之言:下手速修犹太迟。缘何如此之说?盖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生命如火光般瞬息消逝,今天吃饭不知明天之事,一气呼出接不上来,便阴阳相隔,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缘何云即时随时?盖真修行者,并无时间地点之限,如何是修,如何是行?心戒是修,无为是行。对境无心是修,应物不迷是行。

全真教的弊端与九真派存在的意义 2014-02-01 07:42:08

众所周知,王重阳所创的全真教曾经盛行一时,追随与学者无数。然而,王真人仙逝之后,除其亲传七弟子之外,其它后来追随与学者,却默默无闻,甚至学无所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全真教若无师承直接传授,或无王重阳亲自传授,而其它后人,或因学不究竟,或因根基不佳,或因尘缘难断,或因恒心不坚,等等原因,而不能臻达全真,甚至沦落诸趣,以至皓首茫然,终无所成。

全真教聚佛、道、儒三教合一,于道教中先性后命,性命双修。这也是当时宗教信仰趋势所归,三教合一,把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道教与儒教溶通贯一,是以得到众修的认可与追随。然而全真教修行过程与方法过于繁琐复杂,无明确经典流传后世,纵览王真人与七弟子所著之作,大多为一些诗歌与论述之类,后世之人,面对如此繁多晦涩的诗词而终不知如何入门,即便有缘得以入门,亦不能得以究竟,以至后世学者半途而废,渐次凋零。这正是如今佛门昌盛而道教落寞的主要原因。佛教有净土之门,简单易行,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净念相继,心佛相印,便能究竟。因其简单易行,只要信以持恒,亦能究竟,是以净土门得以盛行今世。然当今之人,迷信求福者多,真信出离者少,贪欲者多,真修者少,是以虽有净土之门,身披袈裟,心不入道,六根不能清净,口念心不行,断断续续,不能得入其门。

九真派存在意义,正是弥补全真教的不足,在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基础之上,化繁成简,把古今所有的精华囊括提炼成九个字:虚、无、空、静、自然、息、忘、一。此九字,简单易行,无须口诵,乃心上作功夫,细细体会,无须再搜索佛经道典,无须埋首大藏经与道藏,亦无须师父亲自传授与解惑,亦无须见性,无须识得玄关,无须炼铅炼汞,只要持之以恒,无时无处,即可修行,便是性命双修,则性在其中,玄关在其中,铅汞在其中,净土在其中,了道在其中。

为什么是此九字?其实每人可以根据自已所学增减,譬如,心、清净、无为、中、了、灭等等。但若无上慧者,须是以此九字为据,不可盲目乱删减。

后世之人,若以此九字为尊,于心上作功夫,便为此派中人,则信心不退,不假造作,终成佛道。得知此九字者,则为师,亦无须再求师,若不信奉此九真者,纵然读遍道藏与大藏经,亦是白读。缘何如此?且看《心经》空、无两字,是为核心。再看《金刚经》以无字为上,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四相则是,著四相则非。诸众经典,只要用心体会,则知此九字能囊括古今所有,纵揽佛、道、儒三教心法,最为简单易行。

静其实也很重要  2014-01-31 01:28:52

新年的第一天,半夜给惊天动地的鞭炮声吵醒了,一直以来自以为定力不错,没把静当作回事,现在看来当年所创的九字真诀:虚、无、空、静、自然、息、忘、一,此静字亦不可少。静如果不重要,达摩也无须躲在山洞里面壁,佛祖当年也不必逃离皇宫,张三丰也不必告别中年妇上武当山了,闹市炼己,静室炼气,只是若未能降伏其心之前,不懂真铅真汞为何物,切不可盲目入山隐居。

于是乎不由想起网上流传湖北五朵峰武当隐士们的生活,真是阴差阳错,不该隐居的人隐居了,而该隐居的人却生活在最繁华的广州,造化弄人,莫过如此。

假如真的有那么一天,如若后世有人追随于我道,就叫九真派。只须记住九字,便可修行,无须再穷搜丹经佛典,慢慢体会,奥妙无穷。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2014-01-25 18:56:17

吕祖《百字碑》中,动静知宗祖,此句较为难以理解,学者常常不明究竟。是以在此略言几句。

《易》曰:太极生两仪。此两仪即阴阳。阳主动,阴主静,动极生静,静极生动,此乃物之理性,就像水冷极成冰,冰热极终成水,水热极终成气一样,造化如此,永恒不变。如何方知宗祖?宗祖者,即原如之状态,最初之相貌,又名混沌,又名无明,又名阴阳未判之前,父母生身之初。

动者,生,静者,灭。一生一灭,是以心灭,静极生动,此动乃混沌之中而生,静极一来,是以得知宗祖。又,一灭一生,动极生静,如生尽成死,复归混沌,动极一往,是以得知宗祖。一来一往,一动一静,是知宗祖,能生世间一切,能变化世间一切,无中生有,是以枯木逢春能发芽,死者能投胎复生,故佛教有十二因缘之说,无明缘行,行者动也,一切皆从无明混沌而生,动者千千万万种,故世间有千变万化。更有衰者变壮,老者变少,能生真阴真阳,能和合一切无间隔,此乃造化之规律,非人之所为,是以无为方能炼就金丹,无法才是道法佛法。若有一法,一为,一作,皆是人为,非是自然之造化,非是宗祖造化而生,又岂能夺天地之造化之妙,穷宇宙之真谛哉!学者思之。

芸芸众生,心不入道,究其原因,眷恋红尘,不舍三界 2014-01-24 09:00:40

仁者,大道至简至易,佛法亦复如此,不假造作,能于心源上舍弃世间一切,自是容易。不能舍弃者,犹如作茧自缚,虽言修行,而此身却似囿枷锁之中,欲得自由,纵是千百般作弄,犹不得自在。能舍弃者,世间一切情欲不能扰,虽处红尘,心不著境,一切犹如电影般如梦似幻,如梦幻故,是以不迷,来而不扰,去莫作留,能如是者,佛道不求而自至。


人与人的差距主要是心与心之间的差距  2014-01-23 20:38:19

以前总是一直以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人的脑袋与脑袋之间的差距造成的,直到前天在黄村菜市场上偶然遇到一幕,才恍然大悟:原来人与人的差距不是脑袋而是心与心之间的差距。

这触人心弦的一幕,回想起来当时情景是这样的:一位中年妇女在菜市场里面拉着一位男人的手,嚎啕大哭,那哭喊声,歇斯底里,哇哇哇哇叫,比死去亲人的痛苦还痛苦,事实我活几十年,未曾见过哭得如此伤心痛苦。想想大概是那男人要离开她,她舍不得他,所以拉着男人的手,失态放声嚎哭。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在这一刹那,我终于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心与心之间的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心能作天堂,心亦能作地狱。我几乎一无所有,亦是如此轻松悠然,而她一切应不比我差,只可能比我好,却是如此痛苦不堪,嚎啕大哭。这就差距,这无关学识与脑袋,这是心,人心在业力面前的差距。

如人若心不同,纵是相貌、学识、教育、经历一样,表面看似一致,事实相差万里。所以常有看似相貌堂堂的学者,作出人面兽心的事,所因不同者心。

再如人心一致者,纵学识、教育、经历等种种不同,那倒无所谓,不懂的可以学,会者可以教不会者,慢慢差距就越来越小,所因者心同。

是以世人在择偶、交友时,所选择者不应看其它一切包括才貌、地位、出身、财势、兴趣等等,只看其心,心同者,差距就小,不同者,虽在一起,亦相隔万里。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2014-01-23 19:57:44

说的正如业力,假作真时假亦真,真作假时假亦真。业力不过如此,言其有者,缘其有我,无我者,无生故无灭,无有故无觅处。

本人注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14-01-01 23:48:06
2014年元旦 朱善机注解于广州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观者,义有二,一者眼观,世间生老病死,种种苦楚,不得自在;二者心观,缘生缘灭,一动一静,著境似有,离相还无;是以离一切相,无得失,无染著,无所入,故名自在。
有所入,则入色香味触法,有染著,则著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得失,则人不空、心不空、性不空、法不空。有所入、有染著、有得失,则心被境所迷,为物所转,囿于法尘,不得自在,反之名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者,此乃心行,心者身之主,心行则身行。深者,无也。有底不名为深,是以无为,方契真如;有底谓浅,是以有为,如梦幻泡影,毕竟是空。般若者,言智慧。波罗蜜多,度义,即彼岸。时,即彼时,之际也。
【照见五蕴皆空】
照者,明也。见者,有也。譬如黑室,灯火突明,得以驱除黑暗,见种种色相。五蕴者,亦名五阴,色、受、想、行、识也。皆者,都也。空者,实是没有。
【度一切苦厄】
度者,以般若智,去除无明,是以得度。一切者,一切有情生命。苦者,身心为咎,空身、空心者无苦。厄者,时运为咎,无十二因缘轮回者无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即佛弟子,又名舍利弗。色者,心之所生,心灭则色灭,是以色与空无异。空者,亦心所生,心灭则空灭,是故不异色。色、空皆心所生,心灭则色空皆灭,是以得知色、空等无差别,色即是空。空、色皆心所生,心灭则空色皆灭,是以得知,空、色等无差别,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此类推,是以得知,一切感受、想像、作为、识别,也都是这样,心灭则一切皆灭,与色、空一样,同为虚幻,等无差别。分别者乃心,无心则无诸分别。
亦复如是,即也是这样,没有分别。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弗,故言一切法,实与色空无异,同为虚幻,本来没有,所以不生,因没有生,亦没有灭;与色空一样虚幻,没有肮脏与干净,没有增加与减少,故佛法又名不二之法,皆离两边,乃至不善不恶、不大不小、不明不暗、不虚不实、不长不短、不黑不白、不轻不重、不真不假,不松不紧,不冷不热、不得不失,等等都不是。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故言真空,没有虚幻,没有色空,没有五蕴,五蕴虚幻故,即没有受、想、行、识;真空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五根为色,意者,五根生而成,无五根便无意,故亦是空;无眼不成色,无耳不成声,无鼻不成香,无舌不成味,无身不成触,无意不成法,是故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与色空无别,皆为虚幻,实属没有。无色声香味触法,即无眼耳鼻舌身意,亦无受想行识,即无十二因缘之六入,又名无烦恼界。无眼界,即无十二因缘之名色,又名无色界。无意识界,即无十二因缘之识、行,又名清净界,离欲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乃至没有无明,即没有十二因缘之无明,也没有无明的尽头,十二因缘全无,不复再有再无,乃至没有生老病死,也没有生老病死的尽头,永远不坠十二因缘轮回之中,是名了脱生死轮回。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没有四谛,没有苦、集、灭、道,没有修证,没有感悟,也没有得与失。是故名法空,离一切相,则无一切法,无一切法则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是故佛言,实无有法,实无所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以无所得缘因,菩提萨埵即菩萨,按照般若波罗蜜多法的缘故,所以心无挂念与障碍。若有所得,若有得失,若有一法,则心有挂碍。因为心无挂碍缘因,所以没有恐怖害怕。心无挂碍故,亦无喜爱,亦无憎恨,亦无七情六欲,受想行识,色香味触法。颠倒梦想者,广义泛一切无明。是以远离一切无明与无明尽,究竟到达彼岸,脱离十二因缘生死轮回,涅磐者,永不入生死轮回,寂静永灭。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者,前世、今世、后世,所有众佛。按照般若波罗蜜多缘因,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者言无,耨多罗言上,三言正,藐言徧,即遍,菩提者言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正觉也,亦名正见,亦名一切智,通达一切法,敷演一切法而无有差错。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是以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者,乃摄心口意,降妖伏魔之用,魔生于我心,无我无心则无魔,若无诸魔,咒则无用。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是以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咒者,重心念,不重义,是以不译。

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磐  2014-01-08 07:32:45

仁者,古圣之语,莫作怀疑。法即是心义,心是圣人心,万圣共一心,心源流出义,语异而义同,义异而法同。其法虽异,同为去除众生迷妄而作如是之法。心义不是法,皆因常人之心,迷妄偏执所蒙蔽,不能了达心源,是以所解之心义不能称之为法。又心义不是法,法离心义故,是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自心是涅磐,莫作怀疑。仁者,自心之外,无有涅磐,涅磐者,心寂静永灭,不在十二因缘生死轮回之中,若有心,则种种有,有生死轮回。是故离自心觅涅磐,无有是处。自心是涅磐,涅磐不是心,皆因众生之心,生生灭灭,无有停时,其心为幻,非是本来清静性,其心造业不歇,是以有生死轮回,无有出期。是故六祖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故应云:法即是心义,心义不是法。自心是涅磐,涅磐非自心。

入定与涅槃的区别  2014-01-01 08:43:23

今日,友人请教入定与涅槃区别,是以分别解说。

入定者,诸戒俱足,不入色香味触法,心无所入而定,名为入定。是人,身虽处世间,不为世间一切物所转,世间一切苦恼不能逼,是人心不遂境,境不能迷,是以一切魔不能扰,欲不能乱,无复人间七情六欲,能入定者,自然智慧日生,离圣不远。其人虽入于定,但仍在三界生死轮回之中,未能出离十二因缘,是以有入定与出定之分,出定者,则复入色香味触法,生诸苦乐。入定者,无诸苦乐,无时间概念,无论多久,于出定后,只觉瞬间。

涅槃者,则是脱离十二因缘,不在生死轮回之内,没有身体,无复轮回,更无苦乐,没有时间,没有长短,没有明暗,寂静无声。此不同凡人之死,死者,心跳停止,神识稍后,离开躯体,便成中阴身,其身为意所生,虽无肉体,仍有人七情六欲,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天,便坠落无明,随其业力不同,于十二因缘之中轮转,故名生死轮回之中。

纵观入定与涅槃,所同者皆为无苦乐,寂静无声,不同者,一有身体,另无身体;一在十二因缘生死轮回之内,另不在此内。

略谈出离心的的产生 2013-12-30 21:19:34

偶然浏览西园论坛,恰逢几位同修在讨论出离心,趁此讨论余热未退之际,也与大家谈谈出离心的产生。

什么叫出离心呢?简单点通俗点说,就是自己生出一种觉得人世间(实际上是六道)生死轮回很苦,想要出来脱离生死轮回苦海的心。出离心的产生与真正修行有着至关重要的直接关系,没有出离心而故作表面上修行的人,就像“身在曹营心在汉”,其心难舍世间深重妻儿、恩爱、情欲、钱财、地位、名利等等,于人心难以割舍,学佛道就像气吹在猪笼差不多,无论怎么吹,还是对尘世的一切念念不忘,心始终不能离欲入道。

曾听过一位信女说:“我也知道《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唉,我就是偏偏忘不了过去。”这就是没有真正出离之心而导致无法忘记。如果有出离心,便知过去是苦,现在忆亦是苦,离苦得乐,不堪回首,不再追忆。

遥想当年佛祖之所以能舍弃王位与人世间深重的恩爱、情欲,最主要功劳来自于对生、老、病、死的反思与觉悟。这点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事实也如此,生死是最容易让人在世间产生出离心,如果没有生死,便没有出离之心。是以学道之人,一念及生死,便能增长道心。

吕祖曾有诗:学道须教彻骨贫,囊中只有五三文。这也点明了富贵中学佛学道难。人心于顺境中难以产生出离心,于逆境中出离心则容易生产。是以有俗语:吃得苦,做佛祖。不能吃苦,无缘吃苦的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人,乐在其中,不知诸受是苦,难以产生出离心。

一字言之,就是苦字,有苦方能产生出离心。这是人心,想离苦得乐,是以生苦、病苦、老苦、死苦,饥饿苦,贫穷苦、求不得苦,乃至失恋苦,失眠苦、寒冷苦、炎热苦等等,种种苦,体会越深,出离心就越强。修行之人,心至细微,乃至一举一动,吃、喝、拉、屎,看、听、触、闻,一个念头,都觉得是苦,有这样的出离心,道心就坚定到极至,任何事物无法动摇改变。

出离心至关重要,真有出离心的人,虽身处浊世,亦如莲花一样,出于淤泥而不染,有出离心之人,学佛修道,容易得就像离开陆地的鱼儿,返回水里一样,很快又能自由自在地游乐。

一切降心之法,名为佛法。  2013-12-29 08:58:29|

仁者,《金刚经》云:一切法皆为佛法。此乃广义之说,皆因一切非法与佛法,皆为心识分别产生,无有差别,是为破众生迷执之语,为使众生,莫生法心,心执佛法,反被法缚,是以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以又言一切法,即非佛法。仁者当知,法无定法,法乃随宜方便因缘而说,佛法如药,能治病者,方名良药,如不能治病,则药不名良药。人心不平等,则业有种种障,是以病有千万种,若人以一剂良药,遍治天下诸病者,无有是处。是以得知,一切降心之法,名为佛法。

仁者,何以故?盖能降伏其心,则心能住于戒,不能降伏其心,则是心放逸,不能住于戒,不能守戒而妄称佛法者,无有是处。譬如有法师者,身披袈裟,口念佛号,心不入道,如人入迷言觉,犹不能降伏其心,逢利妒而起嗔恚心,遇美色而起淫欲心,见初学而起轻慢心,见诸旁门而生排斥心,是人不能降伏其心,不能住戒离相,所修之法,虽说佛法,实非佛法。又譬如有从事工、商、仕、农者,能孝慈父母,克己修身,慎独不妄,逢害而不起嗔怒,遇美色而不起欲想,尊老爱幼,男女老少,无有偏袒,心无私、恶、淫、贪诸念,是人则能降伏其心,等住于戒,名无所修,实是心修,不名佛法,实为佛法。是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皆因于觉,觉则无无明,无贪欲痴,则能住于戒,有戒方能定,有定方能慧,是以人世间,一切若能降伏其心之法,亦名为佛法。是以得知,老、庄、一切圣贤,乃至道、非道、律规、习艺,歌唱等等,若于人能降伏其心,是名对症下药,此药于此人名为良药,使心住于戒而生诸功德,皆名佛法。

人性回归:时光洗礼后留下的精华  2013-12-27 21:16:47

清晨,散步于七夕公园广场,耳闻广场轻快舞曲《小小姑娘》,一时心有所感触,历史往事,如梦似幻,岁月如梭,时光洗礼是如此的残酷,又是如此的明智,宛如无所不筛的箩筐,美者亦筛,丑者亦筛,无一能躲得过。然而,现在留下来给我们的是什么呢?也许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未来,未来一定是精华,人心的取舍,过去曾经自诩万世不朽,洋洋自得的成就,转瞬间消逝得无影无踪,没有人提起,没有人重复,没有人感动,好像世上从没有发生过一切,现实就是这么奇妙,这是时光的奇迹,是人性的回归。

就像现在广场上的舞曲一样,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人人歌唱的“东方红,太阳升”是那样无情的给淡忘,再也没有人记起,没有人歌唱,人心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轻快、舒畅、悦耳,富有音乐节奏感的《小小姑娘》。跳舞的老太太们不是愚蠢,懂得自己的选择。再看看过去自以为是的什么语录,现在有几个人看,有多少人记得呢,历史是正确的,时光是无情的,也是最理智的裁判。这些不符合人性,当时看似天经地义,堂而皇之的真理,慢慢成为几个无聊老人茶余饭后的笑料。这些曾经激动人心的辉煌创举,其实什么都不是,它只像午后潮湿的空气,消逝无得无影无踪,无处寻觅。只有真正精华后世才能延续,只有符合人性的东西,才得以留存。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精华就是精华,无须吹嘘,无须强迫,人心自有取舍,时间会证明一切。

马虹之死的启示:道教日后必兴  2013-12-24 16:57:45

著名的太极拳大师马虹走了,走得是那样突然,走得那样匆匆,留给众多打太极者太多的怀念与感慨。

然而回头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注马虹呢?原因是因为他对太极拳的贡献?是他的学徒遍布天下?再往深层次想想,这只是外象,只能算是占甚少部分,而实质是学打太极拳者或想要学太极拳者,在惊叹生命无常的同时,对太极拳能否能有效延长生命的怀疑而引起关注,心想,每天辛辛苦苦、摸黑早起地打太极拳,到头来与平常人一样,都不过百岁,未免有些失落;再往深层处想,这实是人类追求长生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的心理体现。

如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人类在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获得满足时,却发觉即使医学科学再发达也无法突破瓶颈,怎么也无法在生命的延长上获得满足。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古老而充满诱惑的追求中去——追求长生不老。

而道教的目的,正是为了长生不老。这点与人类未来的追求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同时也注定了道教日后必兴。

目前佛教大兴,大多出于政治与人类求福、求财、求平安的心理。当人类物质生活极度丰富时,福、财、平安能轻易拥有,政治因素渐退时,佛教便成为真正的信仰,没信仰之人,不屑一顾。中国人骨子里不相信来世因果,只相信现世,所以才有“死去原知万事空”这样的诗句。且佛教从来不重视肉体的修行,把身体当作臭皮囊,但世人执着有我,这也是注定了佛教在中国以后不如道教兴旺。

现在写这样的文字,相信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认为是无稽之谈,但时间会证明一切,也许在上千年后,只是那时的道教,不会再像古老的画符,呼神唤鬼,替而代之的是科学、明晰、有效的现代道教的身心修行,全国上下,几乎人人修行。当然不会像当年可笑的法轮功与气功,而是真正的道,那是科学,是大自然的规律,顺者生,逆者死。

环视现在社会,广场舞的兴起,太极拳的普及,连广场跳舞的老太太们都觉醒,认为生命健康可贵,且天天持之以恒的,让人觉得生命之力如此顽强得让人感动,假以时日,又发觉这些运动都无法真正延长寿命时,便同样把目光投向了长生不老。

道教,一开始便是追求长生不老,前人的修行中,不断积累出丰富的经验,随着科技的发达,其中的奥妙将遂步一一揭开,长生不老将不再是秘密而是一门真实的人体科学。后人将踏着,前人修行的脚步,沿着张三丰、张伯端、王重阳等人的路一直研究下去。虽然曾经因为种种政治因素而受到打压,而科学终归科学,最终必还道教一个清白,从而注定了道教必兴。

周天后第三天  2012-02-04 21:18:55
昨夜睡觉前,学聪明了,右侧身睡,不一会还没睡着,汩汩声又从喉咙而过,不知多久就睡着了,半夜还是自动醒来,像昨晚一样。今天早上8点起床后,公园慢跑了一小圈,我一般是慢跑会,又走会,今早也是一样。小跑完,打了回太极拳便回家。回家吃完早餐,坐在沙发上,稍闭下眼睛,这种汩汩样的气体极为频繁而喉咙而过,且有伴着背后明显跳动。中午走出去,吃了麦当劳超值餐,可乐不加冰。
继走去购书中心,在等过马路的红灯时,静站立,竟然也有气体从喉咙而过,且很明显。走了五个BRT站到了购书中心,上楼看书,最后下到一楼站着想看书时,竟也一样有感觉汩汩,奇妙的是,走路与看书的疲惫,一下子会没了且感觉到全身发热。现在是每隔些时间,我只要稍收下精神,便会出现如吞食物的状况。没买什么书,继又走路回来,我算了下一共是BRT十个站点,包括在购书中心站约半个多小时,竟没有累的感觉。
回到家里,坐在沙发上。收神闭上眼睛,这种吞食的感觉,更为很有节奏,明显。直到现在,我只要身体不动,或闭上眼睛,便会出现这种状况,真奇妙,但只要开口说话或走动,这种状况便消失。像现在打字一样,就没有。但只要我离开电脑,坐在沙发上不动,或闭上眼睛,又会出现一样现象。今天也曾怀疑是病,或是甲腺,但上网一查,状况不是这样,且我也没有感觉不舒服的地方,反是神清气爽,全身有劲。真奇妙。

周天后第四天  2012-02-05 13:31:31
(2012-02-05)昨晚一睡床上,右侧,真气过喉咙如吞食般状况立即明显出现。不理会,不知不觉睡着了。半夜,估计是二点多,突然应又阳生来复,又强烈地震醒我。这回速度明显有所加快,收敛心神,感觉越来越快,全身也感觉越来越热,不会感觉像是从春天到了夏天一样,全身热得都出汗,且越来越热。因为现在广州晚上有些冷,我睡觉时不知不觉把棉被蒙上脸。我知道这时最好不动,要不然热得我都差点把头伸出棉被来。还好不久速度明显慢慢地慢了下来,又渐渐变得不那么热,继只是感到全身暖乎乎、懒洋洋,舒畅无比。没多久就越来越慢,不再感觉越了。最后我便睁开双眼,把头伸出棉被外,感觉精神很好,毫无困意,回想刚才那一幕,真是奇妙无比。披了件大衣,到厅里感觉在下半夜天气还是些凉意,对比刚才,我就像一夜之间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一样,取一年之象于一夜,如些不可思议。
沙发上打坐了会,虽然立即出现喉咙像吞食样的状况,但身体却没有像刚才一样全身发热,所以没多久,我就回床又继续睡觉,这时看了下时间是三点半。不久睡着了,今夜做了个极为清晰的梦,梦境里与真实一样,真实的让人难以相信是梦境,怪不得佛经有说,信解生死如梦,这样的梦真是奇妙无比。醒来后,有点感觉身体沉重,看来做梦,神离开身体对身体不好。好一会又迷迷糊糊睡着了。不知多久,又醒来,阳物忽然勃起,我忙收敛精神,不敢想任何事物。一会就恢复正常,喉咙一样像吃东西一样速度也很快,但就奇怪,再也没有身体很热的那样感觉。
醒来,细想下,原来一阳来复时产生的是先天之气,先天之气包含着阴与阳,不像经过阳物,故阳物不举,先天之气在身体流转造成全身发热。而后来第二次醒来是后天之气,经人气胃吸收食物,睡眠且转过人体转化为后天之精气,后天之气自然下行造成阳举之事。早晨醒来,神清气爽,回想昨夜,彻底推翻昨天对身体有病的怀疑,只感身心舒畅,浑身有劲。
七点像往常样慢跑公园一大圈,打了两趟太极拳。九点关后又陪朋友去公园逛下,打了两回太极拳,这次明显感觉,就是睁着眼睛,手脚动时,喉咙如吞食般的状况仍可以有。回家路上,就是走路,也一样可以做到喉咙如吞食般,想它动,随时不说话,收下精神便能做到,真奇妙,至此时,我想我应是能对这奇妙的现象控制自如了。

周天后第五天  2012-02-06 15:15:01
昨天下午,坐BRT去大佛寺,一路车上震动,喉咙吞食的状况一路上没有,这几天睡眠很少,在车上就睡得不醒人事。想是车动,神离身体,真气不聚。回来后静坐会,才又恢复背后跳动的感觉,昨晚睡觉,半夜又醒来,不过这回反应越来越微弱,没多久我又睡着了,一直睡到天亮。早上起来,跑了半圈公园,打了两趟太极拳,第二趟时感觉如行云流水,全身发热。但喉咙吞食的状况越来越少,直到现在写博时,几乎不再有了,真奇怪。

去公园逛了半圈回来,在沙发上静坐会,很快背后跳动,吞食的状况又出现。其实,只要我收下精神,全身不动,这种吞食的状况就很容易出现,找了很多书,也难以说明是什么回事。估计是周天刚通时有的现象,以后慢慢消失。
 
重建佛道心源博客的缘由  2012-01-03 10:17:17
说起博客的重建,不得不感谢下网易博客中的孙乐涛先生一篇大作《释永信的"武术禅"是个大忽悠》,其中文中指出"慧能战胜神秀:投机取巧的胜利"当时我看了,几乎感慨起现在真是未法时代起来,投机取巧四字竟然用到了六祖的身上,这不能不说是学佛道的悲哀。其实只要每个看过《六祖檀经》与《金刚经六祖口诀》的人,相信都会认为他在糊言乱语,六祖虽不识字,殊不知诸法妙理,非关文字,六祖的师祖位置,他是当之无愧。

不可执于无为,不可执于有作( 周天第九天 )
2012-02-10 15:10:43
周天第九天,生活与身体各方面已恢复如往常,回想周天一周,很明显改变了我的体质。道非周天,周天只是道的轨迹,有迹即非道,是以自警,不可执于无为,亦不可执于有作,平常心即是道,是为记。

周天后第八日  2012-02-09 09:07:59
昨夜,心很静定很自然入睡,半夜应是差不多两点,自然而醒,没有像以前突然震得利害,只感觉到很舒畅,慢慢发觉,原来竟然是胎息状态,即不用口鼻吸呼,只是喉咙慢慢有规律地下下动,且跳动的不像以前那么激烈,而是很自然,很舒畅,丝毫没有感觉到闷。不知多久,这现象自然停止,我动了身体,看看时间是2点多。继又心无杂念,不理会,没多久又自然睡着了。下半夜做了两个梦,一是有美女来求欢,欲应她求,但心知非合乎道,突然自然念了观世音菩萨佛号,梦境自然消失。二是父亲去世之梦,骨灰在前,心无悲痛,因为父亲年纪过老,去了也是解脱,梦境自然消失。早上醒来,精神很好,慢跑半圈公园,打了三趟张祖太极拳。

周天后第六天  2012-02-07 17:50:06
昨夜头在被外,右侧睡觉,刚躺下喉咙便有汩汩吞食状况。不理会,睡熟,估计是一点钟后,突然又像往常一样醒来,感觉一个小圆球似的小物体从肚脐下下降到下丹田,很明显。全身立即感觉到越来越热,且喉咙汩汩士也越来越激烈,要命的是越来越热,没一会,全身像刚从桑拿里出来一样,全身都湿了,好在又慢慢不热了,最后感觉平静了,我便睁开眼,拿了纸巾擦汗,看了下时间1点37分。全身舒畅,难以形容,觉得与《金丹四百字》写的一样"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欢合,魂魄如母子留恋"。
心中有所欣喜,毕竟这是难得一见的妙境,接着又右侧,慢慢体会下喉咙的感觉,相信这绝对不是病,果然没多久我会发觉,其中的奥妙,原来,自从周通的第一天夜里起,喉咙的汩汩跳动,内息呼吸造成,现在我只要用鼻子吸一口气,竟再也感觉不到自己呼气,只感觉到喉咙动八下,也不觉得气闷,便很自然又用鼻子吸一口气,细心数数,几乎没有超过喉咙动八次。
回想周天通那夜起,喉咙一天像吞食般汩汩,原来不是真气流通,是在产药时,身体自然而然转为胎息。此后只要收敛精神,内息便自然而行,外息闭内息行,内息行走,如鱼在水中呼吸,两腮一张一合,又似婴儿在母胎中呼吸,在修行中便是喉咙一动一动,初时平躺身体不习惯,表现为汩汩出声,熟后左右侧,或最好是打坐就只有喉咙一动一动,如吃东西般。
至此,能随收所欲控制喉咙的跳动,甚至随时身体不动,吸一口气,喉咙便能汩汩而动,感觉不到呼气,真奇妙。

周天第七日  2012-02-09 08:59:04
周天第七日即是2月7日,晚上很自然而眠,一睡到天亮,故没写博文。也像往日一样,慢跑后打太拳,下午股票收市后,走路去了趟购书中心,在路上发觉,今天的在走路过程中,只要步伐不快也能吸一口气,喉咙跳动八下,不用呼气,吸气没几下身体热了阵,再也感觉不到天冷。来回一走了一趟,不用坐BRT,没有累的感觉。

张三丰证实六神通真实存在 2012-01-30 11:04
佛教所说的六通为: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
张三丰在注《百字碑》中说:功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遭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像张三丰这样的修行之人,发如此之誓言,说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可见六通真实存在,只是我们凡夫俗子,无法领会罢。得知六通真实存在,益增修行信心,坚定信心,献身佛道,终身无悔。

明贤法师问法之这是什么境界? 

偶无意间浏览凤凰网的佛教,看到明贤法师当年问法的情景,有感而发。以下先引用博文原文:
记得第一次走上云居山的那天晚上,我偕同三位道友迫不及待地拜访了一诚长老。进到丈室,顶礼问讯之后,主宾各自坐好。我即由座位站起来,满怀自负地合掌问道:"大和尚,请问'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这是一个什么境界?"大和尚低头抿了一口茶,似乎沉浸于那悠哉的滋味中,继而猛然一喝:"要修行啊!!!"我惭愧得由脖颈到脸红都成滚烫。从方丈室告假出来,四人同行,一路无话。
仁者,此乃无我相之境界,我相已除,故无喜忧,人相未尽,心不能转境,虽得幽趣,仍随境转。大和尚乱喝,实误人子弟,若是明师,不轻初学,明贤求道,执著我相,脸红耳赤,若是了悟光体无二,无我人相,智慧日生,无求无得,不出此问,不见惭愧。

真学佛者,当如是乎?!2012-09-07 23:29
仁者,真学佛者,应当如《佛遗教经》所言: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
像广州有学佛者,以学佛为助人为名,实是推广药品,深失我佛本意,纵吹得天花乱坠,不免自身精气焕散,口气秽臭,自惭形秽,如此百般作用,无一是处;真修行人,神清气爽,吐气馨香,不著外物,不执人我,不造作,是以不自缚,反之盗世间万物,以利人我,盗心不除,尘不可出,仁者思之,是以引用上文,以正世人正视听。

执延色身永葆青春(2002.1)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有生必有死,自然之理也。盖四大本空,此身本无,故有假托色身,幻现于世,凭之修行以了脱生死。是以世尊取本舍末,惟恐世人执于色身,滞于臭皮囊,而无说色身之妙用。今白玉蟾有感于网友灵犀女士,年过半百,青春犹在,复观世人迷愚,妄作尘劳,未老先衰,道未闻兮身已死,悲怜众生,于此略说执延色身,永葆青春经。
  盖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用。身之所以凭依者,精气也。精气之统帅者神也,神之发源处心也。是以知心能让人未老先衰,心能使人永葆青春。然此精气者,非后天有形交感之精,非后天呼吸粗浊之气;乃清净无形先天之精气。古有"得之者生,失之者死"之说,得失者精气也,生死者言色身之无常。
  此先天无形无色元精元气者,乃天地之根,宇宙能量之本,虽分为二,实是一物。在人身随时变化莫测,皆因心意。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夫人之一身,其心之神发于目而能视,视久则心神离,不在乎贪而丧心;肾之精发于耳而能听,听久则肾精枯,不在乎淫而败肾;肝之魂发于鼻而能嗅,嗅久则肝魂散,不在乎嗔而损肝;肺之魄发于口而能言,言久则肺魄耗,不在乎躁而耗也。是以知久视、久听、久言、久嗅,推至七情六欲,喜怒衰乐,损耗精气,伤害内脏。丧失其内本,外则何言青春?
    故人若能内则清心寡欲,爱惜精气,专气致柔,呼吸绵绵,保五脏六腑不损伤,外则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则青春自易。盖食多则易伤肠胃,味重则薰伤内脏,故食须因人而定,清淡为宜。起居有常,春夏秋冬,顺应四时,神困即眠,心地清净,故睡则形与神合,恬静无梦,觉则无忧,神清气爽。不妄作劳,形倦即休,固塞三宝耳、口、目,精神内守,弱志强骨,恬淡虚无。谨守于内,勿逸散昏乱于外,外有作为,内则无为。
  环视今之人则不然,或以酒为浆,以妄为常,纵情淫欲,醉以入房,欲竭其精,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或饮食无度,起居无常,日夜颠倒,错乱四时,虚风邪气,不知避之有时;或忧心积虑,勾心斗角,疲于生计;更有甚者,吸毒吞烟,荒淫无度,如蛾扑火,自取灭亡,最终导致百病缠身,医药罔效。
    是以人若能取是舍非,无诸嗜欲,虚心实腹,根深蒂固,则能执延色身,永葆青春。假以色身,穷理尽性,破除迷执,究竟到达彼岸。

指鹿为马之《香港佛教》六祖识字  2013-12-21 20:15:21

今天偶然浏览《凤凰网》佛教专栏,看到首条醒目文章《六祖惠能不识字吗?揭秘惠能大师文盲讹传真相》,读罢总有种指鹿为马的感觉,但却怎么也想不到会出现在《香港佛教》这样专业的刊物之上,这是对《坛经》的挑战,对佛经的亵渎,为正世人视听,是以撰写此文。
其文写道"惠能大师三岁丧父"又"在《释氏稽古略》中有生动的描述:"母守节育之。及长,家益贫。祖乃采薪,鬻而供母。"可以看出幼年的惠能,家境原是不错的。"这是明显的混淆黑白,颠倒黑白,明明写着三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把六祖扯大,刚长大,家益贫,也就是说本来就穷,益就是更加穷。六祖才捡点柴来养活母亲,怎么有钱读书,而此文竟说,幼年的惠能有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么。
 且不理此文如何诡辩,仁者,不如回过头来看看最有权威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原文所记载。
其一: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其二: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
《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其三: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
 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
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其四:
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以上四点,明确说明六祖不识文字,可笑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编出如此荒唐的文章刊登在《香港佛教》之上,殊不知佛法正如六祖所说一样,诸佛妙理,无关文字。佛法非是学识,乃是性源之上的修行,是以有一落言诠,即非真谛之说。
如此指鹿为马之说,有哗众取宠,搏人眼球之嫌,然细细谛思,非是偶然,如今佛法日趋成为学识之风益盛,谩言者多,实修者少,不守清戒,贪著身心,学竞师位,人我不空,自以为是,学佛渐沦为名利之争,身披袈裟,心不入道,此乃佛道之不幸,万佛之悲哀。

致玄空大师:色心不除的困惑  2013-12-10 23:09:29

昨日玄空大师来电话,谈论其间,言及如今名利之心已除,唯独色心,难以遏止,是以困惑,言下不知其诣。
仁者,盖色欲,虽曰本空,但人因父母色欲而生此身,与生俱来,感染最深,缔缘最重,此色心也最为难除,最为难降伏。是以《金刚经》须菩提首问:如何降伏其心?六祖悟为:应无所住而生其生。如此住心,心无所住,不住色香味触法,即能降伏其心。吕洞宾悟为:应物不迷。不迷世间一切事物,接应世间一切事物,应而不著,不著色香味触法,是名不迷,不迷者即能降伏其心。李道纯悟为:守中。《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乃七情六欲未萌之前,清静无为,是以能守之于中,亦能降伏其心。
仁者,理虽如此,然平常之人,须是循序渐进,《阴符经》曰:机在于目。目者乃心灵之窗口,目注久则心神离身,是以修行之人首戒于之目,故《老子》曰: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治心如治国,民心不乱则易于管制。《周易参同契》亦云:耳口目三宝,固塞勿发扬。是以修行之人,须是戒于之目,是以儒家有非礼勿视之说,勿以为是迂腐之言,此乃成圣成贤之要。
仁者,是以修行者,不应看黄碟、黄书,遇见美女,对境无心,见如不见,如若饱暖仍生淫心,如何是好?
《菜根谭》云: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佛陀曾教导众生不净观之法,《佛说摩登女经》中如此描述:佛言:'汝爱阿难何等?'女言:'我爱阿难眼,爱阿难鼻,爱阿难口,爱阿难耳,爱阿难声,爱阿难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泪,鼻中但有洟,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处不净。其有夫妻便有恶露,恶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于是身有何益?'
《四十二章经》中更有妙法: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於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仁者,如上之法,皆为摄心,使心不放逸,又名为戒。《佛遗教经》曰: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能戒之人,乃至于耳听之而不闻,是以精气不从耳泄;眼视之而不见,是以精气不从眼泄;口食而不知其味,无心于口,自然语言不出,少语是以精气不从口泄。是人平时饮食积累谷气,且能固塞耳口目,是以精气不外泄,体内精气愈积愈足,乃至阳物(俗名老二)不欲而自起,此时若能清心寡欲,方能后天招摄先天,一气回归,出现一阳初现之现象,精气顺督脉从脊后而上,经过神道穴而化为神,过后枕穴俗称为还精补脑,下任脉化为津液,循环一周,是名周天。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仁者事实如此。此时人体精气充盈,最易生淫心,看见美女,倍感刺激,睡梦之中更难把持,平常之人,情窍已开,此时梦中最易走泄精气。是以修行之人,睡眠亦须戒除,因神足故常无困意,若无困意,不可强睡,若强睡,魂魄易出离身,梦如真实般清晰,幻化为色魔色欲,精气溃然走失,是以《楞严经》首曰: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古人云,不识阴阳莫乱为。是人一阳初动之后,精转化为气,阳气充足,顺若不懂得调节阴阳平衡,生理上亦容易出现偏差,阳气炽盛,身如火热,欲念一动,如陷火坑,是以有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之说。古丹经云:但知行二八,便可炼金丹。盖言阴阳平衡矣。是以古人形容人心,狞恶如狼虎,难以降伏,能降伏者,即能转害为恩,转杀为生,即能调伏阴阳,故曰一阳一阳谓之道,是以得知降心之道,即是圣贤之道,降心之术即是神仙之术,降心之法,即是佛法。能降伏其心者,不名凡夫,不能降者,是名凡夫。
仁者,《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金丹四百字》云: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其真土者,即真意,又名净土,若无清戒不名真意,是以摄心清静方能留住真阴即真铅,真阴反制真阳即真汞,于是心火得以下降,无须造作,身心自然泰定,故曰离欲,故名降龙伏虎,又名阴阳相交,又名水火相济,又名坎离相交,是曰因戒生定,身心不动,又名性命双修,又名克己修身。定中色心不除亦无,方知情欲本空,皆因世人心不入道,贪著斯事尔。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012-01-01 12:34:07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以前读《金刚经》读到此句时,只是一掠而过,没作深思,昨天再看到此句,不禁深深赞叹,此句应是我佛真言,只是常人不有心钻研罢。盖一切法皆为有为法,有为之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转眼成空,有为即与道违,无为则与道合。世人往往只是偏好有为之法,穷追不舍,殊不尝体会无为之妙也。道非为而得之,无为道自归。成仙成道,成圣成贤,成魔成妖,皆由有为无为而有差别,圣人无为,则无所不为,贤者为之则为贤者,妖魔为之,则为妖魔,无为则无妖魔也,是以故知降龙伏虎,驱除妖魔无为最妙,盖无为则一切自消,本性自现当前,不修而修,不炼自炼,奈何人心不闲,想无为反为有之,万般造作,到头来仍为一场空,自从领悟无为之妙,方知道不用修,妙哉!

一首让人心灰意冷的诗

人间富贵花间露,
世上功名水上沤。
功名傀儡场中物,
妻子骷髅队里人。
   这首诗是在忏云法师集里看到的,其中最后一句,让我感到非常心灰意冷。妻人尚看作如此,世上还有什么可恋?时下,不如回光返照,得一时之清凉。活了几十年,感觉书上所云,并非虚假,世上无一可开怀,何不收心向大道。
   近来,爸的失踪与找回,有惊无险,爸的苍老,对我的心灵感受也是极大,回首前尘,几十年在我眼皮之下逝去,向道之心愈感强烈。有道是尘世中炼已,股票,钱财渐渐从有兴致,到平淡处之,钱财存贮再无心关注,心亦慢慢平静。
   愿我重新开始漫长的修行之路,永不退却。

以象棋开启世人智慧  2012-01-01 12:38:48

世人愚昧不堪,盖宿世智慧未开,往往教人心向善向道,无从下手。是以有吕祖欲度百人而未果,地藏菩萨愿誓度尽众生,地狱不空不成佛。记得往昔我曾以象棋开启一旧友之智慧,使之明其前后与进退,懂得世间万物之细微取向与源往。虽不能心与道合,但宿世智慧渐开。是以我又老例重演,这些天在我的宿舍摆与同事朋友们下起象棋。姑不论象棋技巧之高低,有的人输了一局便心烦意乱,急躁之中,越输越多,其实我并不深想,只是我的心态较平静罢,有时我输一局,或几局,但我的心态不变,赢者往往得意自大,大意之间,又给我赢回。再加之一般是晚上下棋,下至下半夜往往其它人精气神不足,极容下错棋,给我轻松赢。以至至今,没有人能多赢我,盖并不是我的棋艺有多高,心静,精气神足故也,故无敌。老子说,夫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诚如是乎!

仗毅力何畏风霜雨雪,具精心哪怕琐事尘劳。2012-01-03 09:50
 这几天也许因为气温较低的原因,脑里老是冒出雷州天宁寺门口四大护法金刚两边的对联"仗毅力何畏风霜雨雪,具精心哪怕琐事尘劳",可能与原文有所出入,但大体意思,不会相去甚远。仁者,学道何尝不是如此,古语有志者事竟成,此志不渝,专心致志,一意不散,守得明月,终有云去雾散一天,我辈无能,今生无缘得明师指点,如盲人摸象,或得一知半解,片言只语,如终不放弃,世间一切皆变,唯独道心不变,又何来怕世间琐事与尘劳呢?!

有感于炼神之道  2012-02-14 21:54:41

盖闻"专一而不变,纯粹而不杂"乃炼神之道,仁者,复迷于一,一既不定,何为不变?心之未定,杂念纷纷,何来不杂?是以欲炼神反多增一念,茫然不知何宗。兹有昏久则昭明一法,简单而实用,试之屡爽,炼之有效,恍若穿越时光,炼神之妙竟至于如斯!盖精足则易生气,气足则易生神,故欲炼之于神,必先炼之于精气,精气足,神方能炼。闲暇之时,宽衣松带,食不能饱,自然而坐,想之睡眠,久之则神昏沉离身,此时俗称坐着打瞌睡,头一震则神旋回身,此时猛一灵光,定住则定住神,此时念头未生,身心合一,灵台空寂,久久,双眼自开,一样感到灵空灵光,性地皎洁,不知不觉时光流逝,身心无知觉,渐觉炼神之灵妙。

圆觉经里的"空身"之法 

《金刚经》里四句偈首是空身之说,盖如何才能空身,如何是空身呢?重看《圆觉经》,众修不妨学学里面的"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吾观世人聪明有如下图2012-01-01 12:44

 
百般造作亦如骷髅跳舞,虽逞一时之快,却换千古之凄凉无奈,换来阵阵掌声雷动,细看无非几根枯骨在跳动,我欲何为,所做为何?愿世人观此图了息争雄好胜之心,千古风流人物,聪明才智盖世,皆归尘土,何不早日回光返照,一心向道?!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2012-01-03 10:00:15

今早重写《阴符经》经典名言,为的是给同修指出一条明路,当今世界是物欲横流社会,人处其中,盖心未定之前,难免迷失方寸,已知迷之甚远,仁者却无力回天,如何是好?盖心之为物,如世间万物同理,有生必有死,既生之时,挥之不去,顺之于自然,既死之后,收之于目,神光内收,心不外驰,返之于内,内心已死,大定可期,缘生缘灭,莫不有数,我今收得本心,未敢深藏,愿与同志者共勉。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与十二因缘断灭  2013-12-26 16:44:42

仁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得须陀洹果者,能断十二因缘之六入,是人虽有眼、耳、鼻、舌、身、意,逆而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不著受想行识,其人无复有念我得须陀洹果,是以其人烦恼不生,不受异类之身,是名逆生死流。
斯陀含名为一往来,因心有一生灭,而无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得斯陀含果者,能断十二因缘之名色,是人前念方著,后念即离,前念妄起,后念清静,其人之心,有生有灭,有增有减,虽著欲界,旋即能离,是以欲不能扰,苦不能逼,得离众苦界。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得阿那含果者,能断十二因缘之行识,是人动静俱灭,心无增减,故名不来,其人之心,生而不增,动而不扰,灭而不减,静而不忧,又名不还,而无所不还,得还本来清净面目,是以得离欲界。
阿罗汉名为无生,无诤故无生,无生故无死。是人能解空离欲,心法俱空,住于实相,因实无有法,实无一法所得者,若有一法,若有所得,若有所失,则为有诤,是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得阿罗汉果者,心无生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以能灭十二因缘,脱离生死轮回。
仁者,以上四果,又名四沙门果,即是断灭十二因缘之行,又名阿兰那行,亦名清静行,无所行,无所不行。此行,无得无行,心无所诤,是以又名空行,若有所行,心有所诤,即与物竞,是人不解佛意,坠入十二因缘,生死轮回之中,无有出期。

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旺于卯,阳盛于酉,故当沐浴。  2012-03-09 16:26:40

仁者,阳生于子,阴生于午,此在身中自可体验。盖心生于物,死于物。死者乃生之根。若欲阳生,必先心死。心死,则尘灭,有如沐浴,去其尘埃,露其本真。时至神知,人欲未泯,真阳不生,真阳发生,不假造作,自然返本还源。仁者,当知阴阳实乃一物,阴若不旺,则真阳不长,真阳不旺,则独阴不生。是以知阴能生阳,阳能生阴。古人之言,洞晓阴阳,不外阴阳相生,阴中含阳,阳中含阴之理。盖子午卯酉,比喻也,在人身中如天地般,亦有子午卯酉时。身中阳生之时,一动自知,是以阳生于子,身中阴生之时,身心入静,是以阴生于午,不必泥于时钟也。子时阳生,旺于卯时,若不沐浴,则阳过旺有走失之险;阴生于午,盛于酉时,若不沐浴,则阴过盛,有偏差之险;阴不旺,阳难生,是以独阴不生,孤阳不长,是以知沐浴即修性息念耳,是以知阳旺阴盛之时沐浴即性命双修也。

夜来铁汉细思量,几个惺惺几个悟。  2012-01-03 10:06:24

夜来铁汉细思量,几个惺惺几个悟。这几天脑里不知怎么总是冒出这句诗句,也许是觉得时光的流逝,人生实在太无常太短暂,这些日子,忙于网站,对修行几乎是淡忘了,网站一搞好,夜来又开始对人生的反思。深夜,细细思量,这句诗句来表达我的心境是最为贴切,红尘苦海,世事无常,何苦痴迷呢?!回光返照,人生自有百般乐趣在,追逐物外,到头来还不是空遗喟叹,望天下铁汉,见此贴者,夜来细细思量,世间皆幻,唯有修真,才不枉此生。溺于金钱美色,铁汉变糟老,此亦非本意,何不早省悟?

一二三,三二一,此理易知,难行。  2012-01-03 09:53:14

一二三,三二一。此实千古得道之秘,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修道即正好相反,然此理世人易知,实举世难行,昨晚静坐,聆听无弦之曲,真精返源,一觉醒来,浑不觉天寒地冻,四肢精气充盈,无语半天,走路不累反觉身体发热,复证吕祖忘言养气之旨,实名言至诀。不意竟错走至广州三元宫,熙熙攘攘,竟找不到一本道书,不禁喟然长叹,此道已非原道,已演变成世人赚钱之道。

十二因缘顺逆观与逻辑推理  2013-12-20 06:53:25

众所周知,十二因缘乃: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乃顺观,加以智慧,逻辑推理,于是推出: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
简单点用现在的话说,无明就是没有,没有色相,没有名字,《道德经》曰:无名,天地之始,所以叫无明。无明然后就产生行,行就像动,像静久生动一样,自然而然产生,非是有所人为造作,是自然造化的规律产生的。行然后产生识,识就是识别,是可以分别出来,有分别就有是非,所以行然后产生名字、颜色,是以《道德经》曰:有名,万物之母。名色然后产生眼、耳、鼻、舌、身、意,此时已有身体与九窍,有六入之后然后才有触觉,触觉才产生心理感受,感受才产生爱情与七情,因爱产生追求、厌离与取舍,所以叫取,因有七情六欲与追求而产生男女阴阳交合,是以女人得以怀胎,所以叫有,怀胎有后所以产生生,是以有小孩出生,有小孩子出生长大后,就会因为老、病、死等而产生忧愁、悲伤、苦恼。
仁者,是以无明灭,则一切皆灭,消除无明则为了脱生死。这是从源头上断灭因缘,使十二因缘无以顺生,是以无无明则无行,无行则无识,无识则无名色,无名色则无六入,无六入则无触,无触则无受,无受则无爱,无爱则无取,无取则有,无有则无生,无生则无老死忧悲苦恼。
以上乃顺观十二因缘,下面略说逆观十二因缘。
人世间老死忧悲苦恼,归其因缘,皆因有生,如果没有小孩出生,也就没有人世间的老死忧悲苦恼,是以《阴符经》曰:生者,死之根。生,就是因为有,人就是因了七情六欲与男友交合才会有生,所以有是生因,有为生本。有,因为有取,取因为有爱,爱因为有受,受因为有触,触因为有六入,六入因为有名色,名色因为有识,识因为有行,行因为有无明。归根到底,皆因无明,是以得知,老死忧悲苦恼,终其所由,无明为咎。是以去除无明,则一切皆灭,能离生老病死。
最后引用《长阿含经》佛所思惟,加以说明,逆观十二因缘,更为清晰。
《长阿含经》曰: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试问修行路上,心与谁同?  2012-01-03 09:58:40

修行路上,一直痴心未改,奈何身于尘世,世间情爱未免让人失魂落魄,几番挣扎,直弄得身心疲惫,痛不欲生,今日再见兄长与父亲,惊诧时光催人老,回来孤舍,慢慢回想,世间生病老死,最易让人生出离心,一时回光返照,直感心如岩石,世间情爱如刀,虽留下痕迹,未能动摇其定,心知此生若无世间情爱,此身不易减灭,一时魂魄回身,真人归位,冷眼观看世间,多少风流,皆化尘土,知否?知否?虚无合大道,自从悟彻虚无两字,一朝入道门,痴心从未改,试问修行路上,心与谁同?

外息不断,内息不生 2012-03-17 23:39
仁者,外息不断,内息不生,真实不虚,然而此非有意而为,乃是虚无之际,真阳发生之时,真气下降重楼之时,自然隔断外息,口鼻呼吸之气,自然而然断止,内息自然汩汩而生,如吞食物,如鱼于水中,又如婴儿在母胎之中,绵绵不绝,不出不入,故名胎息。
仁者,莫见胎息之名,便自闭呼吸,如有意闭之,则反易生病,非是自然之道。固守虚无,身心不动,自然而定,内息自生,胎息经曰,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心不动念,不来不往,不出不入,自然常住,诚如是乎。

为亲人朋友略说养生之要 2012-01-03 10:05

近来二姐来电话说身体大不如从前,关心之余,发短信略说养生要点在于身神合一,虚心实腹,抱一守中。又有朋友身体常处亚健康,又告之,少说话,少思考,身心合一,自然调节身体。现在回想虽是随口说说,却无不与大道吻合,实乃养生之精髓,盖人之基在于肾,肾气弱,则身体虚,少说话则气不散,少思考则神归,神归身体,身心合一,抱一不散,精气返源,肾气自足,肾气足, 阳气生,阳生则阴减,百病自却, 身体自壮,是以记。

无花无酒不成道  2012-01-03 09:57:13

有道是"酒是良朋花是伴,无花无酒不成道",仁者,酒色之场正是练心之好时,护意如守城,一丝不可大意,时刻不能放松,一念之差,便入欲界,无益修行。仁者,目光即神光,神不驰于外,目光可收,意定,则猿心自伏,一念清净,便得一刻之清凉,花酒风月之场又能奈何我哉!

清修是我毕生的梦想 

在我的内心一直有个永远的梦想---------清修.我当然不会像传说中的和尚一样的迂腐,我认为修行一门极为深奥,至今科学还无法揭开的人体科学.不过以我个人感受吃素的确对身心的修行,有很好的帮助.这个梦想,也许永远只是梦罢,如果这是真,那是我人生一大憾事,像我这样的人,从小喜欢佛道,而且对佛道有深深的体悟,如果我能专心研究,相信肯定揭开古时传说的迷.
      我揭开人生是否真的有白血之迷,想揭开人的神魂出窍究竟是什么回事.......
      事实上我更喜欢独自一个人静静坐着心身舒畅无比,心无杂念的感觉......哪怕是短短的瞬间也值得我毕生去追求.

人间佛教,是名善法,非是佛法。

仁者,所谓人间佛教,是名善法,非是佛法。知则无咎,若以此为究竟,是人不解佛意。仁者,行人间佛教者,于此善法中,是人,心虽向善,而不入道,于细微处未至心源,尚有余贪,贪求福报,不舍世间,希冀今生来世。欲求菩提而不入禅定,欲度众生而不自度,如瞽者逢人说光,无力言服,无有是处。是人不认同诸受是苦,不舍三界,独如火宅,不认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是人不认同受、想、行、识为空,身喜舒适,意好顺承,好为人师,集众诵唱,相互吹嘘。以是人著人、我、众生、寿相而行布施,虽有福报,实名善法,非是佛法。
仁者,云何六祖复言,佛法在世间?盖离世间意,是以下言,不离世间觉。觉者,觉悟世间脆弱,不久将坏,世事无常,生老病死苦恼,是以得生出离之心,舍弃帝王之位,舍弃一切贪嗔痴,乃至觉悟,诸受是苦,得转苦谛,方知贪欲为苦本,去除贪欲,得守清戒,乃至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是以离世间觉,无以寻佛法,佛法在世间,只缘人之觉与未觉。
仁者,云何《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盖一切法皆为心所生,是以心灭则种种法灭,心生则种种法生。法虽不同,实源于心,法虽有别,皆是有为之法,是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心灭则法灭,法虽不同,皆是无为之法,灭实不二,是以说非一切法。是以《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写完此博文,友人犹不解其意,是以再加以简单解说。
有言:一落言诠,即非真谛。也就是说怎么说,怎么解释都是不对的。因为所说的佛法,都是人的心识,分别心所产生的,与其它一切法一样,都人的心识,分别心所产生的,所以说佛法与一切法都是佛法。又因为这一切法,包括所说的佛法,皆是心识所产生的,所以又说这一切法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再比如,人、猪、狗、猫,吃、喝、拉、屎,也都是人的心识,分别心才有的,如果没有分别,那人就是猪、狗、猫,就是吃、喝、拉、屎。所以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佛法,而这一切的一切,又不是佛法,佛法如道一样,强名曰道,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如此放生,于心何忍。  2013-12-28 15:45:04
今早,有缘来到广州大佛寺,本打算请几本书便作返回,不料却遇上寺内声势浩大的放生活动,于是虔诚靠近,停留片刻,驻足观摩,是以有感而发,成此文字。
仁者,放生之意,是不捕不渔不杀,任由一切有情生灵自由生活,非是捕后而放其生。尔今如此放生活动,虽名善举,实为残忍。何以故?仁者当思,汝观鸟笼,编织崭新,笼中之鸟,成千上万,此众之鸟,非是有难而困,实为人捕而圈。放生之人,购买而放,来此放生。仁者,若无购买者众,则无捕捉圈养出卖人,更无编织鸟笼之事,是以得知,购买为咎源。仁者,如此放生,于心何忍。试想笼中之鸟,哪只愿意,囚笼而放?譬如有人,没有违法,先坐牢狱,日后放归,其人宁愿坐牢狱再出否?否也。是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再深想想,于捕捉圈养过程中,偌多只鸟,多少只伤亡,多少只生离死别,妻离子散,汝等于心何忍,于心何忍!
夫放生者,乃先圣体上天有好生之德,人与一切生灵同为有情生命,因坠轮回,改头换面,变鱼变鸟,变牛变马,实为宿世亲家,身虽有异,本性相同,同有悲欢离合,伤痛病死,是以杀生为杀亲,不杀生实为不杀亲,是故佛诲众生,慈悲为怀,放生戒杀。
写完此文,犹感不尽其意,是以从外面回来,再续其文。
仁者,如此放生,有两处不妥:一者,诸放生鸟置于大雄宝殿门前,拉屎放尿,污秽不净,于佛不敬。二者,诸放生鸟远离山林,囚笼城市,此地放飞,虽获自由,难以觅食,难免饥饿,或再遭人捕捉。
哈耶克说:"在我们竭尽全力自觉地根据一些崇高理想缔造我们的未来时,我们却在实际上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与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东西截然相反的结果。"
如此放生,适得其反,欲作放生,反错杀生,欲求福报,反损福禄,欲种善根,反造恶业,是人不解功德不在身外,乃自心性有,心迷于法,欲求佛法,反被法缚。
古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诚如是也。

如何方名降伏其心?  2013-12-13 18:42:13

前日,有友请教如何名是降伏其心,降与未降者,有何差别,愿闻异同。吾即拟一形像比喻:有俗语云:狗改不了吃屎性。譬如有人给狗喂以人食,经年之后,若狗闻见屎时,依然吃得津津有味,是狗以屎为香,狗性未改,虽吃人食,狗仍是狗,总与人别,是名未能降伏其心。又譬如强迫某人吃屎,过后复予香馔,其人仍以馔为香,以屎为臭,人仍是人,总与狗别,是名降伏其心。
能降伏其心者,譬如上面比拟,其心虽能降伏,于色香味触法,未能空离,复被世间一切情欲名利所迷惑,犹能迷途知返,心悦梵行,赞叹佛道,是人譬如吃屎,仍以馔为香,以屎为臭,是人仍是人,而不为狗。未能降伏其心者,亦譬如上面比拟之狗,常沉缅世间一切情欲名利,乐此不疲,不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不觉五浊恶世,不想出离,是人亦如狗一样,虽食人食,仍以屎为香,究终为狗。
仁者,降伏其心,其义境有二。一者,其心未降之前,心不戒定,触七情六欲时,能惩忿窒欲,于欲火中得一时清凉,塞地狱门,开菩提路,是名降伏。二者,其心已降伏,心住戒定,心不动念,欲不能干,情不能动,如如不动,虽触七情而不著,虽入六欲不迷,是名降伏其心,是人名未来圣贤,又名半路神仙,又名亲近菩萨。

如何降伏其心?  2012-01-03 09:34:14

身在婆娑,心在尘劳,烦恼万差,不外心魔,如何降伏其心?盖心之为物,最灵最圣,最狞最恶,遇境似有,境去还无,烦恼如疮,触之弥显,抚之愈大,香烟、酒精、毒品,莫能降伏,反迷其心智,失其本性,世人七情六欲,充沛胸中,莫以能除,如蛾扑火,沉水入火,自取灭亡,吾辈应以无为油和之,复以无名璞镇之,使物不竞,杂念不起,坚守意念,令魔不侵;过去已减,徒追无益,复归清静,净念相续,绵绵不绝,一念清静,云开雾散,烦恼如山倒,释如冰雪融,本性真如,心地湛然清净。
是以当知世间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破灭如尘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生则种种法生,心静则尘如遇水,水止则清,尘归尘,水归水,浊归自浊,清者自清,互不相干,土沉其下,水清居上,心源自清,尘土自降,不假造作,清静无为,晶莹剔透,任世间浮尘土混浊浮沉,亦未能易其本质,是以我佛曰真如,真如之地,心境不生,无诸妄念,不生不灭,六贼不侵,烦恼不竞,正念当前,泰定如山,久之心光自生,笼罩全身,如金刚护体,坚不可摧。世间万物可坏,唯此金刚心不坏,世间一切可变,唯此金刚心不易,一切有情皆沉沦生死轮回,唯此金刚不坏之心,卓然独存,免其轮回。

末法时代破除迷信扶持正法(2002)

    如是我闻,一时白玉蟾在互联网,佛教在线网站,智慧社区,与无数网友学者平等论法。当时白玉蟾,手持鼠标,指击键盘,假立文字,点化迷津。
    时有智慧长老,发大慈大悲心,诚意请询:
    尊敬白兄,末法时代,人心愚昧,利欲薰心,奇货可居,迷信猖獗,谬言迭起,殃民祸国,湮没正法。应何破除迷信,扶持正法?
    白玉蟾言,善哉善哉。智慧长老,因大慈大悲故,忧民忧国,惟恐正法蒙晦,善得我心。你今谛听,当为你说。
    善男子,善女子,依据宇宙能量互转不变永恒定理,应如是破除迷信,扶持正法。唯然白兄,愿乐欲闻。
    白告智慧,人与宇宙,本是一体,宇宙一切,人亦映象。心如镜子,诸力如灰尘,无诸灰尘,无所不清,无所不显。
    宇宙,无量无边。非空,包含一切物质;非不空,一切物质俱是无常,有生有灭,故曰真空不空。盖一切状态,有形无形,有色无色,有味无味,无有定体,有亦复无。固体、液体、气体,三体包罗万象,能量转化无穷。人心亦然,贪、嗔、痴三毒,心念一动,差别万千。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用,若身心与宇宙合,转三毒成戒、定、慧,宇宙能量,无所不在,无所不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则何处不是正法?何处无有如来?何处不是净土?
    如来者,自真如来之本性也。如者不生,来者不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能量永恒。人心如此,则谓明心见性。其性不善不恶,不明不暗,不是不非,不偏不正,远离二边,是名不二,今谓正法,即名佛法,喻之净土。其性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所以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佛者,梵音,唐朝言觉也。觉则佛与众生无二,则如来,则净土。故有随其心净即土净,土喻广,无边无际,净喻无,觉则诸相皆无。
    奈何众生偏执,妄造诸力。人身气力大小,损坏物质,则众目可见;地球万有吸引力吸附一切,肉眼不见但科学能证;心造业力破坏正觉,间离人天,则众生难明,仪器莫测。然众生自离宇宙,实是不离。是以众生自无量劫来,衣食啖饭,六根耳、口、目、身、心、意运用,一切施为,不出法性三昧,常在法性中。人与宇宙,无时无刻,并同存在,人在宇宙中,宇宙在人中。人、宇宙如一,因果如一,三世如一,生死如一,你我如一,有无如一,长短如一,一切差别,皆出心分。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唯心造。心能作天堂,亦能造地狱;心能作功德,亦能造恶业。故功德须自心性内见,非关世间财物。又有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则功德自备。一念清净,正觉当前,则地狱是天堂;一念造业,如浮云遮天,天堂亦地狱。
    然天堂地狱,本来虚无。如梦幻泡影,若有所见,若有无见心,则著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则有因果,有三世,有生死,有你我,有有无,有长短,是名众生。是以离相修行,方证菩提。菩提者,梵语,唐朝言解空也。离相则远离五蕴色、受、想、行、识,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则一切牛鬼蛇神,菩萨佛祖,天堂地狱幻象,如海市蜃楼,磁场映射,立体影视,远观似有,及近还无。故有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正觉当前,则一切俱泯,遁无形影。又言无此四相,即实相无相,则名菩萨。菩萨者,梵语,唐朝言道心。又有菩者言照,萨者言见,照见五蕴皆空也。
    奈何末法时代,人心愚昧,奇货可居,执著诸见,妄言功德,不思己过,复将传人,愿东往西,无有是处。更有甚者,利欲薰心,迷信众生,谬言迭起,愚弄大众,涂炭生灵,以此获利,快其意欲。殊不知此等之人,所作所为,亦有如声,呼必有应,回必有响,末能断之以因果,离于有无,自作还自受,亿万劫尽,无复代替。
    尔时白玉蟾,思量良久,而说偈言:
    能量恒不变,时间无停滞。
    加减俱相当,永远无消失。
    尔时智慧长老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对白兄言,我从昔来所得智慧,末曾得闻如是之经。白兄,我今得开悟,若末法时代,人心不古,末得明师指点,困惑徘徊,茫然不知所措,则如何是好?
    白玉蟾言,你等但学习科学,触类旁通,研读经典,依经不依人,依义不依经,依经取其义,义不是经,如指指月,指不是月,义则无二,无二之法,即是佛法,以此正法,破除迷信。何以故?
    迷信迷则信,佛法非迷信。
    恰是破迷信,应作如是观。
    白玉蟾说是经已,智慧长老,一切网友学者闻白兄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目击道存,竟是我自己  2012-01-01 12:36:54
古人有目击道存之说,心中羡慕不已,喟叹自己生不逢时,相去古人遥远,无法看到道于人世间的存在。
这次回到南方,环视身边的同学朋友,不禁吓了一跳,以前总以为所有的人都像我一样,不知不觉中,我在所有同学朋友中变得最年轻,偌非世间真的有道存在,何期竟至于此?盖我从不刻意修行,但道不用修,非道远人,是人远道,人主要心合道,自然而然,不知不觉,我不变,而世间万物已非昔,沧海桑田,日月飞梭。。。
目击道存,竟是我自己。我找不到所谓的师傅,看不到高人的存在,茫茫人海,过去已减,不可追忆,现在是幻,即时即减,不可留心,未来未至,变化无法预料,不可存心期冀。三心即无,心即安定,吾不知道于何方,但道常常因此而常存。

七神剑 2013-12-15 20:08:11

盖闻天山有七剑,夫灵台山上飘渺峰中亦有七神剑,现赚予有缘之士,得此七剑者,魔不得其便,其利如斯,汝当佩持。
一者,舍神。因能舍弃世间一切名利恩爱情欲,故名舍神。
二者,恒神。因能初志永恒不变,一心入于佛道,故名恒神。
三者,伺神。因能虚以待之,伺时而动,不差分毫,故名伺神。
四者,阳神,因能发动天机,旋归真气,其气为阳,故名阳神。
五者,明神,因能去除昏沉,睡魔莫侵,长明不暗,故名明神。
六者,离神,因能离世间一切诸相,于法无染无著,故名离神。
七者,慧神,因能通达一切法,智慧敷演一切法无差错,故名慧神。

浅近修行心得琐谈  2012-01-01 12:32:03

大凡修行,首重于神,其次精气。大道至简至易,有志者必成,心在于道,久之则凡心自退,不起攀缘之心,则外俗务自减,外少扰乱,内少欲念,修行自易。盖常人于世上,生病老死,最易生出离心,出离心一生,放下自在,不迷外物,自性自住,真气自回。平时饮食则自定,不可过多,过少。食多则自身精气压不住谷气,反让谷伤及自身,食少,则易生饿,营养补充不足,累及精神。人食五谷,经肠累消化,自然化为精气,特别在于下半夜,人精神处于睡眠状态更易于产生精,此时此精为阴精,阴精最易在身体作怪,易让人产生欲念,此时世人不知天机,往往顺之阴阳交配,或精满于肾,自溢,顺之则生人,反之则成佛道。又有说,反者道之动,盖之精生之时,正是我辈同修,收心修行大好时机,切不可轻易错过。年青之时,身体功能良好,易吸收万物精华产生阴精,年老之时人却是回天乏术,极难再生,故有万两黄金难买一两精气之说,世人愚迷笑之,不屑一顾。我辈之人,阴精产生之时,有如古人说之活子活,盖我自身阳生之时也,此时务必收心静坐,放下一切,放松身心,溶入天地自然,无思无虑,无欲无念,片刻自然阴精转化为气,伸动四肢,此精气则散之四肢五脏六腑,驱散隐藏病毒,自然长生。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近日心性渐定,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深知佛道,真实不虚,以后一定精进不懈。一是钱财关,此乃现代人常有之心态,能看破者稀,二是色欲关,此更是累劫之习性,非长时间能以战胜。回想前尘,一是顺,先以常人之心态生活,二读佛经道书,随其悟性渐开,觉知钱财,色欲是苦,知苦才能真正出出离心。平时默念佛号或经典,导之,持之以恒,不以退而放弃,不以未达到而恢心,久而久之,从学道至今,已有十来年,如今有感轻舟已过万重山,前面便是智慧海。

金刚经中的四句偈  2012-01-01 12:31:10

最初读《金刚经》中有四句偈之说,我总认为是最后四句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实不然,直看到《佛说大乘金刚经论》才真正明白,原来四句偈是指"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予药,今证心空法了,药退病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马藏阴与斩赤龙--最初之证  2012-07-05 18:10:49

仁者,马藏阴与斩赤龙,乃最初之证,不可不知。修真之士,没有明师指点,自揣瞎摸,何异盲人摸象。或偶有所得,仍为识性分别妄想,唯有两相,真实不虚,造假不得,非正觉所不能至,非正道所不能达,即男身有马藏阴之相,女身有斩赤龙之验。马藏阴之相,乃男身阳物缩小如童子,此是淫心真断,精俱化为气,故阳物缩如童子,非老时精枯尽不能举。斩赤龙之相,乃女身无月经崩漏,此乃清净至极,浊气俱化,故无浊血下崩,非老时气血枯竭不能漏。
仁者,如若有此殊胜之相,乃真修行,正道路,若无此相,亦如《楞严经》所言,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麦克风念佛之不可取  2012-06-16 15:32:06

仁者,修真之士,直心是道场,智械机巧知之而不用 。今世之人,佛法若演戏,口唱梵音,沉溺耳根,精气涣散,有气无力,唯有借以话筒,以惑众耳,亡失真旨。仁者,若真念佛者,心口相依,心口不二,自然中气充足,声如洪钟,若是心佛不二者,我心即佛心,何来佛复念佛,是以念佛者,乃在心念,不在口念,心若念佛,何用念佛,是以念佛者不执于声,不溺于音,不在于声之大小,不在于音之偏正,心正则音正,心念佛则口念佛;若心不念佛,口虽诵唱,纵是声如响雷,犹是六根搬弄,不解自性菩提。记得有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金刚经》更是明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卖身求学,博君一笑 (2002)

  尝闻古有孝女卖身葬父,其孝心令人肃然起敬。今书呆子,命运乖舛,时下贫穷,三餐难继,为求知故,卖身求学。实乃情不得已,非敢肆意贪著六根之欲,欺瞒诸位,妄造恶业。今舍此色身,乞望芸芸众生,大慈大悲,有缘善女美眉怜我者,不讳地域世俗偏见,不执贫富贵贱之分屈身缔结姻缘,续吾学志。吾誓今生必善待此女,真心不二,勿作其他非分之想。

  吾一身所学甚杂,但凭其兴趣,乃至文学、书法、电脑、气功、玄学、佛道等无不深入涉足。少年时,因看《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而崇尚老子清净无为之道,遂淡于名利。后读绪丹经,甚爱吕岩之《百字碑》,把古时修行,拟作人体科学钻研。有日,因看《悟真篇》"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而立志于丹道,遂作诗为证:"少年负奇志,誓扬金丹道,毅然而葬心,天荒地不老。"又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而了三得一,恍然有悟于心。

  奈何余宿世业障深重,后竟沉缅网恋,迷失世间情欲。时或失魂于海口和平桥,或落魄于深圳夜色,或踯躅于上海街头,或死心于故乡雷州半岛。曾一度视"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为座右铭。以至作茧自缚,烦恼千丈,愁丝万缕,纠缠于身,虽两度割指,书写血书,以示诚心,不料世人惯于钱隙中窥人,水性杨花者偏多,视婚姻情爱如儿戏。余虽真诚,仍一无所得,直弄得辞退邮局工作,沦落他乡,病倒床榻,身无分文,几作街头露宿。此时骤然醒悟,世间情爱,不可执著,随缘而聚,缘尽乃散,红叶题诗纯属巧合,梁祝化蝶世本稀有。世间一切,莫不有数,唯学而知之。遂许下诺言,"为求知而生,为求知而死。"以明其志。

  往后,吾汲汲不倦于学问。或悟于丹道阴阳铅汞,生于无形,佛法自性菩提,了无所得;或明于证券股票,市场政策,价量契合,跟庄对倒;或体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恩害相生,火木相克。奈何吾少年痛失慈母,父盲继弦,自幼独立生活,如今身无分文,如何是好?况且吾出身海南邮校,文凭偏低,外出打工于求知无济于补,因吾所学只凭其兴趣。遂别出心裁,出此下策,特撰此文,卖身求学,只冀有缘诚意者,发伊妹儿于信箱[email protected]不胜感激,但愿此能缔结良缘,续我学志,遂我心愿。

  诸位,但见余语言书写古怪,莫谓其人乃偏执顽愚丑陋垃圾之辈。相反,吾人相貌端正,品质清高,聪明怜俐,正值青春二十八。因多读佛经名著经典,心胸旷达,性情温和,偏爱音乐,无不良嗜好,只当时运未至,一贫如洗。因思上天既生吾如斯之才,实不敢妄自菲薄,诚恐湮没英才,今欲取信于诸善女美眉,于此卖身求学,实句句俱真,非故作玄幻,卖弄文章。只冀世人莫谓余乃浪得学问之辈,拈花惹草之徒,诚如是也。

美女-骷髅-精气(2002) 

    一直以来,有个念头存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写篇这样的文章,借用道家思想说说美女-骷髅-精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都一直没有动笔,是机缘没在成熟抑或是我生性疏懒,或许两者都有吧,好在现在有了自己所谓的博客网站,终于可以平静下心来慢慢说。
    相信没有人会喜欢上100岁以上的老婆吧?为何我在此在这问呢?其实所谓的美女,你只要抛弃偏执,静下心境细细寻思下,不难理解。人老啦为何脸皱皮枯,其主要是由于人的精气衰弱造成的,在这点古典《黄帝内经》中是这样描写的: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以上由此可见,所谓的美女与帅哥之所以"美"与"帅"所凭藉的就是精气。得精气者是美女,反之失精气者是骷髅。是以故《道德经》中说:"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食母者,即精气也,人吃五谷,经消化系统转化成精气。然而精气并不是像人们所说的房事之事才损耗。道家有诗"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 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说的就是精气在人体之中的变化。记得《庄子》中也有寓言说人因为有九窍而亡的故事。人的精气最主要是从九窍泄走,久而久之,变少,人随之变老。

    佛教中有《法观经》有描述,在这引用下,相信每个人看了都各有感想。"身有三十二物者。计发毛爪齿骨皮肉五藏十一事属地。泪涕唾脓血肪髓汗小便七事属水。温热主消食二事属火。风有十二事。是三十二物皆从地水火风出。何等为地。人生从谷精气。谷为地意为种。精气为水雨便合生身故。"

    有这种感觉,其实好多人误解了自己,所谓的英雄爱美女,其实英雄爱惜的是人世间珍贵的精气罢!假设人没以精气你会爱上脸皱皮枯、白发苍苍的她么?你会爱上一位100岁以上的老人么!

    正视与理解自己的内心与渴望,相信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真爱。

活着就是修行,此乃文字游戏  2012-06-17 21:18:37

仁者,活着就是修行,此乃外道诸魔,贪著寿命长短,不舍世间乐欲,玩弄文字之游戏。真修行者,不著言语,不著知解,切莫迷惑。仁者细思,没死之前谓之活,亿万众生活着,若如他说,岂非亿万众生在修行,既是人人在修行,地狱何时得见空荡?菩萨活着,诸戒俱足,性光圆满,了无生死;众生活着,贪著六根,造诸业障,争名夺利,淫欲杀戮,无止无休,是以有生死轮回以偿宿业,地狱显现以惩众生,虽值万佛出世,亦未能救得地狱成空。
仁者亦有云,人人皆在修行,盖众生此"修行"非菩萨彼修行。若是众生,不守清戒,人我诸相不除,妄用攀缘之心,时刻造业,恩爱贪欲,妄争高下,虽言在修,纵逸六根,不清不净,此乃生死轮回之本,以此修行,是以坠入地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菩萨修行,戒定慧俱足,六根清净,无人、我、众生、寿者四相,诸业俱无,无生无减,无修无证,自性菩提,不执人我,不见分别,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是以得知,众生无戒,即无修行,有戒之行称为修行,众生修与不修,在乎戒与不戒。
是以得知,都摄六根,净念相续,是修行,放纵六根,杂念纷纭,是沉沦。清净无为,不修不证,是修行,攀缘取宠,持才傲物,是沉沦。不染不著,回光返照,是修行,心著四相,有得有失,是沉沦。

鸡蛋无缝自坏有感 

年前买了几个鸡蛋,吃留下最后一个一直放到元宵佳节,不料今天打碎想吃掉,却发觉已经坏了。感慨良多:
蛋本无缝,无外力打破,何来自坏?盖造化之意,有生必有死,自然之道,非有意而为之,顺之于生,将必至于死,逆之于生,将不至于死;顺之造化之意,则生人,则有生病老死,逆于造化之意,泯灭生意,生于不生,生机自现,于是乎阳生于子,水中生火,阴阳颠倒,扭转乾坤,信乎反者道之动!

夹脊如车轮,真实体会。  2012-02-03 11:38:04

前夜自感已通周天后,昨晚夜里又自然而醒,真气又如往常从背后上头顶,到喉咙间汩汩大声响,一大口,一大口,如喝半碗水样,自感喉咙张得极大,有撑大的感觉。汩汩声连继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几乎像不停地喝水一样。时间约莫一个多小时,我起床小便,这种感觉便一时没了,过了些时间,自感真气又到喉间,就再平躺床上,双手自然放在腹间。这回真气反应真激烈,几乎让我从床上腾起来,有时喉咙给撑得极大,如吞整个体鸡蛋一样。最后觉得这样不是办法,所以出来厅里在沙发上打坐,双脚单盘,右脚压着左脚。这时真气下喉的感觉反没了,原来只要我身体一动,或开口说话,这样现象便消失。这与道书上所说必须和合四象一样,不和合四象,真气不足,便过不了头顶峰。沙发打坐了一会,真气又到喉间,汩汩声很小,怪不得修行要打坐,原来打坐的姿势,让真气更容易畅通,很自然下来腹间。只坐了一会,继又回床睡觉。这回是左侧身,一样感觉真气到喉间汩汩而过,原来不光是平躺着才有如此效果,其奥妙不在于姿势,只是打坐的姿势更让人舒适,真气更容易畅通罢。复我又翻身右侧,双腿弯曲,双手也曲,开始没感觉。心无杂念,不一会,背后又跳动,坚接着喉咙又汩汩声,连续不断,甚为明显,比前天晚上更为强大与明显,且时间维持更长时间,不知多久,我就迷迷糊糊睡着了。醒来已一看时间已八点,觉得身心舒愉,去公园小跑会与打了张祖太极拳,竟发觉以前下蹲的姿势,今天极为轻松做到最低,很自然,看来周天之道的确改变了体质。
中午吃完饭,出去走走回来,坐在沙发上翘起二郎脚,静静坐一会,竟也有真气从喉而降的汩汩感觉,开始很微,渐渐明显,虽然声音不大,确实真实明显,一会睁开眼看看手机时间才十几分钟,真奇妙。
奇妙,真奇妙,心不在目兮孰能为色,眼睛睁开着,一样背后跳动,喉咙如吞食,真气一样流转,道者,不可须臾离也,诚如是乎?!

降龙伏虎,莫若于空身空心二法  2012-01-01 12:40:45

心之猖狂如龙,身之狞恶如虎.身心如此可恶难降伏,夺我元精元气元神,如何是好?降心为不为,有为一法,最终复归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无作无为,自然常住,龙虎自降伏,其中妙法,莫若佛法中空身空心一法,夫空者,无也,我复不存在,龙虎安有?一念俱无,精神自返,不执自我,身心空荡荡,一物无存,玲珑剔透,与天地合一,复无有一,寂寂不动,无过去现在未来,无东西南北,左右上下,前后里内,与道合真,龙虎无形,喻之也。盖世人迷则有,悟则一物皆无。

  佛法为不二之法(2002) 
  
  河沙妙德,万圣一心,信哉。是以知佛法为不二之法,不二之法为真正佛法,是为序。
  "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不生不灭,若法有生,有灭则为非法,若法不生不灭之则为佛法。
  "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我无我所为,若有我,有我所为则非佛法,若法无我无我所为则为佛法。
  "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受无不受,若有受与有不受,则非佛法,若法无受无不受,无取无舍,无作无行则为佛法。
  "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不垢不净,若法有垢,有净则非佛法,若法无垢净则是佛法。
  "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动无念,若法有动有念则非佛法,若法无动无念则是佛法。
  "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一相无无相。若法有一相,有无相则为非法,若法无一相无无相则为佛法。
  "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菩萨心无声闻心。若有菩萨心,有声闻心则为非法,若无菩萨心无声闻心则为佛法。
  "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善无不善。若法有善、有不善则为非法,若法无善无不善则为佛法。
  "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罪无福,若法有罪,有福,有缚有解则为非法,若无罪无福,无缚无解则为佛法。
  "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有漏无无漏,若法有漏,有无漏则为非法,若法无有漏无无漏则为佛法。
  "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有为无无为,若法有为有无为则为非法,若法无有为无无为则为佛法。
  "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生死无涅槃。若有生死,有涅槃则为非法,若无生死无涅槃,不生不灭则为佛法。
  "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尽无不尽,若法有尽,有不尽则为非法,若法无尽无不尽则为佛法。
  "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是以知佛法无我无无我,若法有我,有无我则为非法,若法无我无无我,则为佛法。
    以上引用《维摩诘所说经》第九章不二法门品,如此类推,是以知佛法不沾两边,乃至人我,有无,真假,黑白,明暗,南北,长短,冷热,松紧,轻重,空实等皆离两边,中道了义,以辩佛法之真伪。

佛法修行:三无漏学与六波罗蜜  2013-09-22 14:00:17

佛法,非是学问,非是知识,非学而得之;佛法理虽有顿悟,而事则仍需渐修。
往昔,虽读诸多佛经,而茫然不知头绪,从何修行入手,或第次阶梯,逐自以为佛法过于言理而不重于修,而事实不然,三无漏学:戒、定、慧;与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即是极为清晰之修行办法与次第,非是修行而不能臻。
纵观古今所有佛道功法,与此三无漏学六波罗蜜者仍无出其右,而事实上六波蜜者皆为三无漏学所摄,布施、持戒、忍辱则摄于戒,精进、禅定则摄于定,智慧则摄于慧。纵是净土一宗,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亦不逃出其范畴,非戒定慧而不能达其净土。
《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则名为三无漏学。其要者,在乎摄心,此乃修行之首要,摄心者,心不贪婪,心不爱憎,心不放逸,不著诸相,不溺六根,自然常定,定久自然发慧。
反观当今学佛道者,披裳挂带,口中佛理滔滔不绝,盲学瞎修,不思己错,复迷惑人,沉缅六根,纵其心,快其意,恋其身,贪其名利,是以戒无全真,精气涣散,肌肉轻驰,目无精光,倘若真修行者,戒久精气自足,声音宏亮,步履轻盈,目光如闪电,岂有如此败坏衰相发生,学者三思。

观蝉蛹脱壳有悟宿世通  2012-01-03 09:36:56

昨晚挚友拿一蝉蛹至宿舍,没料半夜竟脱壳成蝉。盖蛹变成蝉,蛹不知为蝉,蝉不知前为蛹,前不知后,后不知前,记忆全失,如有记忆,蝉当爬行,蛹恨无翅,造化之妙,非人之所能意测,犹如人之宿世,改头换面,前生今世茫然无忆。惊叹之余,不禁陷入沉思,心亦随之如此妙境渐渐入定,原来人之不能记之前尘宿世,心不清静故,心若清静,如水之澄清,过去前生一切清晰浮现,人的宿世记忆如佛经所说隐藏在极为隐密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人如先能绝弃今生攀缘之心,心不生增,一切后缘不生,前缘自至,静定、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前生,一切皆有前因后果......

回复网友感想   
承蒙阁下看得起,近来心死如灰,雄心早无,佛道亦有如昙花,只是因缘巧合,得已小窥门道,在这现实的社会里,世人只重钱财,佛道如粪土,纵负奇才,我能如何,只是了此残生罢。
回复网友后,有感于恩生于害,并非我是学道之材,而是这世间对我伤害太多,年纪不大,却经历比常人多的生死离别,骨肉分离,悲欢离别之苦,身非出家,心入空门。是以今年初,因缘巧合,天机自动,非有意为之。

偶记一事,今年春节,我一人孤独,年近四十,在异乡广州空荡出租屋,回想前尘,年少轻狂,有如梦幻,如今无工作,无事事,无家,无亲人,无人与我说话,养气忘言守,岂是我本意哉!盖心死如灰,身心不动,以至嘴唇干裂出血,诸位以此可以想像,死者生之根,岂虚言哉!

回复智慧居士《觉悟》2013-04-05 22:20

临喜临怒看涵养,
群行群止看识见;
何得修身成大道,
归元禅寺听清梵。
2013年4月5日读此诗有感,一时兴起,回复如下:
无喜无怒无涵养,
不行不止无所见;
大道何须枉劳心,
悟真所能皆妄为。

回忆一次短暂胎息的经历 
 
胎息是指不用口与鼻呼吸的一种古时修炼的高级炼气办法。其精通者可以长坐水底,甚至埋进地下仍然能够生存。这在现实中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经我阅读诸多经书,结合自己亲身体会,确实证明这是真实的存在。 那是几年前,当时的我可是说是心地纯真,常常喜欢研读经书。一天晚上我独在自己的单人宿舍里半夜看经书,估计是看累了,我便在我铺有竹席的床上略休息下。那时的我非常好学,常常一个人读书到三更半夜,因为夜深人静,心情静定,读佛经道书非常有利。本来我想打算在床上躺会儿便继续起来看书,没想到躺着,躺着我便慢慢睡着啦 这时我屋里的灯仍是亮着,我却静静地侧身躺在床上睡着了。估计有一两个小时左右,我全身忽然震动一下,那种感受不像在有人推我,这种震动是由内自发的,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像书中描写的子时阳生的现象,不过当时的我只是感觉到头脑清醒,没有一丝杂念,浑无一点睡意,眼睛只是随着震动自然地微微张一小小缝,这时我只感觉到眼前的灯光不知怎么变得非常的清楚与明亮,(在这补充下是灯泡的光,不是灯管那种白炽光),这时我只记得我浑身非常舒服,时间也变得缓慢,好像一切停滞不动似的,感觉真好。一会儿后,我忽然发觉,我的呼吸竟然也停止,根本不用鼻与口呼吸,但一点儿也不感觉到闷气。我一点也不惊讶,觉得极为自然,也没有糊乱想像,明亮的灯光照在我身上,一切是静止的,我心也如止水。这样的情况也难估计是多少分钟,我便慢慢醒来,完全地张开了眼睛。这便明白了古书上所说的胎息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看这类的书太多啦,所以当时也不觉得甚为奇怪。 往后这种类似的情景还发生过几次,现在回想起来都有几点同样之处,一是自己一个人独自睡在自己熟悉的安静屋子里,二是一般有点灯光,三是一般发生在我精气充足的时候,还有一个最大的相同点是每次都首先感觉全身忽然震动一下才进去那种胎息的状态,而且每次都不是我故意想做的。

对爱情的一种解释 
今日,美女问曰:何为爱情?对曰:爱情乃人体肾上腺分泌出来的荷尔蒙刺激大脑而产生的一种人类情感臆想。此种情感非理性化,故易迷惑冲动,迷失自我,乃至违背自然之理,不爱惜生命可贵,殉情自杀。若无此荷尔蒙作怪,爱情则为平淡无奇,至爱亦有如亲人般,虽有得失,亦是常情。是以情欲本无根,若能降伏其心,荷尔蒙自调平衡,精气虽足,心无淫欲,佳人当前,不作缱绻之想,得得失失,何妨千里婵娟,亦是无恨,一念方生,俱为净念相续,空持罗带,又有何悔!

发现《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与《思益梵天所问经》部分内容相同  2012-03-11 23:01:45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又藏文经名《圣大解脱经》,前些日子从大佛寺请回,今天偶有空读读,发觉甚为熟悉,核对《思益梵天所问经》,发觉甚多文字相同,摘录如下:
菩萨有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何等四。一者于诸众生起大悲心。二者精进不懈。三者信解生死如梦。四者正思量佛之智慧。菩萨有此四法。坚固其心而不疲倦。梵天。菩萨有四法。所言决定而不中悔。何等四。一者决定说诸法无我。二者决定说诸生处无可乐者。三者决定常赞大乘。四者决定说罪福业不失。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增长善根。何等为四。一者持戒。二者多闻。三者布施。四者出家。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无所恐畏威仪不转。何等四。一者失利。二者恶名。三者毁辱。四者苦恼。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成就白法。何等四。一者教人令信罪福。二者布施不求果报。三者守护正法。四者以智慧教诸菩萨。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善知从一地至一地。何等四。一者久殖善根。二者离诸过咎。三者善知方便回向。四者勤行精进。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四。一者顺众生意。二者于他功德起随喜心。三者悔过除罪。四者劝请诸佛。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化众生。何等四。一者常求利安众生。二者自舍己乐。三者心和忍辱。四者除舍憍慢。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何等四。一者常忆念佛。二者所作功德常为菩提。三者亲近善知识。四者称扬大乘。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能一其心而无杂行。何等四。一者离声闻心。二者离辟支佛心。三者求法无厌。四者如所闻法广为人说。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善求法宝。何等四。一者于法中生宝想。以难得故。二者于法中生药想。疗众病故。三者于法中生财利想。以不失故。四者于法中生灭一切苦想。至涅槃故。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出毁禁之罪。何等四。一者得无生法忍。以诸法无来故。二者得无灭忍。以诸法无去故。三者得因缘忍。知诸法因缘生故。四者得无住忍。无异心相续故。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善障烦恼。何等四。一者正忆念。二者障诸根。三者得善法力。四者独处远离。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入诸大众。何等四。一者求法不求胜。二者恭敬心无憍慢。三者惟求法利不自显现。四者教人善法不求名利。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善开法施。何等四。一者守护于法。二者自益智慧亦益他人。三者行善人法。四者示人垢净。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得先因力不失善根。何等四。一者见他人阙不以为过。二者于嗔怒人常修慈心。三者常说诸法因缘。四者常念菩提。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不由他教而能自行六波罗蜜。何等四。一者以施导人。二者不说他人毁禁之罪。三者善知摄法教化众生。四者解达深法。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能转舍禅定还生欲界。何等四。一者其心柔软。二者得诸根力。三者不舍一切众生。四者善修智慧方便之力。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于诸佛法得不退转。何等四。一者受无量生死。二者供养无量诸佛。三者修行无量慈心。四者信解无量佛慧。是为四。梵天。菩萨有四法。不断佛种。何等四。一者不退本愿。二者言必施行。三者大欲精进。四者深心行于佛道。是为菩萨有四法不断佛种。
以上摘自《思益梵天所问经》,《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与此经有如此多之相同重复,录之于大藏经疑似部亦属正常。

佛道非奇货可居

仁者,生死如梦,佛道亦如昙花,非是世人谓之奇货可居。是以给予世人,无人想要,告知戒为师,无人尊敬;示以登天之梯,无人至诚。所谓悟者,与不悟者同;修者与不修者同,何也?本性无二,光体如一,本无生减,是以菩萨眼里无众生可度,只缘世人不认诸受是苦,或贪财好色,或高心持悟,不信三界如火宅,执于色身,迷恋世间,于苦中不肯出离,是以有法华火宅之喻;而当今之人,所谓高人高僧,以为佛道奇货可居,是以心有所执,有所感悟,不肯离诸受,乃至色受想行识,乃至一念方动,亦是苦,是以有心经指空以示无苦,只是举世无人真认同。

佛法非学识,勿追高学历。  2013-12-23 17:07:25

为什么说佛法不是学识呢?因为佛法是心性之上的修行,实与人的学问高深是否、知识渊博与否无关。可以这样说,追求学问是心的放逸,因为有追求,有认识,有感悟,有体会,包括人的七情六欲,一思一念,这都是心性遂情遂物的体现,是人心的放逸,而佛法恰好相反,是心不放逸的修行,是以有戒定慧三无漏学之说,此学非学而得之,乃是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此身若无戒,故放逸身心耳目鼻口意,沉迷其中,精气涣散,造诸业力,流浪生死。是以《金刚经》云:所谓佛法,即非佛法。是怕后人执著文字知解而言。
释道宣的《净心诫观法》有几句经典的偈:"凡是诸经律,甘露亦毒药,解服百疹瘳,不消病发作,知法不向心,解经行转薄,弃舍戒定业。"虽然把经律比喻成毒药有过甚之偏,但亦指出众生的通病,如法不向心,弃舍戒定业。这与六祖所说的口诵心不行即非,口诵心行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是为什么白天看似道貌岸然的教授,纵然学富五车,到了夜晚仍给人称之为"禽兽",这正是心的放逸是否,与学历、学问、学识都无关的最好写照。
仁者,即心即佛,离心无佛,莫作迟疑,学识高低,无关佛道,光体无二,为学愈乖,有戒方真,放逸其心,终身不救。
学完此博给友人看罢,不解心不放逸之意,是以再加以解说。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其中的摄心就是心不放逸的意思。如人自甘坠落,沉迷吃喝嫖赌,恣情纵欲,不求上进,则名此人放纵其心。此乃贬义词,名曰放纵。又如人自强不息,勤奋好学,日以继夜,强学博闻,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此般上进,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用,义虽有别,其六根作用之理与放纵其心,原理实同,故褒义名为放逸其心,而不言放纵其心。是以佛法有不善、不恶,不二之法说,道教有,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五气朝元之说。皆为不放逸其心也,则心不随物而转,是心不遂情遂物,不追,不迷,不著也。著心放逸,则著人我众生寿者相,不离诸相,不名究竟,不是佛法。
佛法非学识,比如水变冰一样,温度到达0度时,自然变冰,只是与温度有关,与其它无关;佛法一样,诸戒俱足,自然而定,定久自然发慧,佛法只与戒有关,与其它无关。是以佛入涅槃前在《佛遗教经》中,唯一反复所说不过戒一字。戒是心戒,除心以外,与其它无关,与世间一切,金钱、地位、相貌、学问、学历、聪明等一切都无关。

错觉与缩地术  2012-01-01 12:36:12

在现实生活,相信谁有过错觉这种感受,有时睡好几个小时只像是一会儿,或有时睡一会儿却像好长时间。其实现实中的时间快慢是不变,这就是人的错觉。同样人有时有在旅途中,如果有佳丽伴陪,觉得时光流逝极快,相反,如果是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却觉得极漫长。这也是错觉,痴男怨女,夜漫漫,不能眠,"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一夜之间,黑白转发,一夜如几年。相反,春宵一刻值千金,男女情投意合,阴阳交合,一夜只是瞬间感觉,这也是错觉。
正因为人有错觉,所以产生了所谓传说中的缩地术,以我之见其实不是土地缩小,而是人的感觉变了,行之千里,如走几十步的感觉如果能达到一样,这样几十步便是千里,千行便变成几十步,不知不觉,便由此地到达彼地,地因此而错觉缩小。
习此缩地之术之人,必先强身壮体,闲时常按摩三阴跤穴与涌泉穴。此两穴按摩时久,自然步伐轻盈,行之不累。行术之时最佳时间在晚上,灰心冥意,身神合一,意抵脚跟,胸中无物,脚下任意,行路之时不可说话,守于中,行过之路不可用心,正行之时不要在意,远近莫在于心,行久之,手脚偶有汗,但无累感觉,更无疲惫之意,直待在达目的地,才恍然而觉,如睡眠之方醒,如梦游之无知,如能如此,便行之甚远,于我的感觉只是瞬间,较之平时只是行之几十步之感觉,妙哉,世上无缩地术,于我却宛如真有一般。
此术在我在华师至棠下福善的路中,恍然有感。前些日子,我天天晚上从华师走路到棠下福善与同学喝茶聊天, 路途不算近,但我来回身神合一,只感觉瞬间,而且又无累之感觉,始惊悟世上真有缩地之术。

打通任督二脉的现象与特征  2012-05-24 17:41:57

甘肃卫生厅官网称,真气培训班上有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此消息究竟是真是假?为正视听,还原道教不传之秘,下面列举出打通任督二脉几点明显的现象与特征:
一、未打通之前,精气充足,几天前尾闾穴与灵台穴气感跳动明显。
二、真气起动之时,忽然身心一振,如在睡眠,必然振动醒来。
三、将通之时,身心四肢必须不动,眼睛翕合。真气行过督脉,真气把身躯冲得笔直。
四、真气既过百会穴,沿任脉直下,须是舌抵上腭,自感喉咙张大,此时真气过喉,隔断外息(即进入胎息,不用口鼻呼吸)。
五、真气经过喉咙,发出汩汩声不断,维持些时间,真气下膻中穴,感觉有团物滑下丹田。
六、刚通周天,精神变得极好,比睡眠刚醒精神还好。此时精气化为神,神足不思睡,一天不睡也不觉得困。
七、刚通周天,如继续任真气流转身体,愈流转愈强,身体感觉越来越热,身心不动,慢慢会复原。
八、刚通周天,感觉身心柔软,身心愉悦,容光焕发,浑身是劲。
九、既通周天后,平时只要身心四肢不动,目光内敛,心不外驰,很容易自然进入胎息状态,真气自然沿任督两脉上下流转不息。


大道于人终不负  2012-01-01 12:43:25

大道于人终不负。既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辜负于你,仁者,你不必伤心,不必忧虑,不必喟叹。只要你的心在于道,道是决不会辜负你的。道者,心也,心在于道,道自然归之。非是道不近人,而是人远于道,仁者,天下无事可开怀,既出火宅岂有复归之理,况且天下人心不古,知恩不图报者居多,不懂珍惜者多,不可理喻无理取闹者多,特别是妇人之心,狭隘狞恶,更堪如此。我辈之人,既出火宅,当以永割断恩爱,无心无为,绝圣弃智,甘于淡泊,宁静致远,当如是乎?

道藏中偶得阴丹诗 
阴丹,
  尘世名房术,仙家号隐书,三峰贻秘旨,五字着真枢。主客防先动,阴阳贵合符,每调冲气顺,无使慾情舒。顾惠须生害,存终若慎初,三田金液满,凡质换冰肤。
原来所谓的阴丹即是房中之术,凡夫俗子,易流失于情欲,损失长生之宝,不堪模仿,世人当警,吾亦引以自戒。

动静知宗祖,动极亦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2012-01-20 12:38:10

熟背吕祖《百字碑》十年多,一直以没能体会动知宗祖,这些天学会张祖太极拳,才有体会。张三丰于太极拳经诀中提到,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些拳,亦须如此。
张祖太极拳,又名意合太拳,注意神与意合,意与气合。自从全部学会七十二式,我这几天在家里练习此拳,达到忘我的境界,有两三次眉前恍过白光,自知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现象,果然这几天睡眠减少也不困,是以得知动极亦能知宗祖。是为记。
太极拳,亦如修道。重于神,次于精气。精气充足,收敛精神,自然手脚轻盈,此拳须是连绵不绝,不急不躁,自然手脚来往,熟后不求姿式一定标准,但随神与意去,自然忘我,不见四周旁人,亦不知是我在打拳,一举一动有如浑然天成,一来一往,如一阴一阳,阴阳者,即道也。

碧台空兮歌舞稀,玉颜减兮蝼蚁聚  2012-01-03 09:54:45

碧台空兮歌舞稀,玉颜减兮蝼蚁聚。夜深,无语,独立,想人世间荣枯转瞬,冷暖倏变,如今面对电脑屏幕,苍白如斯,寂寥如斯,不禁黯淡。念去去,阴阳差错,时过境迁,如今我欲心随意动,未动心先死,我欲长眠不醒,梦幻却早已破灭。
有道是,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目不能制,心不能定,目即能制,心仍生是非,心之所以生,因有希冀,必先至死,死者如灰,了无生气,纵目视于色,耳听于音,心无取舍,色同于盲,音同于无,自然泰定。

辨水源之清浊  2013-12-25 18:36:27

昨日老庄来电,言及阳举之事,此乃渐修有效,精气回归身体,故出现斯事。唯恐仁者,不识水源有清浊之分,故在此略言采药,须辨水源之清浊。
仁者,天地之间,清者上升,浊者沉沦,万物之理性也。精气亦然,倘若有一念为欲所生,则沦为浊精,此为阴精,于人体内,最易作怪,使身心不宁,常人顺之,男女交合则生人,逆而修之,则成仙成佛。是故张三丰《无根树》中说,只在其中颠倒颠。其玄妙之中,即在于中。中者,《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若著七情六欲,则水源变浊,不可贸然采取,若妄作为,非是延寿,反而促寿。仁者,心至清净,水源方能至清净,至清至净,是以精气能无欲自化,《老子》曰:我无欲,而民自化。诚如是也。是以道教以道法自然为宗,以清净无为为用。仁者思之。

禅宗与口头禅的区别  2013-12-14 07:47:50

昨晚于床头阅读《禅宗经典精华》,此书乃雍正皇帝亲自御选而成,甚为难得。粗略一观,其中有些文字,有落口头禅之嫌,于是复问身边之人,茫然不知何意,吾虽加以解说,其犹觉不如佛经通透易于体悟,是以有感禅宗与口头禅的区别。
夫禅宗者,乃禅修合一,体悟之时,便为实修之际,真修之后,无复有悟无悟,是名禅宗。自古以来有不设文字,不立言语之说,皆因此法,微妙难识,一落言诠,即非真谛,假使后人以分别识性,予以阐释,妄加辩论,则易沦为口舌之争,不知禅修本原无分别,只论禅境,未能于心性究竟,故名口头禅。禅宗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无复言说,亦如人吃饭,口吃肚饱。口头禅者,如人说水,不饮则不知真冷暖,亦如人终日说饭,不食终不能饱。纵观当今之世,此宗之人,多数成天言禅,不解真如本性,自性自度,言论之中,犹如隔靴搔痒,如人终日说饭,不知饭在何处,如人喜好言水,不知水源何方,四处寻觅,皓首茫然,于身心无益。
仁者,末法时代,亿万人修行,罕一得度,禅宗者,乃为慧根之人所说,如佛当年,拈花示众,唯迦叶尊者微笑,当时在场众修,犹不解其意,更况当今我等,仁者思之。是以后来者,净土居上,盖尚渐修也,不至于沦落空言。而当今众生宿障深重,身无智慧,乃遵戒定慧,方为正顺解脱之本。

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秉此暇龄,悠悠无竞。  2012-01-01 12:42:18
  赤泉驻年,神木养命!此两句乃,乃五行之法: 火(赤)为心 ,心液中有正一之气;木为肝(魂中有元神), 炼魂反魄则可长生 ,修炼中木和火有很重要的关系。
下面说下怎么用此功法:
    赤泉驻年,乃午时,其气到心(红),五行为火,此时其气难聚。能聚者,则龙虎交媾,气聚生液,而得药咽下,送入下丹。长行此法,则可驻年! 非水火既济之功不可!
神木养命: 乃卯时,其液到肝(魂),五行为木,肝藏魂,魂中有元神,魂好人生,魄好人死,炼魂反魄则可长生!乃金木之道,乃金液行到木,木者去其金中之阴而得正阳之气,聚气生液,咽下,则可养命,所以神木养命之说。
    以上在《漏尽阁》看到王重阳的诗句与一网友的解释。其大体意思如此,想当年,王重阳偶然感有发,赤泉驻年,神木养命。秉此暇龄,悠悠无竞。想他这诗也没想这么年后,一句偶然的诗兴,后世竟引来如引之争论。以上网友解释也许不是当年王重阳的本意,因为直心是道场,王重阳是全真教,讲究清净无为,直心话语,吟诗也是如此,不必空挖心思,借喻火木,这不似全真教的作风。圣人之意不可测,只可无心求之。也许当年王重阳只说在山中修行,说山中的赤泉喝了可以驻年,山中的神木食之可以养命,不食人间荤腥,况且此两句,古文早有之,王重阳不过是借用来吟诗罢,仁者,多加解释,虽然精彩,却失原意。殊不知火木相克之理,《阴符经》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古之名言,岂不可慎之。如炼已未够,心性未纯熟,任君行火木之功,火旺反克木,适得其反,一朝大意,反有燎燃之患。一念清净,诸患俱消,何来火木,无为无作,何须执著。若心不清净,贪欲执法,就是喝赤泉,食神木,亦是舍本逐未,若欲长生,不亦难乎?

从《楞严经》不同版本上观古人如斯尊重佛经  2013-12-24 20:53:16

《楞严经》卷一中有段话"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现在印刷的经文都是如此,然后校对赵城金藏、永乐北藏、房山石经、龙藏等版本此段话内容一样,而所在的位置却不同"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于意来说,后者上下文有隔碍,强断阿难与佛所问答;明显前者(现在版本)更为通顺接续,对于此处,圆瑛大师亦指出,不是古人不发觉这点,古有智慧者,读诵楞严经者,多不胜数,为什么不加以更正?这正是古人尊重佛经的原因,明知前人抄写有误,而未作丝毫改动,而今人则认为迂腐,加以更改流通,是以出现不同版本。

白血之迷  2012-04-04 15:01:26
  少年时曾读道书丹经,见有诸多诗歌记载通身血液转为白色,当年怎么也想不明是甚么回事。如吕祖的《窑头坯歌》须臾六年肠不馁,血化白膏体难毁。白玉蟾《修仙辩惑论》中描述更为具体"到此地位,赤血换为白血,阴气炼成阳气,身如火热。陈楠《紫庭经》中"赤血换兮白血流,金光满室森森然。"
  如果说古人有一人是写错,或者是错觉,或是病态。然而为什么这么多人古人都一致认为纯阳是白血如此现象?况且有如此修养的古人,是不屑于造假,故一直苦思不得其解。
  昨日闲步于天河公园,偶童心起,折一树叶,叶离树枝,流出白乳色的液汁,恍然有悟,原来确有其事。盖人,动物也;动物者,乃植物进化而来。更准确说应是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是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炼丹者,无非是穷取生身之处,返本还源而已,丹既成,由三归于一,恢复最初自然生机,与原始生物即植物一样,呼吸天地之精华,故血液亦由红转化为如植物般原始乳白色,造化之妙不可思议,不过自然变化罢。

    白衣士语录-(2002)
   
    梦里不知身何处,知而不言无不言,有无何尝纸上写,一落言诠非真谛。
    境静心不静,境静心亦静,境不静心静,心静境不静,心静境亦静。 (五种静境界) 境静心亦静,是心境相契;心静境亦境,是心转境物。
    咒是心意口之灵,心意口是本,形是末。3是形,不要形似而神非。
    离一切见,是见亦离,得无所离,渐契佛境。如是如是。(五贼在乎心,知贼所处,便直捉之,永不离即。念起即觉,觉之则无,修行妙法,不过如此。)
    五贼即五阴,贼本无有,执空为有,无有究竟。即离即即,存亡若有。[ 即离即即,存亡若有。](这话简单点说即是离相就像离与不离一样如如,无有偏执就像无有执著与执著偏执一样自然。)
    末法时期,什么功什么法也逃不出楞严经这面照妖镜!
    贴主用心良苦,揭示楞严真谛,如不离欲界,难得清静之体,千万亿劫,难以出尘.
    爱是执著,性本无过,五蕴本空,业由心造.(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和恨.她(他)们的所作所为乃世俗道德法律之所不取,观其言行便知其心,她(他)们说是居士,心不入道,这才是真正的口头禅.)
    供养是用心的,随时都可以.如是如是.
    顺治皇帝过于偏执(其实在朝皇帝如能心装天下贫民百姓之疾苦,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慈悲心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造福千千万万众生,"令众生欢喜亦是令诸佛欢喜",虽居尊位,虚心谦下,身处尘劳,心合于道.如是亦能造福人民,广积功德,成就无上菩提,无异于出家修行.)
    水上莲花,如此捞取.(水中月、镜中花,是真亦非真,非幻亦非非幻,见者不知,知者不见.若有知见,若有无知见之心,则著四相,落于有为顽空.若无四相如此捞非捞取才不坠于空幻.)
    知贼便捉,理之亦然.贼如五蕴,能捉非贼,本来是空,少之又少,有捉无捉.
    以无制有,甚得三昧.
    孔雀食毒草,而茁壮。如是如是。莲出于淤泥而不染。
    当年我有感于此诗,因而心在佛道。(不求大道出迷途,纵负贤才岂丈夫?百岁光阴石火烁,一生身世水泡浮。只贪利禄求荣显,不觉形容暗悴枯。昨日街头方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妻财抛下非君有,罪业将行难自欺,大道不求争得遇,遇之不炼是愚痴。)
    心若清净,其觉无忧,寢则无梦,的确如此。(此无梦恬境,与平常晕死睡无梦有所不同,盖心不外逸,身心合一故,虽在睡时,其听觉犹为灵敏,一遇躁音,或有人找你时,不用叫喊,自然而醒,有如静定时一样,有人悄然走至门外,亦自然而知。)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的话与初修有异曲同音之效。
    以前我发表的七七四十八之贴,纯属假托之词,意在破除诸修的迷执,去除是非对错,执着有我有为之心,于此因人而说,希望大家不要妄加猜测。
    修行如炼金,以智慧火,烧炼金矿,矿去金存。矿如尘劳迷执,炼之愈少则愈近金。
    身心若有无,清溪平石过。胸中无世情,嬉笑浑天真。
    电视是客,节目是尘,客尘皆幻,谁是电视。此身是客,有为是尘,受想行识,谁为无为?
    读经不在贪多,在于精读消化,一偈之功尚能有悟,客尘两字亦能脱尘。
    先随后忘继再学。(调心如弹琴,弦过紧则无音易断,弦过松则变音无力)
    谬言惑众,病不就医,误人生命,何异杀人!佛法治本,医药治末,未能治本,须是治末。
    心地未净,魔鬼来侵,真心向佛,梦念佛号,一念威力,魔鬼俱泯。
    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花。
    梦里不知身何处,知而不言无不言,有无何尝纸上写,一落言诠非真谛。
    有我有佛有菩提,无我无佛无菩提。不知有无皆偏执,如何中行了大道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但问心无愧,行正何惧影斜。
    自然是法则,如中道而行,不偏不执,文虽有异,义则无二。
    心不偏执是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随
    佛法如船,你坐船上,业力如你负石,石重船难快行,纵身欲海,自取灭亡。
    六祖彻悟本性后,尚有命如悬丝之患,非损之又损,孰能逃于业力果报。(一心不乱,虽能往生,但仍未逃于业力果报,免于生死轮回,色身减时,唯得带业往生,善业尽复坠于轮回。)
    随其心净即土净,一心不乱,无颠倒梦想,我心即佛心,才能真正往生。
    一切随缘便是想行识皆源自本性,本性浑出自然,没有造作。
    是病死,非是往生。(真正的往生,是人念佛达到一心不乱,无颠倒梦想,我心即佛心,当色身减尽后无痛楚自然往生。像此六岁童女,心地未净,先病后晕,父母不懂得急时就医,误女生命,愚蠢至极。丧女尚不思已错,复将错以传人,此等所为,病不就医,何异于法轮功,涂炭生灵,无有是处。)
    水乃比喻,莫见说我,便执于我。水溶大海,不复见我。佛我如一,梵我如一。
    应是法转人,非是人转法。应是时代顺应佛法,非是佛法顺应时代。
    佛法即是一切法,因缘施教,心若清静,破除迷执,莫不殊途同归。
    始于有为归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放则有心,提则有为。真放非放,真提非提。如是如是。
    有无( 挑起一担两头空空有亦无,放下两头两头满满无亦有。 )
    祸福唯人自招,岂是他人所能代其祈求而得?他力实际上也是自力,无我何由有他?
    我如一滴水,众生、佛便如大海。我性如拳,佛性如掌,如拳作掌,本是一样。
    虽假文字,义则无二。网络虽幻,佛法真实。
    是心病才有身病,是身病不是心病,是身痛不是心痛,醒时痛梦里无痛。(我当初大病时,如此思惟,觉时头痛,睡后无痛,病实身病,此心不变。缘亦由心故,才有此病,是以知心本超脱一切,心是一切病觉之本。)
    山外青山楼外楼,楼外青山本来无。山田沧海几曾休,梦里不知身何处。
    有为容易无为难,千门百法总是闲。一法未尽滞有为,百般造作也徒然。
    心在佛道,自然淡于外,本性流露,自然孝敬谦下,若心不在佛道,纵千说万说,只不过费话。
    信是净土之支柱 ( 佛法重在修,但诸位莫见说修便执著于有为,净土一法但能诚以信之,精进不怠,虽未能悟之本性,体于无为。一句佛号,专精不二,久必有奇效。)
    莲出淤泥,一尘不染。(近朱不赤,近墨不黑。千变万变,本性不变。具备精心何畏琐事尘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莲出淤泥,一尘不染。)
   
    六根回光返照处,一念清静体自凉。刹那净土移心中,信斯天梯似掌平。
   
    见诸相无相,即见如来。(心不在目兮孰能为色?心不在耳兮孰能为声?心不在口兮孰能为言?心不在鼻兮孰能为香?)
    千门百法,同归方寸。河沙妙德,尽在心源。教虽三分,道乃归一。
    是心修不是身修,心若归依身即依,心是根本身是末,舍本求末何是处?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争。佛无定法,因人而教。药非绝贴,因病而施。
    《西游记》,悟空最第一。
    身归心不归,有何益功德?心归身则归,三宝自在心。
    有心的人离佛较远,无心的人离佛较近。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佛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佛法。佛法本无大小乘数,千门百法,因人施教,如病施之以药,如人饮水,冷暖当人自知,岂是他人所能诽谤。)
    一句佛号,口念心行,行住坐卧,梦寐不断,专精不二,身心合一,佛我合一。
    本来无一物,言其本性清静,无染无著,超于一切凡尘情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布施,布者普也,施者散也。普者言于一切众生,无分别心。散者,散尽心中一切无明,烦恼偏执。
    穷理尽性,心无疑碍,多言穷数,不如守中。
    身依心不依,心依随即依。孰能令众生皆欢喜,即令诸佛欢喜。
    身為燈柱,心为灯芯,智慧为火,无为作油,燃烧无明,供诸菩萨。
    迷信迷则信,佛法非迷信。恰是破迷信,应作如是观。
    舍本求末,无有是处。 ( 盖礼源于心,溢于言行,心是内本,礼是外末,舍本求末,弃内求外,无有是处。此身属幻,四大皆空,何以礼拜?夫礼者敬也,拜者伏也。恭敬真性,屈伏无明,名为礼拜。若能恶情永减,善念恒存,虽不现相,名为礼拜。世尊欲令世俗表谦下心,亦为礼拜。故须屈伏外身,示内恭敬,举外明内,性相相应。若复不行理法,虽执外求,千拜万拜,内则放纵嗔痴,常为恶业,外则空劳身相,诈现威仪,无惭于圣,徒诳于凡,不免轮回,岂成功德!)
    口说心不行即非,行与心不同即非。若心在佛法,行住坐卧皆真如,岂拘执于礼节?
    歌舞稀兮碧台空,玉颜减兮蝼蚁聚。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则功德自备。
    佛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佛法。悟者自易,昧者难行。
    未能穷理,何来尽性。不思已错,复将传人。(画饼何能充饥,水中月何朦胧。唉,真饼何能充饥,如何一得永得,损之又损,乃至无为?)
    本性超脱情欲,随顺姻缘自在。真常须是应物,无心应物不迷。莲出淤泥不染,火生于水不奇。
    拜万拜,念烂佛经,仍未究竟。道由心悟,岂在他求?穷理尽性,率性而为。
    知者不知,舍本求未,无有是处,临终之际,一心不乱,一念清静,得以解脱.一念之差,动经尘劫,无有出期.
    削足适履,违背自然,自缚身心,无有是外.一招不慎,满盘未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法无首末,佛法永存。莫怪法少,是法甚深。亡实是存,存无所存。
    穷理尽性,心无疑碍。专精不二,身心合一。
    戒为定本,定为慧体,慧是定用,用愚不慧,废弃戒律,提倡情欲,如火生木,祸发必克,邪见谤佛,无有是处。
    一句佛号,但能至诚,甚为简便.能悟,则日损见本真,最是容易.
    信不足,焉有不信.穷理尽性,心无疑碍,本来如此,何信何疑!
    无人无我则无外魔,无得无失则无内魔。无染无著,内外俱泯.
    佛无定法,道由心悟,岂在文字,对错皆非.心无疑碍,损之又之,本真自露.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年何在? ( 家温饱千家怨,弱肉强食古亦然。羊肉出在羊身上,怎忍挥霍作业钱?)
    即心即佛,道岂在行住吃卧穿?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舍本求未,无有是处。
    净肉不净肉,何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心净身即净。
    水中月,镜中花,实有实有见.物无定体,见诸相非相,乃真见. 水中月,镜中花,实无实无见.心不在耳兮,孰能为声?心不在眼兮,孰能为色.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有无俱离,不二之法.
    顿悟还须渐修,日损自露本真。圆通无一纤尘,静候法缘自至。
    我执我见痴迷时处处有我,妄心狂心停歇后如如俱真。
    一派胡言,一本真言。五行阴阳,反覆升降.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损之又损,至于无为.
    佛者梵音,唐朝言觉。觉而有情,佛即众生,众生即佛。如水作波,如拳作掌。
    一切非你有,唯有业随身。生前早就来,死后才稍去。
    问而不答,呼而不应,少之又少,无为而为,沙锅自破.
    一句佛号,行住坐卧,梦寐不断,口与心合,心与佛合,无生往生.
    我命由我不由天.命由已造,亦由已变.妙在心性功德,为人实为已.
    口说心行即是,口说心不行则非.临渊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生死迅速,何能踌蹰!
    心装天下人民苦,心不为形之所役,心处尘劳而不染,心在佛法而不修.
    道由心悟,岂在行住坐卧?依法而修,法非因人而变。随其心净即土净,何处不是净土?
    火宅道在心,心道直通天。何以一心字比天大?见诸相无相,即见如来。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谁知戒定慧三者如一?
    明与无明,亦是生减意。佛法远离二边。未能逃梦幻,何必求预知?
    受愿两回事,谁知他力即自力?无我何来他?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是过程是意义所在。
    戒久自定。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能量恒不变,时间无停滞。加减俱相当,永远无消失。
    同光和尘,纯出自然。本性真如,处尘不染。
    心是产生因果之由,心亦是破因果之由。因果之不定亦由缘而改。少之又少,乃至无,因果自无。
    物无定体,胜义则囚衣。心生分别故,达世知皆幻。
    境由心生,亦由心灭。执著无于有,继而何尝断?
    肉食生浊精,迷则复而失。业继来阻挠,清则转乾坤。
    心清之又清,静之又静,则甚容易体会人实受业力所控制。(心念一动,产生因念,因缘合和则成定果。既悟,心无疑碍,渐修则少之又少,露出原来真正面目,断于因果。)
    损之又损,乃至无为。念起即觉,觉之则无。
    不是不说,实无所说。知者无言,言者无知。一落言诠,便非真谛。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第一。(文虽有异,义则无二。悟者观一悟百,莫执文字,反被法所缚。)
    心生于物,死于物。天翻地亦覆,心死如灰烬,情何在?心何在?我何在?(觉有情,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非有真情者不能真觉。书告天下学者,起起落落,损之又损,乃至无为。即使天下所有人都负于你,佛道于人终不负。)
    心能作天堂,心能造地狱。(物无定体,有即无,无即有。心生即一切即生,心灭即一切亦灭。)
    愿与受两回事 (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何时空了?地藏菩萨早成佛。)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一切有情皆有佛性。( 食素非解脱之根本,心才真正解脱之根本。食素,少造恶业,修行业障少自是容易,反之则障碍。况且肉食者经人体消化后,易使人生淫心,乱于迷失,非心地清净者不能化之为清净精气,有益身心。反之则容易化为有形浊精,使身心不安,频生淫心。)
    往生实不生,念佛非如此容易成佛。凡有所相,皆是虚幻,猪见邪见。
    天之至公,用之至私。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唐山大地震,多少信男女,死于非命。
    佛法因人而施教 ( 先诱之趋善离恶,则近矣。一开始说无善无恶是真善也,会让众生迷失自主。 平等是功,见性是德。善何在,恶何在。善恶一念之差尔。)
    善欲人知即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人民着想,便是善,反之则恶。)
    有色身不是执著,只为自己着想,凡事只见自己,才是执著色身。(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什么都没有做,却什么都做啦。天之至公,用之至私。 )
    大者无边无际,佛法本无大小,迷悟有迟速,慧根有利钝,物有大小,示以乘数,因人施教。
    心乃轮回之根本,心乃解脱之根本。
    开始即无始,因不异果,果不异因,无始无终,无极而太极。
    筏子丢弃后,即可上岸。( 当知佛所说之经亦如筏喻,渡过苦海,用后即弃,不然反被法缚,未见有挟筏上岸者。佛法不是海市蜃楼,世间一切色、受、想、行、识五蕴才是海市蜃楼,转眼成空。)
    迷了悟,悟了迷,迷再悟,死后生,心地自定
    一时有悟,得未能永得。悟时似觉,迷时复失。( 盖为心地未定故 )
    净土初步有知闻见,中则只有一句佛号,后佛号未完即无。
    性似寒潭无热情,意若死灰无飞扬,心如磐石无动摇,觉像碧空无诸象。
    一念佛号即是一念清净,即我心同佛心,即佛我如一。一即一切,即一句佛号可以了修行,一念清净便是所有为。一切即一,即所有为最终归于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即一也。佛法本无高低,一切众生日用而不知,心分高低上下。物有大小,悟有迟速,故立法有上下,皆为破世人所执著,故有上下之分。净土实是上乘佛法。
    道本无内外,偏正亦邪见,迷悟有迟速,佛法无大小。
    真往生实无生,真净土无次第。未净才有层次,即净诸相皆无。
    一句佛号便是摄六根净念的好办法。虽嫌初时执著,实是殊途同归。
    佛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佛法。悟者不二,迷者诸见。
    以一念代万念,身心如一,佛我如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净土实上乘佛法,知识分子多不取,实是少知偏见。
    心里装着别人,不为已着想,渐渐无我,无我心地自然清静。久之有悟,悟又复迷,迷再复悟,心地自定,慧自然生,性不见自见。
    善护念还是有嫌执著。如何才是:雁过天空无影,风拂水波有痕。镜破诸相皆无,月缺原来亦幻
    佛法无价值,此观由心生。烦恼即菩提,同出而异名。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莲于淤泥出,火从水里生。
    一任天真自流露,无掩无饰浑天然。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去者不留,来者不拒,纵横顺逆,无所滞碍。
    依经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但依经取义,经不是义,如指指月,指不是月。义则无二,无二之法,则是佛法。
    穷理才能尽性,真见无所不见,真知无所不知,天生聪明敏慧,还须学而知之。
    真性无男女,无善亦无恶,但言见本性,淫欲本空寂,久则自然断。
    但依自心本性,不离不知即,不迷不觉悟,莲于淤泥出,一尘而不染。
    此番言语易使人学佛落于顽空,殊不知心里先是装众生,才能真正无我,须是先学后忘,才能真正体明。学就须讨论,讨论则有对错,舍错取对,义则无二。
    证悟了空性之人在世间表现为平常心、平等心。
    拈花微笑,以心传心,行无言之教。亿万人中唯一个,众生愚昧,不讨论何能穷理至知。穷理尽性是过程也是意义所在。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如果没有众生苦,即没有慈悲心。因众生发慈悲心,因慈悲心发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素斋固然好,心斋最稀有。
    以自性为指导,以无为为功用,以平等为基础,以清净为指归,以涅盘为圆满。
    此修实无修,修法是造作,佛法本真如,非修而得,微尘尽处,自见如来。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功德自备,不求福田,福田自有。
    《金刚经》此经人人心本具有,明此经始知此经在心,不在文字,始知一切佛皆从此经出。
    如人学游泳,纵在岸上千说万说,还须下水真游才会。
    佛法无因亦无果,远离二边故。无我何来因?无我何来果?
    "道"无对错,抓对抓错,非"道"。无抓无对错,黑白自分明。
    人去法永存。言论不自由故。
    一切法都是有为法,无一法可得才是无为法。五蕴,色,受,想,行,识也。五蕴本空,假色身而有。
    修行实无味,有味非修行。佛法无味,离五蕴故。
    佛法无生死,是离寿者相故。佛法无你我,是离众生垢故。
    不要说修行,便著修行相。见诸相无相,即见如来。佛法治本,医药治末,未能治本,须先治未。
    人云亦云,无有是处,楞严永存,真法永在。
    佛法治本,医药治末,未能治本,须先治未。
    一念之差,谬之千里。佛法邪法,咎由自取。如此学佛,何异法轮功!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心是身主,身是心用。心动身即动,心止动即止。
    身病亦是病,心病更是病。医药治身未,佛法治心本。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第一。说得天花乱坠,不如刹那返照
    千变万变本性不变,千挫万挫佛心不变。人非菩萨,孰能不错,自丧信心,实在惋惜。
    是心修,不是口修。心若不杀生,素食自悠然。
    平时不拜佛,临时抱佛脚。生前不积德,死后枉劳功。
    一切唯心造,魔鬼自我生,心灭魔法灭,业障自然消。
    平时不拜佛,临时抱佛脚。生前不积德,死后枉劳功。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迷途知返,亡羊补牢犹未晚。)
    影子分真假,迷惑世间人,泥身变真身,假时假亦真。
    少一颗,多一颗,差不多,北斗星,黑屎粒,唯心造。
    言语道断,从来说是非,便是是非人..
    灭淫欲却我慢在乎心(即心即佛,灭淫欲却我慢在乎心,若心断灭淫欲、不执我慢,则三毒垢尽自然清凉。苟不然,纵念上亿万遍,仍是心口不符,口念佛经,心不入道,经千百万劫,难成正觉。)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时时牢记无我,时时记观自在,欲脱我执,反被法缚,一圈才出,又入一圈。人间无味一字闲,奈何人心闲不得。如何才是好?是我本真不是术,万般作为枉费心,昨夜花落知多少,船到渡头自然横。君不见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是伪经。伪得太容易看出啦。
    任何修行要从"心"--这一根本上修,"罪由心生,还从心灭"
    勿以小恶而为之,勿以小善而不为.
    能令众生欢喜者即令诸佛欢喜.( 三尊大玉佛的资金,如果用得好,你知道能够救死扶伤多少人呢?能使多少无家可归的人,得到温暖,让多少无钱读书的少年得到精神的资粮.......众生即佛,能令众生欢喜者即令诸佛欢喜.) (怎么没有人想到用雕大玉佛的资金,实实在在为人民办点有益的事呢.一家温饱千家怨,多少善男信女还在饥饿温饱的边沿挣扎呢? )
    法无顿渐,因人而异,体则大小,悟则无二.
    法因人而生,投其所好,引其兴趣,导其心志,天堂地狱,用心不二,目的一致.
    莲出淤泥而不染,花开未语香自飘,静看绿叶任风雨,不觉莲仔粒粒圆.
    上梁不正下梁歪.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凡心不尽,道心难显.一念不清,云蔽慧天.
    未能逃梦幻,何必求预知!(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即心即佛(过午不食不是佛法,是苦修行,徒劳身心,适得其反。当真修行之人,饮食则日定,不可贪嗜诸味,心不在口兮,孰能为味?二十四小时,行住坐卧,心与道合真,一句佛号,净念相续,绵绵不绝,自然精足不思欲,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像诸君如此偏执,强迫身心,过午不食,饿扁肠胃,无有是处,乌足道!)
    以戒为师.(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破淫欲在乎心。(如此苦行徒劳身心,不思已错,复来惑众。心若不除欲,纵万般造作,只是如隔靴捉痒,仍未是究竟)
    戒淫在乎心 ("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
    佛法无新旧,学道无先后。性无大小与高低,新笋生与旧竹高。
    "住无所住"此句人人心中本有,非在书本上寻求。
    文为心声,观其文便明其心,文字禅归根到底是心禅。
    为人即是为我,你认为你是自私的你即是自私。
    心者身之统帅,身者心之受用,心好即身好。若求身无病,须求心无病。
    顿悟还须渐修,窑破当须土补。不觉岁月遂年长,何见顺逆与顿渐。
    梦中不分南与北,醒来不知身何处.短笺小词告知君,吾在虚无飘渺间
    水中捞月一场空,得鱼忘筌一念中,水在鱼中水不知,溶入大海身何处?
    心宽体胖心中无物,觉则无忧,寐则无梦。
    曾几何时,佛法好像变成了文艺节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不是情疑是你心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情是菩提疑是种,一个问号无比大。
    礼者敬也,发于心溢于言行,仪者表也,表之差异出乎于人心之分别,式者摆设也,摆设之规则乃承之于前人之思源。夫仪式者,犹如佛之光华,追之过甚则失佛之本义,我佛弟子者,应思源存诚,凡则适而可止。
    心存敬诚,一句佛号,专志不分,乃至一心不乱,无颠倒梦想,究竟解脱。
    心外无物物外物,潜移默化人莫知,走过路过总跟随,回首玉蟾在天边。
    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直心是道场。哪来偌多费话。
    道由心悟,岂由行住坐卧?(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盖心端则形正,心定则体定。心中无物,六贼自消。若五蕴惑于心,纵然百般造做,终日枯坐,日夜用功不怠,仍未见功德,徒劳心力。真正的佛法不是一潭死水,真正的佛法,活脱脱,不是意思意,不是无思意,是一种无思无念的正觉。我佛惟恐世人执著色身与知解,故有"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之说"。 人倘若能平其心,外其身,刹那回光返照,六根自然归根,一念之力便能凭之解脱,则何处没有佛法,何处不是净土?)
    本是同根生,同为佛弟子,身分千千万,心是一样真。莲花生五瓣,片片亦沾香,足下无芳草,火里出金莲。
    骤闻哥出家之事,甚为挂念。哥,你在哪里?请恕为弟无法相随,特为你送上几句,望多加寻味:真为生死故,戒定慧是梯,五蕴本是空,真一归根处,流水非有意,落花原有情,寂寂无语心,飘然谁人知?
    生死事大,其余事小。
    善恶荣辱全我当,几曾惺惺几曾闲?原来爹爹也是奶,我入地狱谁别入!
    佛法甚深,真实不虚。见空为虚,徒劳身心。可怜皓首白发穷经典,至死不知真一的端处。
    花非花,雾非雾。来如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是何处?花芯,人心。
    依智不依识。(明心见性并不神秘,一般明心见性者,都能自知自明。明心见性之初,最初先出现身心通融,心无疑碍,伴之出现豁然而通,对偈如流,类似禅病的现象。此时如不警惕,极易陷入魔障,稍有不慎,则难以自控;反之如能自持身心,则往后修行自是容易,但能合自性自渡,不假它修,直证菩提。诸位但以文字语言,凭之以为明心见性,有失偏差,须知依智不依识。
    鱼在水中游,从不知何谓水。学道之人,为法忘躯,不为法缚,当如是乎?
    身在人间,魂游地狱,早知如此,愧不当初。(泪血涟洳何可长?先天指点枯化春。逃得世间名与利,许汝不死活法身)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者不生,来者不减,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乐于往生者,譬如痴者啃甘蔗,闻人言其蔗头甜,便舍其它,只啃末节,岂不可笑乎?)
    业由心生,亦由心灭。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佛法治本,医药治末,未能治本,须先治末。( SARS病毒,病须急时就医,切莫一时糊涂误导众生,误人性命,人命关天,千万莫以为念佛便可免疫。佛法治本,医药治末,未能治本,须先治末。凡人身躯甚是脆弱,修行未到,病魔入侵,若能心地清净,身心自凉,病魔自难入侵,古云:节欲之道,万物莫害。岂是虚言哉。 )
    幸福就在我们心里,如是如是。
    摔破尘世闷罐子,生姜胡椒果是辣,依它七七四十八,几个惺惺几个悟。
    我于《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有悟,后于现实生活中体会,乃至心无疑碍,去年才有缘得闻见《楞严经》,以般若心对照此经,实不为谬。故知此经,不是伪经。
    我在,未敢熟睡,有我在岂能让人惑众说《南无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伪经。
    误解佛心说伪经,不思已错复惑众。心无疑碍无一法,岂于文字寻真源。
    最深奥的口诀,一切法即是佛法,佛法即是一切法。(最深奥的口诀 ,儒家首推"穷理尽性至于命";道家首推"无为而无所不为",佛家首推"所谓佛法,即非佛法。")
    《楞严经》是了义经,是真正的照妖镜。( 除《金刚经》以外,我未曾得闻见像《楞严经》如此直指人心的经典,姑且不论它是否是不是伪经,因为我不通梵文,但以般若之心研读,实与《金刚经》本义契合,确是了义之经。且译者文辞优美,对于外道,一针见血,实是难得的经典。)
    未遇明师先读经,经中自有真菩提。读烂经书千万卷,未悟真源亦明意。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作茧自缚,非法缚人
    诸受是苦。几人惺惺,几人悟?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英雄,过去不缺,现在也一样,未来也不缺。如果美国人打过来,中国英雄肯定豪不犹豫地把美国狗赶出去。(一样镜,百样相。唯心造,唯心见。)
    以戒为师来衡量自己的心身,便知自己是否处在正道上。
    顶礼我哥,心地善良,宿有慧根,声闻佛乐,心生佛道,因缘果合,如今成熟。同根同生,物以类聚,同修同证,保此初心,誓证佛道,永不退却。
    大道于人终不负。即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负于你,但大道始终不让真心的人失望。
    布施,布者普也,言平等;不应有人我众生寿者,分别是非之心而著于四相。施者散也,散尽心中一切习气烦恼;一切非我有,四大本是空,本是无一物,散实无所散,虚空无出入,本性自真如。
    心疑事理,戏玩笔神,大学资历,小儿把戏。(宿世恩怨,幻现梦境,意识潜藏,自缚身心。心疑迷理,慌请笔神,心理暗示,自成蛇影,弓杯蛇影,古亦有之,既迷事理,以幻为真,如渴食盐,无有是处。不知源泉,一切心造,心若清净,恬然无梦。《南无地藏王菩萨经》此经最妙,深夜研读,镇定魂魄,心体自凉,鬼神莫欺!)
    深山野岭,唯静而已并无其它,佛道在心,何必舍近求远、舍本求末呢
    观其言行,便知其心,魏居士真学佛者。
    千变万变,本性不变。修行岂分男女老少、聪愚残病、婚嫁是否?
    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就变成什么样世界。(一切唯心造,岂是虚言哉!)
    笑话生死这么容易了脱,岂不是遍地是佛祖啦。(无我只是四相之一,执著我人众生寿相四想,即名凡夫。佛说所谓凡夫,即非凡夫。)
    如鱼在水,浑然不知水为何物。(一滴水怎么才会不干枯呢?让它流进大海吧。)
    即心即佛,心外无佛。(末法时代,离佛甚远,净土一门不失为最稳妥最方便法门,一句佛号,心佛如一,便能凭之出离生死海。若非如此,除非是悟性极高之人,修禅宗一法,真指人心,明心见性,不假它修,即心即佛。其它宗派,因年代远古,心传口授,恐怕有错失,亦不足为奇。但观此教,过重于仪式而疏于实修,有失佛意,应当慎重,切莫迷失本性,舍本遂末,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啊。今于此受佛友所托,略言几句,众修应当警惕。)
    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淡泊的性情,说起话来,不急不躁,不偏不执,可见宿有慧根。多读佛经,精进不怠,久必有所悟。
    肉身清净无味,蚊子自然不咬你。( 起初时,一切蚊子虫子,咬你时应不起嗔念,如此思维此身非我,一切无常,为法忘躯。如若不能,则先驱赶,日久修行日深,身无浊垢,自然蚊子不咬你。有云:节欲之道,万物不害。何况区区蚊子乎? )
    除了《金刚经》我未曾见闻比《楞严经》更好的经啦(《楞严经》是佛所说,不是伪经。此经了义透彻,直指人心,分析纤毫,且译者文辞简洁优美,实是难得的好经。有佛友说,此经是末法时代的照妖镜,的确。)
    无聊实际也是种执著,执着无明与时间,明与无明,亦是生减意,时间与空间本来虚无,有亦是无,无亦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一念回光返照,六根如一,念念真如,无疑无碍。
    一字点破梦中人,几人惺惺几人悟?昨夜星辰今晚星,过去现在及未来。
    心不随境而转,是解空罗汉行,境随心而转才是佛真意。
    苦行苦修精神可佳,但如未得其法,强行自缚身心,有时适得其反。(饥来则食,困则眠。调心如调弦,过紧则易断,过松则易疲软无音。如何是好,不松不紧,中道而行,精进不怠,神足自然无睡意,睡魔自除。)
    佛法是不二之法,皆远二边。执者失之,聚者散之。不二真如,破除偏执。
    自古文章憎命,生死之事异常迅速,岂复有暇闲赋?!本不想发此言,但见众生踊跃冥思跟贴,而舍本求未,偏重诗意而突轻佛心,愿众生见贴便止,一言半句便通玄,何苦搜索枯肠撰奇诗。
    此签主要点化施主,不要执着气功有为,碍于色空,须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人莲子,嗔念已起,修为尚浅,不思已错,复求理评,心尚不平,何复何求?昔我佛祖,节节肢解,没起嗔念,你等应学,转念嗔痴为戒定慧。
    KENG,勿要在此迷惑众生!正气何在?!菩提何在?!一切逃不出明人眼里。(心疑事理,执迷不悟,不思已错,复此惑众。《南无地藏菩萨本愿经》此经最能镇定魂魄,深夜诚心静读,心地清净,恬然无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识潜藏,幻现女鬼,一切唯心造,心是鬼因,缘是疑理,和是此身,合是咒现,系铃是心,解铃亦是心。)
    魔由心生,亦由心灭。佛尚在修,更况你等?!此等门外偏执汉,明人眼里无是处。
    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心外无佛,心是指归。心是你师,佛经是径。未遇明师,须先读经。
    落花有意,流水无心。滴水源深,溶二为一。
    欲根是心,阴精是祸,素食是药,心斋第一
    分别是缘,缘即是缘,无缘亦是缘。心动是起,起即是病,心病须是心治
    经验是是过去习气的积蕴,过去已减,此心不可有。哲学源于思维,执于四相,"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不破除人我迷执,难以究竟。
    心分禅类,实修无异。本来自如,不动不摇。
    白鼻黑鼻,是心黑白。观音无相,四相心生。
    念起是粗,息心是细。见则是鬼,无才是真。
    你即我佛,恩重如山。今生难报,来世不忘。
    彻悟之路,如过铁索,如覆薄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成佛成魔,一念之差,回顾前尘,惊汗淋漓.
    "地狱门前僧侣多"此话诚然不假。普观天下,乌鸦一样黑。
    观其言行,便知其心。语虽绚丽,行之不恰。朝三暮四,我辈不耻。弄巧成拙,祸发必克。
    尝读地藏菩萨之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被菩萨的宏愿所感动。觉得一个真正佛法子弟,凡事不能从囿于个小天地,天下受苦受难的多之又多。古有语,先天下之忧而忧,要成为真正的佛弟子,首先心怀天下人民之疾苦,像诸君学佛学得无所事事,简直是对佛法的歪曲。
    如鱼在水,浑然不觉,内外倶无,九窍如一,含光内敛,与尘同归。
    清静之地,却蒙污垢,垃圾不除,何日清静!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骑驴觅驴,自不识已,试问天下,谁是假人?

百般思索,沉浮不定,始悟机在于目  2012-01-01 12:29:44
《阴符经》说,机在于目。当初表面认为只是世人看到人间天地变化,而察觉不可言说的道理。今细细体会,于修行道中,机一样在于目,〈老子〉有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亦指此意,儒家亦有非礼勿视之说,世人认为迂腐,不知此乃定心之玄机。不见,则是目不见,视而不见,则神光自返,内心可定。反之神驰于目,则有破定之危,此机也,定乱之机,全在于目,俗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此窗如打开,则外界一切情欲则直达其心,使其心不能静定,故欲使心定,必先夺天地之机,回光返视,然后定则可期,定久自然生慧,修行自是易。

半夜雷雨电交加,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2-02-02 09:24:08

心若清净,灵台则清净,灵台若清净,日久常常突感背后灵台穴真气突突跳动,此乃精气满盈,心无欲念,精转为气,自然冲上,至背后督脉的灵台穴附近而止,莫须理会。昨夜半夜,突然身心一震醒来,背后灵台穴又突突大跳,继而往头顶上冲,约莫片刻只感鼻子舒畅,呼吸变得微妙,虽歙合双眼仍隐有闪光,一会很明显听到汩汩声不断,维持很长时间,仍汩汩声从喉咙而过,像是大口喝水,偶一过喉咙,便自深吸一气,继复微妙,几不见出气,此时四肢不动,静静平躺,心无欢喜,自知周天之现象,良久感觉已至檀中穴,而畅至双臂与双手掌,微感麻热;继良久又感右脚阳关穴跳动,想起原来是前些天扭伤右膝筋络,突然间愈全,此间喉咙汩汩声仍不断,持续很长时间,最后困了想睡。清晨醒来,想想大概就是所谓的大小周天通罢。
撰博之间,刚仍感灵台跳动,实非有意而为,精气充足罢。继有感性命实为一体,阴阳实为一体,戒、定、慧实为一体矣!千万般强说,不过道罢,道者乃宇宙天地之规律,自然而已!

《占察善恶业报经》虽有伪经之嫌,仍不失之可读2012-06-17 00:49

今天大佛寺请了些经书回来读,发现有本《占察善恶业报经》是我从没读过的经书,于是乎一口气读罢。觉得此经文笔优美,所言不虚,回味之余,发觉几点甚为可疑:
一、是坚净信菩萨有问于佛,而佛却转让地藏菩萨演说,这与其它经书由佛直接演说明显不同。
二、占法轮相,与佛经所说有违背,《佛遗教经》中曾明说不得占相吉凶。佛经岂有相悖之理。
三、上卷经与下卷经,其意衔接不顺畅,宛若两经,乃熟悉中国国情之士,刻意凑合编辑。
于是上网一搜,原来此经自古亦有伪经之说,其实伪不伪经亦无所不可,只要能生清净之心书,亦是好书,是为记。


本文地址:https://www.24fa8.com/n6354c70.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zhushanji |
评论: 本站创始人白衣士2015年前有关佛道文集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465) 热点(2558) 新闻(12727) 国际(4975) 娱乐(4116) 视频(131) 综艺(1808) 影视(3372) 音乐(2082) 民生(3423) 行业(199) 财经(1454) 股票(343)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11) 男士(75) 美容(43) 时尚(29) 珠宝(40) 饰品(25) 皮具(3) 品牌(12) 保健(58) 健康(269) 养生(104) 医学(326)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356) 购物(11) 美食(58) 创业(88) 社会(9569) 观点(993) 房产(1023) 汽车(243)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05) 展会(4) 数码(201) 足球(217) 体育(965) 教育(1314) 高校(1554) 法制(2007) 军事(546) 游戏(235) 美女(17271)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399) 读书(294) 励志(177) 灵异(52) 奇闻(158) 趣闻(177) 历史(144) 人物(87)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75) 情感(151)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1)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